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赛先生”的茁壮因子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确可喜可贺。毕竟,中国为人类抗疟疾做出的巨大贡献终于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毕竟,这是自1901年诺奖设立以来,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实现“零突破”。
  不过,兴奋之余,我们或许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反省: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不懒也不笨,为何100多年才出一个屠呦呦?要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并不算少;要知道,作为全球公认的自然科学最高奖,诺奖得主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致可从体制机制和文化土壤两方面讨论。
  (一)
  有关体制机制的问题,在屠呦呦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时,就引发过一轮激烈讨论。
  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曾在2002年刊发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称“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但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曾经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以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比如,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经费管理过细过严、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考评机制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不惜造假。难怪许多科研人员呼吁:尽快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给科研腾出一片净土,鼓励年轻人安安心心地做研究!
  当然,科研人员也应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毕竟,现在的科研条件比当年好了许多,而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尚需时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也有待改进。
  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事实上,像她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部分时间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却曾三次落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时,还不为社会所知;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大量撰文,批评科技体制机制的弊端以及拉关系、浮躁等不良学风,结果,他也在评选中落选,甚至公开宣布不再参评院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因涉嫌学术造假屡遭检举、质疑的多名校长、副校长,却依然稳坐院士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也顺风顺水地当上院士,在政、学、商界指点江山。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这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二)
  除了体制机制,我们也需在文化方面反思、反省。
  不妨从2012年5月的一件小事说起。当时,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带领科研团队在《Nature(自然)》上发表论文,解析了一个重要的特殊蛋白结构。我国有数百万科研人员,每年在该杂志发表的论文只有20篇左右,颜宁团队研究成果的含金量可以想见。然而,这则消息引发的网友(多为科技界同行)留言,却让人齿冷——
  “结构解析不是难事,很多人可以做,搞得快的,喝几杯茶的工夫就有个大概结果。”
  “解析一个蛋白结构,就是一篇《Nature》。不错。毕竟有几万个蛋白呢。加上不同物种的蛋白,至少10万篇CNS(《Cell (细胞)》《Nature》《Science(科学)》三大顶级科学杂志的英文简称)”……
  这种酸溜溜的“羡慕嫉妒恨”,甚至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有许多人预测,她极有可能摘得诺奖。然而,两位曾经参与青蒿素研究项目的人居然给诺奖委员会写信,要求他们不要把诺奖颁给屠呦呦!
  此其一。
  其二,枪打出头鸟。科学尊重的是原创、崇尚的是首创,但我国的情形恰恰相反。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出头的椽子先烂”;用文化人的话说,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敢“敢为天下先”?
  其三,党同伐异。敢于质疑定论、勇于挑战权威、善于异想天开,是科学家应有甚至必备的品格。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常常遭到压制、非议乃至打击。小朋友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听老师的话”;参加工作了,则要“服从领导”。虽然我们口头上也讲“求同存异”“百家争鸣”,实际上却常常“党同伐异”,甚至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一来,学生不敢质疑、成人难以自信。表现在科学上,最常见的就是发出质疑:“国外都没搞出来,你能弄出来?”
  我大学毕业20余年,至今记得当时同宿舍一位“老大哥”的话:“你们听好了,我手里有把小斧头,谁‘头上长角’就修理谁!”
  其四,论资排辈。生活上尊老敬老没有错,但套用到学术上,就容易异化为有益无害的论资排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院士崇拜”。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画等号。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往往将院士当作“最高学术权威”:申请课题,必须要有院士领衔,否则就容易被淘汰;成果鉴定,最好有院士主持,否则会“不够权威”;召开会议,院士必须坐在前排或者主席台;领导考察,也往往要先请院士发言……如此种种,“学术平等”“自由讨论”就容易成为空话。2003年非典暴发初期,就是因为听信了某院士的“衣原体说”,既耽误了病人治疗,也误导了防控策略。
  不利于创新的文化因素,还有讲关系、学而优则仕、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列举了这么多需要自省之处,并非要“数典忘祖”,更不是自暴自弃,长别人志气,而是要提醒包括自己在内的国人:在我们这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创新基因很缺乏的国家,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同时也要在文化思想上破旧立新,营造有益于创新的社会氛围,让“赛先生”茁壮成长,让更多“屠呦呦”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初宣布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人选的时候,外界不无吃惊——他选择的居然是海军陆战队司令邓福德上将。  这种吃惊是有道理的:在美国,总统是三军统帅,国防部长是主管军务的内阁大员,但这两人都是文职。挂军衔的最高职位主将是参联会主席。能坐上这把交椅,算是职业军人的最高理想了。而59岁的邓福德,论资历在现役上将中是后起之秀,论地位他所在的海军陆战队更是“小四”。自1949年8月19日设立
35岁的达文特非常喜欢吃香蕉,无聊时就拿着一支香蕉涂涂画画。同事们笑他太幼稚。达文特不服气:拿香蕉画画就是幼稚了?我偏画给你们看。他画出了烫爆炸头的“摇滚香蕉”,有8块腹肌戴着头巾的“运动香蕉”,还有粉红亮片闪闪发光的“少女心香蕉”,当然,也少不了“网红”特朗普的同款香蕉。现在,达文特成立了香蕉装饰公司,专画各种定制香蕉。为防止香蕉变质,公司会用保鲜技术将香蕉处理好再送到客户手中。虽然9.99美元
人类能超越其他物种的秘诀是什么?每个人都相信一定有什么东西使得我们这样的一个物种比其他动物高级。但真相是什么?  我们成功的秘密不是某个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在集体层面上更高级。人类控制了这个星球,是因为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灵活合作,而且能够以大量个体进行合作的物种。  有一些动物,能够以大量的个体来合作,比如说蚂蚁、蜜蜂,但是这种所谓的社会昆虫的合作是非常僵化的。如果出现了某种威胁,它们根本不
去年,火车穿越居庸关花海的美照红遍网络。今年,许多摄影发烧友为拍照趴在铁轨上,多次逼停“开往春天的列车”。居庸关山路无奈被封。  网友热议:  ① 当旅游碰上“妨碍式赏景”,就变味了。  ② 何不注重自身行为美,让自己和美景更配呢?  ③ 拍摄者没素质,但管理者一关了之,也简单粗暴了些吧?  
期刊
霍夫曼创办孵化器公司培育出多家市值千亿级独角兽企业,被《福布斯》评为全球第一的加速器空间  前段时间,硅谷创业教父史蒂夫·霍夫曼去了一家名叫黑蛾的酒吧,见到了许多颠覆性的艺术品,其中一个是以月亮蛾为原型。霍夫曼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月亮蛾不吃任何东西,所以连嘴都没有,一生只活七天,繁衍后就会死亡。我觉得,月亮蛾就像是一个个创业者,倾尽全力去触及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也许生命的美好就在于创造,去梦想一切
1月5日,因贪腐被判刑入狱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陈水扁在一群死忠“粉丝”的迎接下,坐着轮椅由其子陈致中推出台中监狱,在入狱6年40天后,陈水扁获准“保外就医”,返回高雄,俨然一副“英雄归来”的气派。  这就是台式民主的毛病:玩悲情胜过讲理性,要剧情胜过要法治。  正因深谙岛内这种心态,自打陈水扁2008年入狱后,绿营上下“救扁”的戏码就没消停。深绿势力更是宣称,“陈水扁是被冤枉的,司法判决是政治迫害”
人物简介  马克·奥巴马·狄善九,1965年生于肯尼亚,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物理专业,曾长期从事电子通讯行业,目前在中国经营咨询公司。2013年自己创办基金会,致力于促进国际交流。  “同样的微笑,一脉相承的眼神,只能说这是老奥巴马先生魔术师般的杰作。”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安德鲁·雅古布斯曾这样形容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下文称奥巴马)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奥巴马·狄善九(下文称马克)。在
比起安静祥和秩序井然的欧美,中南美国家总是更能燃起我说走就走的冲动——它们有一种天生的混乱与矛盾感。比如,墨西哥小镇的彩色天主教教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中心广场,里约热内卢贫民窟扛着狙击枪的警察……  与这些国家相比,秘鲁更多了一丝神秘和忧郁,它孕育了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然而殖民者的到来又为这里增添了悲壮色彩。只有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才能真切体会到
2012年3月18日,德国联邦大会进行选举,72岁的约阿希姆·高克取得了1232张选票中的991张,正式当选德国新一任总统。  高克是位复杂的人物。二战中,他的父母都是纳粹党员,高克后来当了基督教牧师,从政后参与推翻民主德国,并负责处理民主德国的秘密警察档案。对德国人来说,高克有很好的声誉,但他曾把“反共”挂在嘴边,政治立场仍值得关注。    纳粹家庭出身的反共人物    1940年1月12日,高
“禅心三无”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我们按禅的精神、按祖师的教导、以一颗禅心去生活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当然一个体悟了禅的境界的人,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禅心三无”,也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说的。通过这个角度,我们虽然可能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完全悟得禅心,但是当下可以去操作,从而把握我们的心态。  “禅心三无”的第一个无是“无忧”。佛教说人道众生是忧喜参半。从佛法来看,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