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骄傲”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8169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联原同志离开我们1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他对我的教诲令我终生难忘!
  
  告诫我“永远不要骄傲”
  
  廖联原同志解放前是桂中游击队的司令员,我是下属象县(现象州县)游击队的一员,1954年8月,我从县武装部调到广西省兵役局。1956年5月,廖联原以广西军区党委委员、广西军区副参谋长的身份,兼任广西省兵役局长(正师级,大校军衔),我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
  省兵役局是组建不久的新机构,它的任务是做好兵役工作,具体承担着兵役动员、新兵征集、复员转业、民兵训练以及建立预备役等工作。廖联原上任后,认真试点,工作井井有条,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还注意抓好机关的组织建设和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
  1957年11月的一天,廖联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个别谈话。他高瘦的个子,戴一副金边眼镜,显得年青、威武、英俊。他像一个长者,用温和的语气,询问我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和我谈国内的形势,谈军区及兵役局的工作任务,鼓励我努力学习,做好工作。他说:“要记住一点,永远不要骄傲,骄傲的人,总有一天要犯错误的。”
  “永远不要骄傲”,这句话牢牢地铭刻在我心中。当时,我意识到,这是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是对我的教育和忠告。因为我知道,组建省兵役局时,在全省各市、县武装部中,只抽调3人到省兵役局,我是其中之一。我当时20多岁,几年来先后4次立功,一次被评为“乙等模范”,1956年3月还被选为军区直属机关党代表,出席军区党代会并受到大会的表扬,这是容易滋生骄傲的“条件”,是值得我警惕的。但我却没有想到,谈话后不久,1958年3月,我即被调到广西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任秘书。1958年7月,又调给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广西军区司令员、自治区副主席的卢绍武同志做专职秘书。“永远不要骄傲”,实际上是对我调动前的“教育勉励”,是给我打“预防针”,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永远不要骄傲”,也是廖联原同志的自责、自省,是他一次沉重的忏悔。1957年6月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就平乐县发生饿死人事件作检查纠正时,廖联原和原省委常委陈再励、王梦周等人,对当时省委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批评意见。批评他们搞浮夸、骄傲自满、缺乏民主作风、不关心群众生活等。后来,他知道这次发言闯了大祸,埋下了祸根。而产生这个“错误”的根源就是骄傲情绪,因为他40岁出头就担任如此要职,这在当时是很拔尖的,是很受重用的,这也是容易滋生骄傲的“资本”。果然,在他发言后不久,1958年2月,即被批判为“反冒进”;1958年6月,即被打成“右派分子”,和陈再励等6人被打成“党内右派集团”,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8年11月下放到红河农场劳动。
  其实,他们在会上的发言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党内正常生活所允许的。就在他下放后的3个月,韦国清同志就找他们谈话,表明“你们的问题搞错了”,并于1961年10月,给他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任命他为自治区民政厅救济处副处长。我想,正是这个“永远不要骄傲”的警示,使他警钟长鸣,受益终身。几十年来,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奋工作;他身处逆境,仍然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豁达乐观、心胸开阔,不为私利所困,不为世俗所扰;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宽以待人、团结同志;他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生活俭朴、不搞特殊。因而,他获得党组织的彻底平反,担任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党、为人民兢兢业业地工作。
  “永远不要骄傲”,是廖老赠送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50年来,它一直陪伴着我,作为我的座右铭。虽然我。在首脑机关并担任“首长秘书”多年,却能谦虚谨慎、安分守己,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虽然我在外事部门工作10多年,却能克已奉公,遵守外事纪律,协助领导做好外事工作。我始终牢记廖老对我“永远不要骄傲”的教诲,用它来为我的生命之舟掌握航向。
  
  笑谈“沙场枕月”度中秋
  
  1947年中秋节,廖联原同志曾在贵县(今贵港市)达开乡(后为奇石乡)组织“中秋起义”。1987年10月,在贵县举行“中秋起义”40周年纪念活动。时任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当年中共广西省农委书记李殷丹,以及林克武、韦章平、区济文、高天梅、黄传林、韦志龙等一大批老干部,当年参加起义的老同志代表、烈属代表以及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我在通志馆工作,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
  在10月7日上午的纪念大会上,廖联原同志说:“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节,可是,40年前的今天,我们不是团圆赏月,而是沙场枕月,充满着血与火的战斗。”他的讲话慷慨激昂、震撼人心。会后,我请教他和韦志龙同志“沙场枕月”的含义,他们说,1947年中秋节那天,是在战斗中度过的。白天,攻打达开乡的敌人;晚上,去解放中里圩。那年的中秋,一天到晚都在打仗,哪里谈得上团圆赏月啊!
  廖联原同志是广西贵县(现贵港市)人,1936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1946年由党组织安排,从延安回广西组织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他像一粒种子,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他克服重重困难,开展革命工作;他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人民群众遭受苦难的根源;他组建农会和“反三征”小组,发展党员,建立革命武装。1947年八九月,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达开纵队,他亲自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韦志龙任副司令员,1947年中秋节,他们在达开乡发动“中秋起义”。“中秋起义”解放了大片地区,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觉悟,提高了游击队的作战能力。“中秋起义”后,游击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革命烈火愈烧愈旺,在桂中形成了燎原之势。
  1949年5月,达开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总队,在象县、武宣、贵县、桂平、平南、来宾等地活动,共有武装人员4000多人。
  会上,林克武同志兴致勃勃地赋诗:“郁江如镜照长流,浩荡波涛天际浮。不是雄风吹雾尽,何来明月共中秋。”会后,在奇石乡的山坡上举行“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落成揭幕典礼,韦纯束、李殷丹、廖联原等同志在烈士纪念碑前种植了常青树。
  如今,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每当我在八月十五团圆赏月、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我总是想: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必须珍惜。如果没有老一辈革命者的“沙场枕月”,浴血奋斗,不怕牺牲,哪来幸福美好的今天!
  
  两次难忘的聚会   
  多年来,每当春节前夕,住在南宁的象州县离退休老同志,都要搞一次聚会。廖联原是象州的老领导,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廖司令”,他和象州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所以,每次聚会,都请廖老参加。
  2000年1月31日,在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30多位老同志相聚一堂。战友相逢,喜笑颜开,室外寒风习习,室内热气腾腾,大家互致问候,亲切交谈,春意浓浓,真情切切。廖老在会上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然后给大家讲社会发展史。他写有发言提纲,简明扼要地讲了社会发展的5种形态,还讲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他强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最后,他赋诗一首:“三山打倒正华年,男女青春换了天。解放战争胜利后,全心全意闹翻番。”表达了他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廖老的讲话和诗作,获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使大家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中秋,是“中秋起义”55周年,也是寥老90高龄的生日。9月20日,桂中各县住邕的老同志,在自治区总工会礼堂,举行“中秋起义”55周年暨祝贺廖老90大寿座谈会。宽敞的礼堂,摆设长方形的座位,座位前摆放水果和糕点。周边的桌子上、椅子上、还有墙壁上,陈列着战友们祝贺的诗词和书画。廖老虽然90高龄,但身体健康、精神矍烁、步履稳健、面带笑容。当他和夫人李琼同志走进会场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廖老的座位前,摆着一瓶鲜花和各种寿品。会议开始,陈朝群等同志代表大家向廖老敬送了写有“寿”字的大型寿屏。廖老对大家的祝贺表示感谢。在战友们敬送的诗词中,有这样两首:
  “毕生戎马度关山,
  九旬寿庆日斑斓。
  德高望重人敬仰,
  百年鸿宴再登攀。”
  
  “昔年起义缚苍龙,
  解放桂中建伟功。
  今日诗文抒壮志,
  寿星豪气再称雄。”
  这些诗句,热情地颂扬了廖老的革命功绩,表达了大家的共同期望,衷心祝愿廖老健康、长寿!
  从那以后,廖老再没有参加老同志的聚会。我曾经到他家里看望过他,他的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差。2005年3月19日,他在93岁高龄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告别了亲人和战友,告别了这个他奋斗了一生的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主要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鄂棉ZY6 的亲本来源、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主要优缺点以及推广中需采取的防控措施。并提出了该品种在湖北省植棉区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鄂棉ZY6;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中图分类号:S562.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8)04-0030-03  DOI:10.3969/j.issn.209
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京剧名角孟小冬的一段感情经历,曾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1927年,就在梅兰芳和孟小冬结婚不久,随着几声枪响,发生了一桩震惊京城的“血案”,梅兰芳险些被孟小冬的戏迷所绑架,虽然化险为夷,但事后梅孟的婚姻便被打裂了一道缝隙。这起梅兰芳侥幸躲过的绑架案耐人寻味。  狂热戏迷  梨园世家出身的孟小冬,自小受家庭熏陶喜爱唱戏。她9岁开蒙,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旋即走红;后成为京剧著名老生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15公里处的永定河上,是北平城外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坐落在桥东头的宛平城是北平西南的重镇。从1936年底开始,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处于日本侵略军控制之中,日本经常在中国军队驻防的卢沟桥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军队挑衅,蓄谋制造事端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提出进入宛平城内搜查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当局的拒绝。在双
孙小空穿着潜水服,独自认真地练习着潜泳。他知道,要想探究大海里的奥秘,高超的潜泳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反复地练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就在孙小空觉得有点累的时候,一个美丽的精灵闯入了他的视线,让他一下子兴奋起来。  这个美丽的精灵,仿佛一只飞舞在珊瑚丛中的蝴蝶,一副悠闲自得、从容不迫的样子。  “啊!好漂亮啊!海里的蝴蝶!你就是蝴蝶鱼吧?”  “错!虽然蝴蝶鱼跟我一样美丽,但是我不是蝴蝶鱼,我叫狮子鱼
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汉代海上丝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其历史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诸多因素中,“秦瓯之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路和合浦始发港  “秦瓯之战”,又称“秦戍岭南”。秦始皇为开拓疆土,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攻百越。当地的古越族人不愿臣服,与秦军对抗,使得秦军陷人了3年不“解甲驰弩”的相持僵局中。为解决军队运送兵员和粮草之需,秦始皇令监御史禄率军队在桂林兴
北京市西城区,美丽的后海碧波荡漾。垂柳北岸,有着许多名人的故居,后海北沿46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故居内碧水回环,山石嶙峋,花木荟萃,芳草萋萋,楼堂亭榭,错落其间,好一处娴静典雅的庭园景观。  踏进故居,人们来不及仔细欣赏这里幽深秀丽的景色,就迫不及待地走进宋庆龄展馆参观。这里用图片、文字和实物,向参观者展示着宋庆龄的传奇人生,讲述着宋庆龄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讴歌她为中国革命作
50多年前,我认识了国旗;20年前,我倡议制定《国旗法》;16年前,我结识了天安门国旗班首任班长赵新风;12年前,我与国旗设计者曾联松面对面畅谈对国旗的一片深情。近年来,我赴部队、机关、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作《国旗法》知识讲座18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数万同胞遇难,我建议国家下半旗志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由于中日海军实力对比悬殊,使得中国海军几乎未曾开战,便有可能出现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然而,抱定了必死决心的中国海军,还是以自己的机智与勇敢,给了貌似强大的日本海军以惊人一击,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而光荣的一页。    血战江阴    “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不足6万吨,最大舰艇吨位不过3000吨,大部分舰船为百吨级小艇,且多为陈旧不堪的北洋水师遗
浙江海宁袁花镇查氏,是当地世家望族,代代书香,是明清以来绵延数百载的“文宦人家”。查氏先祖查慎行,中过进士,曾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颇受康熙帝的青睐。故在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亲笔御题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  查氏自明朝第七代起,载入明清两朝历史的著名文人、学者除查慎行外,还有查伊璜、查秉彝、查继佐等等;到当代,查氏家族又添辉煌,出
1989年10月16日,南开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日前夕,一座栩栩如生的姜立夫半身铜像在学校数学楼二楼中厅落成。来自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学家,同南开大学师生一道,隆重举行纪念姜立夫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暨铜像揭幕仪式,深情缅怀这位“南开”元老。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吴大任在纪念会上指出:“每一项有长远意义的创新事业,总有其先驱者。让现代数学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就是有长远意义的事业,姜立夫先生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