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测绘新技术在川藏铁路勘测中的应用

来源 :铁道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川藏铁路沿线区域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高海拔、大高差,测区山高谷深、江水湍急,往往人迹罕至.环境条件极其艰险,开展接触式测量极为困难,甚至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需采用空天地一体化测绘新技术,综合利用卫星遥感、IMU/DGNSS数码航空摄影测量、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测量、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立北斗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多源数据融合和建立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手段的优势,开展高效、安全的测量工作.研究结论:(1)通过研究高分辨卫星影像广域测图技术,确定了卫星影像像控点布设方案,实现了少量控制点条件下大面积1∶ 10 000地形图及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2)研究数码航空影像精确解算IMU/DGNSS及分区布点技术,实现了适量像控点联合POS数据分块平差,完成了川藏铁路全线1∶2 000制图工作;(3)在重点工程区域,开展机载LiDAR、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实现了利用航测方法采集1∶500工点地形图和基于三维大场景采集1∶200断面图;(4)研究基于北斗建立连续运行基准站技术,建设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可为川藏铁路提供精确的高时空分辨率位移场、速度场信息,形成高分辨率的动态时空基准;(5)研究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和建立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建立三维选线虚拟踏勘平台、三维地质判释平台,为铁路智能设计、BIM正向设计做好铺垫工作;(6)本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川藏线等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工作.
其他文献
控压放水可以有效降低高压盐水层的地层压力,但不清楚施工过程中一些关键参数对控压放水效果的影响程度.为此,分析了控压放水的技术特征、工艺特点,总结了控压放水的工艺流程;基于地层盐水渗流和井筒流动理论,考虑关井期间地层压力的恢复,建立了参数动态变化、可以模拟控压放水全过程的数学模型.以塔里木油田克深A井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较小.分析影响放水效果和周期的关键参数发现:关井时间越短,地层压力下降速度越快;节流阀承压极限从5 MPa提高至15 MPa,循环排污次数可以减少一半;当地层渗透率较
胜利油田沙河街组页岩油水平井固井时存在套管居中和安全下入难度大、水泥浆性能要求高和油基钻井液驱替困难等技术难点,为此研发了两亲冲洗隔离液体系、优选纤维膨胀水泥浆体系和塑性胶乳防窜水泥浆体系,并采取应用整体式弹性套管扶正器、偏心导向引鞋、漂浮顶替技术和环空加压等固井技术措施,初步形成了胜利油田沙河街组页岩油水平井固井技术.该固井技术在预探井YYP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固井作业正常,声幅测井结果显示,一界面固井质量为优质,二界面固井质量为合格.研究与试验表明,该固井技术够解决胜利油田沙河街组页岩油水平井长水平段
井研–犍为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裂缝溶洞发育,钻井过程中存在井眼失稳、井漏和卡钻等技术难点.为此,综合考虑地层三压力剖面和区域溶洞发育情况,优化了井身结构;根据陆相地层的地质特征,采用钾基聚合物防塌钻井液钻进,防止泥岩水化膨胀,保持井壁稳定;根据钻井过程中出现漏失的类型,采用常规桥接堵漏浆封堵裂缝性漏失,采用多功能固结承压堵漏技术解决恶性漏失,采用随钻封隔器解决漏层多、上喷下漏等复杂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形成的井研–犍为地区缝洞型复杂地层钻井关键技术,在井研–犍为地区的PR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
为了解决大港油田大型井丛场开发过程中井间防碰风险大、轨道优化难和钻井提速难等问题,根据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思路,进行了井网部署、井眼轨道及防碰设计、井身结构及配套提速工具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井口–靶点匹配关系、剖面类型设计优先级层序、 造斜点“V”形设计法则、井身结构与一趟钻提速工艺模板,形成了大港油田大型井丛场高效钻井技术.该技术在大港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其中港西二号大型井丛场作为大港油田陆上最大规模井丛场,实现了56口井的安全规模开发,节约井场征地、钻井搬迁等费用1200万元,平均单井钻井周期4.42
顺北油田S井目的层属于典型的超深超高温断溶体储层,工程地质条件和井筒条件复杂,酸压改造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上述酸压改造难点,提出了“回填井段集中改造+酸损伤降破+管柱浅下+加重压裂液组合提排量+前置液造缝+交替注入造高导流裂缝+自生酸疏通远端断溶体”的复合酸压技术,通过试验优选了超高温工作液体系,包括180℃聚合物压裂液、160℃加重瓜胶压裂液、160℃交联酸和自生酸;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优化了大型酸压方案,推荐压裂液规模为1800~2200 m3,酸液规模为800~1000 m3.现场试验表明,相同注液排量下
以负载ZnO的ZSM-5为催化剂,利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空速、投料摩尔比对甲醇与正戊烷共芳构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芳构化相比,正戊烷与甲醇共芳构化可提高芳烃的选择性,抑制干气的生成;随着甲醇与正戊烷摩尔比的增大,正戊烷的转化率下降;正戊烷与甲醇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芳构化反应的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475℃,烃基质量空速2 h-1,甲醇与正戊烷摩尔比3:1;在优化工艺条件下,正戊烷与甲醇共芳构化反应中芳烃的选择性可达31.68%.
川西南地区以五峰组—龙马溪组为页岩气主力生产层位,过路井在茅口组均有良好气测显示,为落实茅口组的潜力,部署靖和1井作为茅口组专层预探井.针对邻区茅口组酸压改造中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短、改造体积受限等问题,分析了靖和1井钻遇地层的裂缝及孔隙发育特点,从全三维酸蚀裂缝扩展、酸压入井液体以及配套工艺参数入手,研究应用了立体酸压技术.研究表明,多封隔器精细分段配合大排量施工,能够实现以裂缝体连通为目标的立体改造效果;采用3级交替注入压裂液与胶凝酸施工工艺,既能增大裂缝体改造体积,又能增长酸蚀裂缝距离,兼顾了横向深穿透
石化行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之一;理清石化行业排放VOCs的特征,构建完整、详细的VOCs源成分谱,是石化行业VOCs监管、控制、溯源的基础.从石化行业排放VOCs的来源、监测技术、源成分谱现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排放VOCs源成分谱的研究进展,为石化行业VOCs的监管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为致密气产区,为进一步提高该区块的机械钻速、降低钻井成本,开展了小井眼优快钻井技术研究.井眼轨道由“直—增—稳—增—稳”优化为与地层走向精确匹配的“直—增—降—稳”,提高了钻井效率;钻头进行了优化设计,改变了钻头布齿密度,调整了钻头切削齿尺寸和后倾角,增强了钻头的稳定性和耐磨性;优化了钻具组合,优选了钻杆尺寸,改进了螺杆钻具,研制了用于提速的三维振动钻井冲击器;研制了仿生润滑剂,改进了钻井液配方,提高了钻井液润滑性能;另外,优化了钻井施工参数,研究形成了小井眼优快钻井关键技术.该技术在
针对常规PDC钻头破岩效率低、钻头泥包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以穿山甲鳞片、蝼蛄爪趾、鲨鱼牙齿和扇贝壳作为仿生原型,从多个维度进行结构仿生,设计了一种新型耦合仿生PDC齿.采用有限元法、弹塑性力学等方法,建立了仿生PDC齿的破岩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温度–位移耦合显式侵彻接触算法和显式动力学模块,研究了仿生PDC齿破岩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和破岩方式,并与常规PDC齿进行了模拟对比.模拟结果发现:仿生PDC齿与常规PDC齿在破岩时的温度传递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仿生PDC齿能够防止钻头泥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