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东方胆胰内镜论坛会议讯息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东方胆胰内镜论坛”(3rd Eastern Biliary-Pancreatic Endoscopy Forum)将于2011年9月28至30日在上海举行。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外知名消化内镜专家到会,就胆胰疾病内镜诊疗的最新动态作精彩的讲座和手术操作演示;会议期间还将举办ERCP手把手培训及内镜护理新进展讲座。本届论坛广泛征集论文,要求为尚未公开发表的论著,内容包括基础课题、临床研究、技术创新、经验教训、

其他文献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8%。由于瘘121周围及邻近组织弥漫性炎性反应、瘘液积聚,使瘘口难以修复,进食障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危机患者生命,是食管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的瘘液引流和良好的营养支持是吻合口瘘发生时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我们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内吻合口瘘的患者施行胃镜引导下放置瘘口引流管充分引流,有效地治疗了食管癌术后
患者女,41岁。患者于2010年8月20日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因损伤变异副肝管,转开腹行副右肝管修补+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探查肝总管时见多发黑色小片状物流出,疑为结石;剖开胆囊见内有许多米粒大小息肉,胆囊黏膜无局限性隆起。
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狭窄为食管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Savary探条扩张器扩张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探条扩张的不足之处是各型探条前端均为相似形状,需进行多次重复扩张,对患者咽部刺激大,效率低,且整个操作是个盲目插入和扩张的过程.自2009年9月,我们采用一种可通过超细胃镜的透明食管扩张器,报道如下.
目的通过分析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局灶性病变且年龄大于35岁的143例患者150处病灶纳入研究,局灶性病变包括黏膜形态异常(隆起、凹陷及粗糙不平整)和黏膜色泽异常(较周围黏膜发红或发白),将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有胃手术史者排除出研究。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ME—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在世界第十次胃肠病大会上,已被列为胃癌前病变之。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有助于诊断小肠疾病,但在CE检查过程中,有时胶囊滞留于胃或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缩短了其在小肠内工作的时间,造成检查失败或不完全。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右侧卧位可能有利于内镜胶囊由胃进入小肠,遂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结肠镜和上消化道内镜未发现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约占5%。由于OGIB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小肠,常规内镜和传统检查方法对其诊断价值有限。而诊断率较高的双气囊小肠镜,不仅操作费时、患者耐受性差、并发症多,而且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也仅62.5%。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无创的小肠检查方式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食管的良性肿瘤较恶性病变少见,而在食管良性肿瘤中血管瘤更少见。血管瘤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息肉样隆起,现将我院近期诊断并治疗的4例食管息肉样血管瘤患者患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白色胆汁”是胆道系统中的一种无色或白色液体,于1911年被Kausch最先描述,白色胆汁主要与缺乏胆红素及胆盐有关。尽管ERCP术中发现的白色胆汁病例并不少见,但国外报道不多,到目前为止国内也少见相关报道。为此,我们收集了近1年来出现的13例白色胆汁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针对病因、胆囊功能、胆红素指标、治疗结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