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目前,在国内的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甚至一些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铺设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它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络短信、网络电话实现网络通信;可以在网上举行科学会议,进行电子商务、远程教学和医疗会诊;可以通过网络处理日常事务;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家庭智能控制等等。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必备的技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2 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网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能力以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在IT产业第一线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胜任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及维护、网络设计等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相应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所必需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网络的组成元件、以太网原理、局域网/广域网原理、因特网、IP与网络寻址、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防火墙,并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几个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计算机网络发展需求的人才;
●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大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环节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
●日常理论教学,要使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互联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形象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跟踪和掌握新技术,使学生尽快与社会“零距离”接触。
(2) 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要具备特有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信任和依赖感。
●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部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教材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因此,鼓励教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辅助教学,可以及时讲授一些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更跟进新技术发展动态。
(4) 学生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学中要保证“够用”,坚持“即学即用”,并培养学生“即用即学”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资格认证——“双证书制度”
在高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计算机小组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研发小组——计算机小组,进行有价值的模拟开发和实际课题开发,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在实践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课题的需要在各小组中交叉学习、实践,从而扩展知识面。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辅助手段,以科技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为动力,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双证书”制度,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大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铺设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它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络短信、网络电话实现网络通信;可以在网上举行科学会议,进行电子商务、远程教学和医疗会诊;可以通过网络处理日常事务;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家庭智能控制等等。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必备的技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2 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网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能力以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在IT产业第一线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胜任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及维护、网络设计等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相应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所必需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网络的组成元件、以太网原理、局域网/广域网原理、因特网、IP与网络寻址、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防火墙,并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几个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计算机网络发展需求的人才;
●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大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环节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
●日常理论教学,要使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互联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形象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跟踪和掌握新技术,使学生尽快与社会“零距离”接触。
(2) 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要具备特有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信任和依赖感。
●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部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教材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因此,鼓励教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辅助教学,可以及时讲授一些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更跟进新技术发展动态。
(4) 学生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学中要保证“够用”,坚持“即学即用”,并培养学生“即用即学”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资格认证——“双证书制度”
在高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计算机小组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研发小组——计算机小组,进行有价值的模拟开发和实际课题开发,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在实践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课题的需要在各小组中交叉学习、实践,从而扩展知识面。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辅助手段,以科技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为动力,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双证书”制度,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大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