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复习要从通史的角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重视对历史现象演变过程的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掌握;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加强对必修专题史知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的总结,加强对学生进行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教育。
关键词:新考纲;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优化课堂结构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60-01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2011年的考试说明变化的有:(1)今年有三处文字表述变动。“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删去了“与实践”。“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增加了“与初步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增加了“与发展”。选考部分考查要求基本与去年保持一致;(2)对“材料题”的考核将进一步加强。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能力要求,反映了历史高考试卷仍然强调对考生各种能力的测试。考试说明强调: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首先,由于考点说明较去年有较大调整,因而考点内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增加了,增加的考点大多有利于知识模块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增大了专题性的命题效率。对此,我们二轮复习依然从通史的角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相信大部分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这种专题性考题打破了书本的界限,一道考题就可能跨三本必修史。一道题呈现出来,你很难说它是考察那一本必修史的。一改以往三本必修史各初出一道材料题,泾渭分明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力求搞清楚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关系,重视对历史现象演变过程的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掌握。避免抓住一端而忽视全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次,通过对09、10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我认为,近两年高考题值得重视的特点有:(1)选择题难度较之于往年有明显加强,且灵活度在加大。加强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的考查,情景试题形式出现。(2)考查热点是以擦边球的方式出现。(3)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全面、更高。不仅对学生的宏观掌控能力要求很高,还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学生联系现实的知识运用升华能力、语言表述能力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针对以上特点,我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坚持导学案教学,每课一个导学,明确要复习的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测试掌握的程度(2)每节课基本上采取自我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点评、训练和小结的形式落实复习内容。依据导学案,由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重温,老师组织对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和教师共同对讨论进行点评,达成共识。对训练题进行限时训练,教师根据训练情况进行扼要分析,做到看、讲、练结合。(3)精心组织周练。除教学用的人二轮复习资料外,还要精选练习题,有专题和综合练习,一个或若干个专题组织一次测试,试题首先是专题性的,其次也应该是滚动式的,每周一次。每次试题都提出明确的答题要求,并提醒学生注意答题要求。试题全批全改,做好试卷分析,对试卷进行针对性讲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反思提高。另外对近两年出现的新式命题加强训练,对选择题要加大难度。(4)加强学法和答题规范性指导。从通史的体例出发,把握历史的大小结构。梳理其历史阶段性特征等学生已经能做到,如何从历史认知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阐释历史,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的一个难点。历史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书写的规范性也是部分学生必须下力气解决的问题。(5)重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历史作为选修学科,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因为没有语数外三大科的达线成绩,选修学科考得再好也上不了大学,所以学生都在拼搏三大科。我们历史学科不能与三大科争时间,但也要向学生重申: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前提是在三大科,能不能顺利地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门选修学科。任何一门必修学科无意与三大科争时间,但是要把握好三大科与选修学科的最佳匹配,这就要求在选修科的学习上必修牢牢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力求每节课效果最大化。
再次,我认为二轮复习要加强对必修专题史知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的总结,加强对学生进行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灌输。这些问题恰恰是专题史容易忽视的。
这里仅举一例,在复习必修三时,我们给学生总结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例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专题,就介绍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三个人文主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再如,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过程就经历了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这样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过程。
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多元发生、多元组合。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文明是多元头发生,然后合流、汇聚而成的。在世界思想文化发源阶段,各地相互隔绝,每个独立文化都独立发展。因此,世界文化的源头不是唯一的,是多元的。如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几乎出现在同一纬度、同一时间。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被逐渐打破,各种文明又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比如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最后,选修内容的复习我认为要有针对性。在复习选修史内容时,建议注重选修史内容带动必修史内容复习,能够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关键词:新考纲;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优化课堂结构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60-01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2011年的考试说明变化的有:(1)今年有三处文字表述变动。“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删去了“与实践”。“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增加了“与初步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增加了“与发展”。选考部分考查要求基本与去年保持一致;(2)对“材料题”的考核将进一步加强。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能力要求,反映了历史高考试卷仍然强调对考生各种能力的测试。考试说明强调: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首先,由于考点说明较去年有较大调整,因而考点内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增加了,增加的考点大多有利于知识模块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增大了专题性的命题效率。对此,我们二轮复习依然从通史的角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相信大部分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这种专题性考题打破了书本的界限,一道考题就可能跨三本必修史。一道题呈现出来,你很难说它是考察那一本必修史的。一改以往三本必修史各初出一道材料题,泾渭分明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力求搞清楚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关系,重视对历史现象演变过程的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掌握。避免抓住一端而忽视全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次,通过对09、10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我认为,近两年高考题值得重视的特点有:(1)选择题难度较之于往年有明显加强,且灵活度在加大。加强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的考查,情景试题形式出现。(2)考查热点是以擦边球的方式出现。(3)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全面、更高。不仅对学生的宏观掌控能力要求很高,还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学生联系现实的知识运用升华能力、语言表述能力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针对以上特点,我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坚持导学案教学,每课一个导学,明确要复习的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测试掌握的程度(2)每节课基本上采取自我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点评、训练和小结的形式落实复习内容。依据导学案,由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重温,老师组织对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和教师共同对讨论进行点评,达成共识。对训练题进行限时训练,教师根据训练情况进行扼要分析,做到看、讲、练结合。(3)精心组织周练。除教学用的人二轮复习资料外,还要精选练习题,有专题和综合练习,一个或若干个专题组织一次测试,试题首先是专题性的,其次也应该是滚动式的,每周一次。每次试题都提出明确的答题要求,并提醒学生注意答题要求。试题全批全改,做好试卷分析,对试卷进行针对性讲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反思提高。另外对近两年出现的新式命题加强训练,对选择题要加大难度。(4)加强学法和答题规范性指导。从通史的体例出发,把握历史的大小结构。梳理其历史阶段性特征等学生已经能做到,如何从历史认知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阐释历史,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的一个难点。历史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书写的规范性也是部分学生必须下力气解决的问题。(5)重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历史作为选修学科,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因为没有语数外三大科的达线成绩,选修学科考得再好也上不了大学,所以学生都在拼搏三大科。我们历史学科不能与三大科争时间,但也要向学生重申: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前提是在三大科,能不能顺利地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门选修学科。任何一门必修学科无意与三大科争时间,但是要把握好三大科与选修学科的最佳匹配,这就要求在选修科的学习上必修牢牢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力求每节课效果最大化。
再次,我认为二轮复习要加强对必修专题史知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的总结,加强对学生进行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灌输。这些问题恰恰是专题史容易忽视的。
这里仅举一例,在复习必修三时,我们给学生总结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例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专题,就介绍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三个人文主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再如,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过程就经历了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这样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过程。
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多元发生、多元组合。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文明是多元头发生,然后合流、汇聚而成的。在世界思想文化发源阶段,各地相互隔绝,每个独立文化都独立发展。因此,世界文化的源头不是唯一的,是多元的。如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几乎出现在同一纬度、同一时间。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被逐渐打破,各种文明又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比如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最后,选修内容的复习我认为要有针对性。在复习选修史内容时,建议注重选修史内容带动必修史内容复习,能够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