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岐与王翚的交往看清初北方商贾的书画收藏趣味与行为

来源 :艺术工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qq11qq11qq11qq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对美籍华裔收藏家翁万戈之女所提供的《安麓村小像》及相关资料进行考察,以此为出发点而延展出的一种讨论和理解清初大收藏家安岐的新思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是在一个《墨缘汇观》的意义上来讨论安岐及其书画收藏的,而安岐的书画收藏也基本上被等同于《墨缘汇观》中所著录的书画作品.但是,本文通过对《安麓村小像》的观察和研究,试图展开一个理解安岐的新视野,那便是在《墨缘汇观》之外,被我们所忽视了的安岐书画收藏的另外一个方面,即安岐与其同时代人的交往,并对其同时代的书画名家及其作品所进行的委托、赞助和收藏活动.本文以考察《安麓村小像》的创作背景和收藏情况为前提.首先讨论了安岐的商人身份与王翚那种介于文人和职业画家之间的身份是如何在两人的交往中发挥作用的,在两人关系中,安岐不但直接向王翚进行绘画作品的委托,而且还通过王翚本人或如蔡琦等其他渠道对王翚作品进行收藏;其次本文通过讨论安岐在天津的私家园林“沾水草堂”与《安麓村小像》之间的关联,不但说明由商人所带动的清初园林文化是如何刺激了“山水肖像画”这一山水人物画新形式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认为这种山水人物画新形式是与清初北方商人的“所有权逻辑”相吻合的;最后,随着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北移,北方商人这一清初重要的书画收藏群体,不但通过赞助、委托和收藏行为影响了绘画新形式和新风格的出现,而且也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南画北渡”的新局面,并进而最终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绘画史的形状.
其他文献
当代艺术在媒介的拓展、手法的多样化以及不断挑战艺术惯例的野心中发展壮大,成为一股持续冲击欧美文化领域的强大力量.传统艺术欣赏要求我们具备的那种审美能力,在当代艺术中发生了重大转变.有别于传统美学强调的感性,当代艺术推崇的是新感性.新感性旨在重塑审美经验,既非简单回归审美经验,也非完全抛弃审美经验.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马尔库塞、桑塔格、朗西埃的代表观点,力图揭示新感性的实质以及它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关联.
我们的团队叫“一专一村”,英文名叫做“One University One Village”,它的理念是整合一所大学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以策略性、系统性和可持续的方式,去改善一个乡村的环境和民生.简单来讲,我们工作的区域大概在中国西南的贫困农村地区,比如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这四个地方的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
期刊
本文讨论世界建筑史理论的框架结构、差异和共同性,从古罗马维特鲁威的(Marcus Vitruvius Pollio,80 BC-15 BC)《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和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的建筑理论,到现代建筑史专家布鲁诺·泽维(Bruno Zevi,1918-2000)的《建筑的现代语言》(The Mode
超现实主义领军者安德烈·布勒东曾在1924年出版过一本文集《可溶化的鱼》,多数篇目以其独创的自动化写作法完成,其文字意象纷繁,天马行空,此一组无法界定体裁的文本有着丰富漫溢的色彩、流淌不息的韵律与难以名状的戏剧性张力,向外的同时也在无限向内部逼迫,沿袭且超越了普遍的叙事伦理,一种崭新的景深控制在此得以展现:“灯火从未远离过这暖昧的海岸,去迷惑彩色的指环.人们依然在香气的波涛中继续寻找大海.如果男人的意愿是在那时产生的话,我敢保证,那也是意外之举,最高大的岩石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奔向繁星的路程荆棘丛生.一个蓝
期刊
作者以漆画作品为例,从彰显绘画属性、把握漆语漆话、敢于融通探索三方面,分析陈立德漆画不同时期向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艺术探索,认为陈立德超越历史、超越自己的艺术实践,必将使他成为漆画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后人类美学”多呈现于指向未来的视觉艺术领域,在绘画如何呈现?画家处理人类“身体”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后人类美学”.在“赛博格”(Cyborg,机械人)被构思出来之前,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大量画家,凭借其激进的想象力,为燃起后人类美学的“火种”做出了贡献.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美学“雏形”关注人类身体的表演和整体探索.20世纪90年代的后人类美学涉及对人类自我的重新阐述.对技术的重新审视是“后人类美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基础造型的教学与研究是设计教学的根基,感性造型训练的系列练习改变了难易递进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人体验与感受,并且把造型训练的量化练习变为单一课题式的探索研究,使创意思维在造型训练中同样得到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雕塑的本体论范畴无法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基于雕塑体系的相关跨媒介创作形态进行定义,越发多元的创作媒介对传统雕塑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着不断的冲击与突破.本文通过数字交互媒介、3D打印技术、当代艺术思维等方式对雕塑本体论重新定义并探讨未来雕塑呈现面貌的全新可能性,最终将雕塑本体论的范畴进行扩展,为雕塑艺术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沿革开辟更广泛的路径.
2007年,在经历与几位完全不认识的学位答辩评审委员现场审核之后,我完成了在法国勒阿弗尔美术学院研究生阶段学习.留学法国的这段时间骤然经历着两种不同文化的混合与碰撞,无论是从观念还是思考方式上都冲击着自己原有的认知系统,在随后一系列选择、认同、接受的过程中,我的艺术实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更加侧重于对日常生活体验中问题意识的提炼,并对艺术中媒介的运用有了新的开放性理解.
期刊
笔者在整理明清画史资料时,发现有两件名为《募驴图》的画作,一件是明代画家仇英绘制(“仇英卷”),另一件则被归于清初画家罗牧名下(“罗牧卷”).本文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卫恒先《仇英研究》一文的基础上,对围绕朱存理而展开的苏州文坛交友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梳理;其次,对“仇英卷”中出资人“御前敷陈王道生董淞”的身份进行考证,以纠正缪荃孙在《云自在龛随笔》中形成的错误认识;最后,对“罗牧卷”进行全面研究,讨论其与“仇英卷”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罗牧卷”为后世伪作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