屋尘螨致敏小鼠鼻炎模型建立及其免疫学评价

来源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jun1984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屋尘螨变应原组主要变应原(Der.p1)的剂量建立稳定的屋尘螨过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系统筛选过敏评价生物标识.方法 以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以氢氧化铝为佐剂,依据主要变应原(Der.p1)含量设置不同抗原浓度组和不同免疫针次,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末次免疫一周后,采用Der.p1浓度为500μg/mL的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滴鼻激发,每只小鼠20μL,每天1次,持续1周.通过观察小鼠的过敏反应症状、检测鼻部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各组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筛选最佳的过敏模型建立程序.在此基础上更换不同来源屋尘螨抗原重新致敏BALB/c小鼠,验证过敏小鼠模型建立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 致敏小鼠经抗原激发后均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其中最佳免疫程序为Der.p1浓度100μg/mL、皮下注射两次.该致敏组小鼠经抗原激发后体内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174±23)明显增多,与阴性对照组(22±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脾淋巴细胞Th2型极化显著(Th1/Th2比值为0.362±0.028),与阴性对照组(0.832±0.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水平与激发前比较明显增高(P=0.00017),总IgE抗体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41).利用不同来源的屋尘螨抗原,选择优化的致敏程序建立过敏小鼠模型,表现出较好的可重现性.结论 成功构建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致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筛选到致敏相关的生物标识,证实Der.p1剂量与致敏效果间的量效关系,为后续屋尘螨过敏症机制研究及屋尘螨变应原脱敏制剂研制提供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和回归分析对鼻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水平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回顾,为规范nNO检测在AR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纳入文献为确诊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
儿童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发病率逐年增高.传统的FA治疗管理策略是回避相应食物,但存在意外反应、临床依从性不佳及心理负面影响等诸多问题.口服免疫治疗(oral immu?notherapy,OIT)通过增量摄入使患者过敏的食物抗原,刺激机体形成对该抗原无应答状态,是治疗FA极具前景的特异性新方法.大量临床试验表明OIT能够有效地使大多数FA患者成功达到脱敏状态,部分患者可产生持续性无应答(sustained unresponsiveness,SU).本文综述OIT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