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治理论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防汛抗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基础薄弱,在支撑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项目组,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防治理论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山洪灾害防治理论技术体系,应用于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对此进行总结介绍,主要包括:①形成了基于山洪灾害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山洪灾害防治方略和理论技术框架;②分析了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山洪灾害形成机理;③系统研究了山丘区小流域水文特征,创建了全国小流域基础数据集;④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山洪灾害群测群防模式;⑤研究制定了44项山洪灾害防治行业标准或规范性技术文件;⑥提出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风险评估技术方法;⑦开发了X波段测雨雷达强降雨监测技术和非接触式水位-流速-流量一体化山洪监测新方法;⑧研发了时空变源混合产流模型和中国山洪水文模型;⑨提出了多阶段渐进式山洪监测预报预警技术路线和动态预警指标分析方法.
其他文献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MSE)retaining walls are popular for highway bridge structures.They have precast concrete panels attached to earth reinforcement.The panels are designed to have some lateral movement.However,in some cases,excessive movement an
为提升粉煤灰综合利用效率,采用球磨机和蒸汽动能磨对粉煤灰进行粉磨,对比2种粉磨方式所得粉煤灰的粒度、比表面积、活性指数、球形颗粒余量、物相组成和化学组成等特性,以及2种粉磨方式的能耗与粉磨效率.结果表明:与球磨机相比,通过蒸汽动能磨所得的粉煤灰微粉的粒度更小,中位径达2.25 μm,比表面积可达1 110.5 m2/kg,粉煤灰的活性指数更高,最高可达107.7%;蒸汽动能磨和球磨机不会改变粉煤灰的物相组成,但会降低粉煤灰中矿物结晶度;随粉磨强度的增加,粉煤灰粒度减小,晶体结晶度降低;粉磨破坏粉煤灰微珠颗
为获得批量制备技术,采用机械粉碎法制备高纯β-SiC纳米粉体;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粒径的β-SiC纳米粉体的粒度分布、球形度变化规律、微观结构和分散稳定性等特性.结果表明:机械粉碎法适合制备粒径小于200 nm的β-SiC纳米产品,产品粒度最小可达30 nm;砂磨时间越长,产物粒度越细,粒度分布越窄,产品的球形度越好;β-SiC衍射峰强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峰形宽化明显,晶格结构出现由单晶向多晶的转变,并于颗粒外层诱发厚度约5 nm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氧化层;纳米β-SiC浆料在pH值为2~11时没有出现等电点,
To reveal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styrene-butadiene-styrene(SBS)polymer modification on the anti-aging performance of asphalt,and its mechanism,we explored the 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base asphalt and SBS-modified asphalt by reaction force field(ReaxF
针对常规除尘器滤料压力损失增长快、易磨损、易粘袋等问题,采用环氧树脂、丙酮、二乙烯三胺、有机玻璃树脂、无水乙醇等化学试剂对无纺布滤料基材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制备出新型微孔膜滤料;在对其孔径分布、透气性能、力学性能、过滤性能以及形貌结构等进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微观结构与除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纺布滤料基材经表面改性处理后,新型微孔膜滤料的孔径尺寸为5~50 μm,透气性略为降低、过滤精度和力学性能明显提升,机械强度增加;过滤风速在1.2m/min以下时,新型微孔膜滤料的全尘过滤效率≥99%;分级过滤效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成立于2002年,长期致力于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洪减灾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科研力量.总结了减灾中心在防洪减灾国家战略、洪水运动及致灾机理、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洪水损失评估、防汛决策支持、工程抢险技术等方面理论及技术取得的学术成果,有效支撑了行业防洪减灾业务的开展.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is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in Beijing and Zhangjiakou,which were defined as OIAs(Olympic infrastructure areas)in this study.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the OIAs,China.The entire reg
水利史与水文化是交叉学科,涉及水利工程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灾害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特色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愈加重视,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史志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愈发凸显.系统回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机构的沿革变迁,分析近20年该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总结研究进展及学科建设成果.21世纪以来,水利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进一
从回溯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旱减灾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的背景入手,结合初步构建的以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为主体的抗旱减灾学科体系,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情预测预报技术、旱情旱灾影响评估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抗旱规划编制、抗旱预案编制、应急抗旱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工作进展情况,并展望了新形势下抗旱减灾学科研究方向及重点.
遥感技术如同水利行业的“千里眼”,近20年来遥感技术及应用学科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但面向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飞速发展的空间数据分析及挖掘新技术,迫切需要进一步弥补短板.回顾了我国水利遥感发展的主要历程,梳理了近20年来在水利遥感应用理论、水旱灾害监测评估、水土保持监测监管、跨境流域监测调查、水循环过程监测与参数反演、无人机低空遥感与野外监测实验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结合国家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了水利遥感学科的发展趋势与近期重点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