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人有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阳朔,这座漓江边上的小城,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盛,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饱览了如画风光之后,常常会发出这样的设问:俗话说,山川秀丽,人物风流。这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出过什么名载史册的人物吗?
人们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清代诗人王维新写道:“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如此高的评价,他说的这位开风气之先的人是谁呢?这诗的题目便是《阳朔道中怀曹邺》。
曹邺,字邺之。桂林阳朔人。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进士。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迁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仕至洋州刺史。在晚唐诗坛,曹邺是一位重要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相比之下,“就中邺才颖较胜”,曹邺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清人修编的《全唐诗》,乃唐代诗歌总集。其收入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共九百卷,曹邺一人占二卷计一百零八首。《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典籍中均有关于他的记载。这在人才济济的唐代,也算是一个众目睽睽的人物了。明大臣、全州诗人蒋冕在《曹祠部集序》中赞道:“公忠刚直,能言人之所不敢言”。曹邺之前,广西的文化人,鲜有见诸史册者。曹邺为广西,为他的家乡阳朔争了光彩。
与李商隐同处一个时代的曹邺,其诗风则与之截然不同。读过唐诗的人,很少有不知道曹邺这首《官仓鼠》的:“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念起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诗经》中那首著名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显然,《硕鼠》只是一种哀求,一种抱怨。而曹邺的《官仓鼠》则把锋利的矛头直接投向了封建统治集团,对各地的贪腐丑类予以无情的痛斥,把这一群有恃无恐明目张胆的“太仓之鼠”的狰狞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尤其末句“谁遣朝朝入君口”,向整个贪腐集团乃至产生这种丑恶现象的体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拷问。诗歌运用了明白如话的百姓口语,产生了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曹邺诗歌的一贯风格。
一次他到齐州检查地方官员执法情况,看到奸吏为非作歹,愤然写下题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的长诗,强烈控诉“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揭露酷吏像驱赶牛羊一样毒打犯人,并大声疾呼:“截断奸吏舌,擘开冤人肠。”其为民申冤除害的大无畏精神溢于言表。
曹邺的正直与勇气远不止于此。他的诗歌还把愤怒的呼声,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如:《捕鱼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指出造成人间惨剧的根源乃是“乱由上作”。其批判的精神,讽刺的力度,历代诗歌中极为罕见。
诗人对世上苍夷、百姓疾苦,予以了深切的体恤与同情。如《怨诗》:“手推讴轧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以及《筑城》: “呜呜啄人鸦,轧轧上城车,力尽土不尽,得归亦无家”等,声声愁苦,字字血泪,民生艰辛,笔底波澜。曹邺继承了诗圣杜甫的心忧天下、关注民瘼的传统。其用词质朴洗练,近乎谣谚,诗家评论,其“《四怨三愁五情》诸什皆沉浑慷慨,有建安七子之风”。
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对家乡阳朔的深厚感情。唐大中四年,三十四岁的曹邺高中进士。这对于“作诗二十载,阙下名不闻”,流寓长安达十年之久的曹邺,那可真是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大事。旧时的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是值得大肆庆贺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想当年孟郊皇榜高中,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但是我们从中看出,孟郊的心情是一种狂喜,甚至是一种得意忘形。而曹邺看了皇榜之后,兴奋之余,却是想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阳朔,立即提笔给老家故人写了一首《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诗人认为,像我们桂林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应该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如今我算是开了一个头,撒下一把种子,希望我的家乡年轻人努力加油,后来居上。这份情感,何等高尚,又何等可贵!曹邺的成功,对广西文人的确鼓舞很大,临桂人赵观文步其后尘,高中状元,整个广西的文化氛围,也改观甚大。
曹邺晚年被迫辞官归隐故里,常与鉴山寺僧人唱和,写下许多吟咏家乡的诗歌。如《东洲》:“江城隔水是东洲,浑是金鳌水上浮。万顷碧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又如《东郎山》:“东郎何事面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写得如此意境深远又美不胜收。在碧莲峰下的风景道靠近江边的一处,有一奇石,名为“钓台”,上面刻着一首曹邺的七绝:“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为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光恋钓鱼。”每次游阳朔,我都要驻足吟咏一番。钓台下面是一个渡口,水流湍急,漩涡遍布,百姓名之“泡水渡”,形容水势如同开锅的沸水,其实不是一个适合垂钓的处所。这又让人想起富春江上严子陵先生垂钓处,那地方离水面足有七十米高。严光在钓什么呢?我想,诗人只不过是在抒发心中情愫罢了。以曹邺的性情,入仕之后与官场的腐败黑暗格格不入完全可以想见。他辞官归隐之后,那种怀念庙堂,心忧天下的情境,东山再起,一展抱负的襟怀,岂会有一丝减弱!
阳朔县城北面天鹅山下,有一天然石岩,相传为曹邺少年时及辞归后的读书处。相比别的巨岩,它并不显大,却颇幽静。我想,作为一个发愤少年的曹邺,和历尽官场艰辛的曹邺,其读书的心情和感悟,怕是大不一样的吧。岩前原有慈光寺、曹公祠、书院等早已湮迹。一九八五年新建亭廊围墙,增曹邺诗刻,并于石壁上镌刻明代大学者解缙一首纪游诗:“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现今,昔日曹邺读书岩旁还建起了图书馆,山后桃李园建有“读书亭”。今天的人们,不妨前往凭吊,缅怀这位从偏僻的山乡走出去的青年学子的斐然业绩。
人们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清代诗人王维新写道:“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如此高的评价,他说的这位开风气之先的人是谁呢?这诗的题目便是《阳朔道中怀曹邺》。
曹邺,字邺之。桂林阳朔人。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进士。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迁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仕至洋州刺史。在晚唐诗坛,曹邺是一位重要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相比之下,“就中邺才颖较胜”,曹邺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清人修编的《全唐诗》,乃唐代诗歌总集。其收入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共九百卷,曹邺一人占二卷计一百零八首。《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典籍中均有关于他的记载。这在人才济济的唐代,也算是一个众目睽睽的人物了。明大臣、全州诗人蒋冕在《曹祠部集序》中赞道:“公忠刚直,能言人之所不敢言”。曹邺之前,广西的文化人,鲜有见诸史册者。曹邺为广西,为他的家乡阳朔争了光彩。
与李商隐同处一个时代的曹邺,其诗风则与之截然不同。读过唐诗的人,很少有不知道曹邺这首《官仓鼠》的:“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念起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诗经》中那首著名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显然,《硕鼠》只是一种哀求,一种抱怨。而曹邺的《官仓鼠》则把锋利的矛头直接投向了封建统治集团,对各地的贪腐丑类予以无情的痛斥,把这一群有恃无恐明目张胆的“太仓之鼠”的狰狞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尤其末句“谁遣朝朝入君口”,向整个贪腐集团乃至产生这种丑恶现象的体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拷问。诗歌运用了明白如话的百姓口语,产生了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曹邺诗歌的一贯风格。
一次他到齐州检查地方官员执法情况,看到奸吏为非作歹,愤然写下题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的长诗,强烈控诉“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揭露酷吏像驱赶牛羊一样毒打犯人,并大声疾呼:“截断奸吏舌,擘开冤人肠。”其为民申冤除害的大无畏精神溢于言表。
曹邺的正直与勇气远不止于此。他的诗歌还把愤怒的呼声,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如:《捕鱼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指出造成人间惨剧的根源乃是“乱由上作”。其批判的精神,讽刺的力度,历代诗歌中极为罕见。
诗人对世上苍夷、百姓疾苦,予以了深切的体恤与同情。如《怨诗》:“手推讴轧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以及《筑城》: “呜呜啄人鸦,轧轧上城车,力尽土不尽,得归亦无家”等,声声愁苦,字字血泪,民生艰辛,笔底波澜。曹邺继承了诗圣杜甫的心忧天下、关注民瘼的传统。其用词质朴洗练,近乎谣谚,诗家评论,其“《四怨三愁五情》诸什皆沉浑慷慨,有建安七子之风”。
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对家乡阳朔的深厚感情。唐大中四年,三十四岁的曹邺高中进士。这对于“作诗二十载,阙下名不闻”,流寓长安达十年之久的曹邺,那可真是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大事。旧时的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是值得大肆庆贺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想当年孟郊皇榜高中,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但是我们从中看出,孟郊的心情是一种狂喜,甚至是一种得意忘形。而曹邺看了皇榜之后,兴奋之余,却是想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阳朔,立即提笔给老家故人写了一首《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诗人认为,像我们桂林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应该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如今我算是开了一个头,撒下一把种子,希望我的家乡年轻人努力加油,后来居上。这份情感,何等高尚,又何等可贵!曹邺的成功,对广西文人的确鼓舞很大,临桂人赵观文步其后尘,高中状元,整个广西的文化氛围,也改观甚大。
曹邺晚年被迫辞官归隐故里,常与鉴山寺僧人唱和,写下许多吟咏家乡的诗歌。如《东洲》:“江城隔水是东洲,浑是金鳌水上浮。万顷碧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又如《东郎山》:“东郎何事面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写得如此意境深远又美不胜收。在碧莲峰下的风景道靠近江边的一处,有一奇石,名为“钓台”,上面刻着一首曹邺的七绝:“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为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光恋钓鱼。”每次游阳朔,我都要驻足吟咏一番。钓台下面是一个渡口,水流湍急,漩涡遍布,百姓名之“泡水渡”,形容水势如同开锅的沸水,其实不是一个适合垂钓的处所。这又让人想起富春江上严子陵先生垂钓处,那地方离水面足有七十米高。严光在钓什么呢?我想,诗人只不过是在抒发心中情愫罢了。以曹邺的性情,入仕之后与官场的腐败黑暗格格不入完全可以想见。他辞官归隐之后,那种怀念庙堂,心忧天下的情境,东山再起,一展抱负的襟怀,岂会有一丝减弱!
阳朔县城北面天鹅山下,有一天然石岩,相传为曹邺少年时及辞归后的读书处。相比别的巨岩,它并不显大,却颇幽静。我想,作为一个发愤少年的曹邺,和历尽官场艰辛的曹邺,其读书的心情和感悟,怕是大不一样的吧。岩前原有慈光寺、曹公祠、书院等早已湮迹。一九八五年新建亭廊围墙,增曹邺诗刻,并于石壁上镌刻明代大学者解缙一首纪游诗:“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现今,昔日曹邺读书岩旁还建起了图书馆,山后桃李园建有“读书亭”。今天的人们,不妨前往凭吊,缅怀这位从偏僻的山乡走出去的青年学子的斐然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