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惊飞鸟 意浓情韵至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让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课标认识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分组讨论这一时尚而实际的教学手段又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评教者对分组讨论认识的不合理
  新课标的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小组讨论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许多的评教者却不把学生从分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讨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评价准则,而把这堂课有没有分组讨论作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尺,这样做使得分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无内容可言,流于俗务,失去其本质意义。
  讨论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思变过程,高中语文课堂的分组讨论要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有认识,对已知的东西有深入,让自己狭隘的知识面拓宽,但是,评教者却往往把“分组讨论”看成课堂活跃的指标,让人贻笑大方。
  二、学生主体作用在分组讨论中未能发挥
  高中语文课堂小组讨论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新课改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许多教师将分组讨论视为体现新课改的唯一教学形式,这有失偏颇,高中语文教学容量大,涉及知识面广,加之农村孩子对课外知识的欠缺,学习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在有知识基础的奠基上,才能讨论,才能更好的发展,没有知识这层储备库,何来讨论,讨论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更不要说“体现学生主体,以学为本”的思想理念。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分组讨论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中只能无所事事,沉默不语。要么,大讲特讲其感兴趣的话题,不亦乐乎,其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到。认为分组讨论,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看法是脱离了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三、教者对分组讨论的管理、组织、引导不力
  分组讨论,必定要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教者对论题设计的恰当与否,对本堂课分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者对论题的设计要以教育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本身为目的,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这一经典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讨论,首先要让学生基于小说语言本身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描写,其举止小心谨慎,言辞甚微。其次让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在讨论氛围中提高读、说、听、写的能力,明白林黛玉的愁情、苦闷,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性格对比,了解人物性格上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样看来,教师对论题设计好了之外,分组讨论中适宜的点拨、引导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学识。
  其次,教者对论题的设计要恰到好处,不能使论题范围太大或太小,论题太大,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比如对科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为主,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去讨论这一事物是什么、这种现象为何而来。再比如,有些课堂讲到陶渊明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对陶渊明的认识,这样的论题就显得有些大,学生无从谈起。有些论题又显得太小,比如对课后练习题的讨论,本人认为没有必要,那些答案是固定的,况且学生通过学习,对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教者对论题的设计一定要恰如其分。
  最后,在课堂的分组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不能闲着,除了适时地引导以外,更应该参与其中。点拨学生的讨论总结讨论的结果,基于高中语文容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要把握好时间,要做到让课堂热闹而有序。
  四、大多数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无所事事
  由于教者对分组讨论组织管理的不到位,致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无所事事,或哑口无言,或兴奋不已,或大讲特讲。其实,这种表现是学生对论题,对分组讨论的一种叛逆。教师应该对小组的人数,人员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平衡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的差距,以好带差,以差促好,让孩子们都有所提高,这才是分组讨论的核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讨论技能缺乏训练,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说了话,就算完成了讨论,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讨论过程缺少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对分组讨论应该做到对讨论技能的训练,首先让学生站准角度,是对论题完全先知者,还是对论题有一点认识的认知者,或是对论题完全认识的知情者。其次,训练学生通过对论题的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深入到什么层次。最后,训练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总结要点,看看对此论题学生个人还存在对哪些知识点的不理解。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无所适从,要靠教师的有力组织,要依赖教师对讨论技能的训练,学生在体现个人认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教师是主心骨。
  不要让分组讨论这种时尚而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流于俗务,让“分组讨论”这座新课改的“晨钟”惊醒我们吧!
  ★作者单位:甘肃渭源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会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会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一、用宽容漾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安全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是进行快速阅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准确了,由于其他内容都是为这个主旨服务的,了解并掌握一些方法即可。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古代诗歌反映的内容无非就是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离别边塞等几大类。说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能体味到,借优美风景来排遣自己的郁结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离别送远的伤感之情、戍边建功的
【摘 要】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入选教材中的现代文,篇幅往往较长,如若按照文言文教学一句一段的慢慢讲解,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局限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们不断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兴趣的培养、课堂合作探讨和课外阅读等方面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字】现代文阅读 语文素养 兴趣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教学进入语文教学中已经有着差不多一个
【摘 要】现行人教版教材分别设置了必修和选修教材两种形式,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笔者在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处理上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教材 教学处理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的亮点,但对于其教学策略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就其中的《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进行了一
上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测考试,用的是襄阳五中出的稳派试卷。作文题是一个给材料命题作文,要求以“逃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我带的一个理科生交试卷的时候特意嘱咐我,说:“这篇作文用尽了我毕生的心血,您一定要看看。”  后来改作文的时候,我特意找出这位男生的试卷,认真阅读了他写的作文。这孩子写的是记叙文,主人公是一只威武勇猛有谋略的公鸡,这只鸡本来被关在笼子里,但随着笼子里的鸡数量不断减少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的字词处理方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固定模式,提出了适度的“架空分析”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言”“文”并非需要时时并重,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可以偏一,以期达到教学重点突出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教学 架空分析     在某次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课题的市区高中语文优课评比赛中,有一堂颇有个性的课引起了
【摘 要】文学作品解读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针对学生普遍得分不高的情况,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公式”,让学生便于掌握。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审题 答题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题满分为22分,是基础题中的重点,但学生得分率都偏低,其难度可见一斑。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我连续七年指导高三的经验,试着让文学作品解题能“公式化”——
记得世界最短的一幕戏,是这样的。  (幕启,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正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这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很显然,一个流亡者被追捕到边境,显然面临着饥寒、生死考验,找到小木屋里的山里人本来是希望得到救助的,救还是不救?山里人选择义还是利?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说话”教学贯穿入课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塑造的“烛之武”“邹忌”“触龙”就是学生学习说话艺术的典范。我上课时,在要求学
【摘 要】“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搭配及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各不相同的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述了“云”意象丰富而复杂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古诗 意象 文化意蕴    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喻义。这里笔者无意对“云”的文化意义进行全面的考察,仅就其在中国文学里的表现作一个浅浅的勾勒。  祥瑞之征兆 史载“黄帝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