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周民震的戏剧创作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周民震是位有敏锐时代感的作家,虽然,他作品的题材似乎并非轰轰烈烈,但对一个作家说来,有没有敏锐时代感,重要的不在于创作题材是大还是不大,而在于时刻和生活保持联系、紧紧的和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土壤有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民震始终是个现实主义作家,因为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生活、一切从生活出发,从他所熟悉的、经过他深入观察、感受、理解的周围环境出发。而他,长时期来主要生活在广西,因此,
其他文献
<正> 关于傩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文献引证和田野考察两方面入手,成果颇丰,本文拟对商周至汉唐的古傩文物作一汇集,或可补文献之不足。傩、傩仪、傩戏,可以纳入宗教文化的范畴。广言之,傩文化从属于原生性的宗教文化——巫文化,故本文泛称其为“巫傩文化”。古来与巫傩有关的文物不难寻觅。中国古俗重土葬、厚葬,出土文物数
<正> 民间歌谣是诗歌的原生矿、诗歌的源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谣。它们抒发着一代代人的思想情感,给他们以精神的食粮;它哺育了一代代诗人创造出堪称一流的中国古典诗歌,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时至今日,这些民间歌谣还流传在人民的口头上,历久而弥新,成为当代诗人汲取的艺术之源。民间歌谣之所以有这样强盛的生命力靠的是它的艺术魅力。
<正> 壮族是广西歌海中拥有众多人口的民族,壮族歌剧《刘三姐》曾蜚声海内外。壮族民间歌谣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其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其中壮族悲歌在壮族的歌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悲歌是人们感情被压抑、生命被侵袭,身体被摧残,理想遭破灭与渴望自由生活、生命安全之间的倒错扣击着灵魂之门,抒发出来的一曲曲深沉悲愤与激昂的生命之歌。它们以
<正> 滇南的尼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尼苏人温柔、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多居住在红河沿岸及哀牢山上。在这块富饶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尼苏人民用智慧的心灵,创造古老而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他们执著地追求着足以显示自己民族的歌舞,把自己心爱的歌舞当作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象征。
周民震同志是一位文思敏捷、富有才华的壮族多产作家。他崛起于广西,而名噪于全国。他创作了17部电影剧本、13部戏剧剧本以及小说散文文论等作品。如《三朵小红花》、《苗山颂》、《瑶山春》、《苗家儿女》、《顾此失彼》、《春晖》、《远方》、《甜蜜的事业》等,在读者和观众中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评论界对他的电影剧本已有较热烈的评说,而对其戏剧作品的研究则尚稍嫌不足。去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周民震戏剧剧本选》,把他主要的戏剧剧本都收集进去了,这既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也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厂西艺术研
<正> 壮族作家周民震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过,他一直追求着政治与艺术的交融点。我觉得他这种追求是真诚的,始终如一的。什么是周民震所追求的政治与艺术的交融点呢?读了他的戏剧作品(包括电影作品),我深深感到有一个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这就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与崇高的审美理想相融合。这种融合也许就是政治与艺术交融点的具体内涵吧,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特定的美学要求。
<正> 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无论是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洋溢的喜剧审美需求,或者是文艺工作者高昂的喜剧创造精神,都受到了极其野蛮粗暴的践踏。喜剧园地真可谓一片颓败凋零的荒凉景象。不用说在所谓的十大“样板”中人们绝对找不到喜剧的立锥之位,一些作者就是写了些喜剧意味较浓的作品,也无不处于颤颤惊惊的状态,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扣上“庸俗化”或“中间人物”之类的
<正> 周民震戏剧的美学特征,当属他喜剧创作的美的追求,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们既可以从鲁迅所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定义,研究他喜剧的艺术色彩,又可以从马克思指出的“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的社会生活规律,去探寻他喜剧内在的本质,从而在周民震的喜剧创作中挖掘出“笑”的艺术特质来。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民震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明代的塔滩是指以今内蒙古阴山西段为中心的后套地区。塔滩地名源自阴山达怛,经过了从族称到地名的演变过程。辽、金、夏、元、明各历史时期,塔滩有许多汉译异称。明初的塔滩是部分蒙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从历史民族地理的角度看,塔滩在明蒙早期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正> 拙作《真美在民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刊发后,引起民间文艺界和美学界同行的浓厚兴趣。为促进民间美学宝藏开发工作的广泛深入进行,深感有再论之必要。一何谓真美?“真美”与“虚美”相对而言,就艺术美的创造来说,真正的艺术美都是真情实感的坦诚流露,纯朴自然而不假雕饰。过分雕饰,条条框框太多,则有害无益,正如钟嵘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