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团结乡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在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中使本乡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近667hm2,已投产面积400余hm2,拥有”鹿龙塘茶厂”、”福旺茶厂”、”恩祖茶厂”等5家茶叶生产企业。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独特优势,造就了团结乡茶叶的特异品质,目前所投产上市的团结乡“佬倵”牌碧罗春、恩祖名茶等茶叶品牌,深受消费者的特殊青睐,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然而,随着该乡茶叶生产规模和产量的逐年攀升,茶叶生产加工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在深入调查团结乡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本乡茶叶产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并结合团结乡茶叶生产的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旨在为团结乡党委政府科学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关键词:团结乡;茶叶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3136
1 团结乡基本情况
团结彝族乡位于云龙县城的东南部,关坪河流域,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石门36km,距州府大理110km,是云龙县对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东大门。其东靠洱源县西山乡,南与漾濞县的富恒乡毗邻,西至永平县北斗乡和云龙县宝丰乡,北接云龙县关坪乡,全乡国土面积302km2,地处E98°52′~99°46′,N25°28′~26°23′。辖5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106个自然村,共3294户,10917人,耕地面积1022hm2,有彝、白、汉、苗等1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81%。
团结乡属高寒冷凉地区,最高海拔3114m,最低海拔1820m,年平均气温为12~18℃,霜期一般为100~120d,年均降雨量900mm。境内有五河四箐,小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较高,荒山、荒坡面积和闲置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土壤PH值多在5.5~6.5之间,且土壤有机质含量10%以上,耕层深厚,非常适宜发展茶树种植栽培。
2 团结乡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是团结乡发展茶叶产业的前置条件
团结乡是云龙县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地处三江并流区域内,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成“山高一丈,大不一样”的多样性山区气候特点,大量的湿热气流由于山势的阻挠在多处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小区气候,境内有五河四箐,水源条件较好,空气湿度较高,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根据《云龙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资料显示:团结乡平年平均气温为12~18℃,霜期一般为100~120d,年均降雨量900mm。光、温、水、气、热条件均能较好的满足茶树的生长需求,非常适宜茶叶产业的发展。
2.2 适宜的土壤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团结乡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基础
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质,团结乡人稀地广,尤其在海拔2200~2500m的地域内,主要农作物为荞子,其余多为荒山、荒坡、轮歇地,部分为灌木混交林,该区域面积广阔,土地连片,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是茶树生长发育的理想基质,但是,一直以来,大量荒置的土地资源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大量闲置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并进。
2.3 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团结乡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保障
团结乡是云龙县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东大门,通往境外交通十分便捷,而且,团结乡是云龙县最早实现村村通公路的乡镇,也是目前云龙县村组公路中实现路面硬化普及率最高的乡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村村寨寨畅通无阻,这不仅便于茶叶产品的运输上市,而且有利于对茶农的指导管理,便于将茶农手中的茶叶通过集中收购、实现统一加工,从而大大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增效的目的。
3 茶叶产业现状
2002—2005年经县园艺工作站在团结乡河南村六只蜜等地开展茶树试种获得成功之后,引起了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团结乡党委政府举全乡之力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种植茶叶,并在当地村委会字学文的积极带动下,团结乡茶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由字学文牵头成立了河南村茶叶种植也合作社,并于2007年率先注册了“团结乡鹿龙塘”茶厂,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发展的模式,致力于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如今,“鹿龙塘茶厂”茶叶种植规模已达400hm2,其生产注册的“佬倵”牌碧螺春于2008年正式投产上市,产品的色、香、味品质赢得了州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该茶厂也因此不断的得到了发展壮大,2013年该茶厂被州人民政府授予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并于2015年8月正式获得中国有机食品认证。
由于茶叶产业带来的丰厚效益,有力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和地方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到团结乡茶叶产业的发展中,并先后滋生了团结乡恩祖茶厂、团结乡福旺茶厂等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据统计:截止2014年末,团结乡茶叶种植面积累计达665.33hm2,其中已投产面积400hm2,年总产值近2000万元。年上缴税收突破300万元,茶叶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拉动地方经济强劲发展的支柱产业。
4 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中,团结乡通过立足自身地理、气候特点,充分发挥山区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将茶叶产业培植成为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山区乡镇发展农业产业的成功典范。然而,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生产规模和产量的逐年攀升,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其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由于各企业主和茶农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各企业主和茶农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个别茶厂为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放松了对茶农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把关,不注重深入开展对茶农的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不严格要求茶农按有机生态茶的相关技术控制标准进行规范化管护,甚至放任茶农在茶叶种植管理中对农药化肥的施用,这势必会导致茶叶品质的下降,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团结乡的“生态茶”品牌。对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纠正的话,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堪设想。
4.2 茶叶品牌混杂,没有形成统一品牌,难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统一管控
现有的5个茶叶生产厂家都以“团结乡xxx茶”来注册茶厂和产品,而5个茶厂没有统一的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统一的加工工艺,如果某个茶厂的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势必会引起消费者对其它团结茶品牌质量的猜疑,从而影响整个乡茶叶品牌的市场声誉和销售前景。
4.3 种植管理环节的技术指导不力,茶园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跟不上
除了鹿龙塘茶厂聘请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外,其它茶厂的技术指导人员尚不够专业,自身对管理技术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或不够到位,而且技术指导力量普遍存在不足,对茶农种植管理环节的技术培训和具体具体指导严重跟不上,这对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势必存在潜在的危机,一旦某个茶农在某个种植管理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团结乡茶叶产品的质量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茶叶品牌的声誉大打折扣。
4.4 茶叶生产企业均缺乏专门的质量检测设备和专兼职的内检员,产品质量难以准确把关
现有的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尚无完备的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专兼职的内检员,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出入厂检测,仅凭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很难准确把关产品的内在质量。
5 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企业主和广大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
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深入企业和茶叶生产基地,广泛开展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技术措施的宣传与培训,让广大茶农全面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使茶农懂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生产技术的应用,努力营造人人懂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个个重视落实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氛围,切实维护和提升茶叶产业的品牌质量。
5.2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因地制宜加紧制定系统化的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企业和广大茶农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培训和指导,让广大茶农尽快熟练掌握各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加快绿色纺控集成技术措施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普及应用,努力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进程,才能确保茶叶品质,促进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5.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同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措并举,切实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成,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全面带动全乡茶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进程,才能不断增强茶叶产业的发展后劲。
5.4 加强企业自检能力建设,确保产品的出厂质量
团结乡现有的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尚无完备的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专兼职的内检员,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出入厂检测,仅凭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很难准确把关产品的内在质量。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部门要耐心向企业主灌输严格并准确把关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重要性,开导企业主自觉增加投入,配备必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和专门的内检员,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争取检验检测设备的项目补助资金、并努力为他们争取参加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能培训的机会,督促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尽快建立起严格的产品自检制度,真正实现企业准确把关茶产品内在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泽文.云南省农村发展茶叶产业的探讨——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河南村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
关键词:团结乡;茶叶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3136
1 团结乡基本情况
团结彝族乡位于云龙县城的东南部,关坪河流域,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石门36km,距州府大理110km,是云龙县对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东大门。其东靠洱源县西山乡,南与漾濞县的富恒乡毗邻,西至永平县北斗乡和云龙县宝丰乡,北接云龙县关坪乡,全乡国土面积302km2,地处E98°52′~99°46′,N25°28′~26°23′。辖5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106个自然村,共3294户,10917人,耕地面积1022hm2,有彝、白、汉、苗等1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81%。
团结乡属高寒冷凉地区,最高海拔3114m,最低海拔1820m,年平均气温为12~18℃,霜期一般为100~120d,年均降雨量900mm。境内有五河四箐,小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较高,荒山、荒坡面积和闲置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土壤PH值多在5.5~6.5之间,且土壤有机质含量10%以上,耕层深厚,非常适宜发展茶树种植栽培。
2 团结乡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是团结乡发展茶叶产业的前置条件
团结乡是云龙县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地处三江并流区域内,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成“山高一丈,大不一样”的多样性山区气候特点,大量的湿热气流由于山势的阻挠在多处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小区气候,境内有五河四箐,水源条件较好,空气湿度较高,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根据《云龙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资料显示:团结乡平年平均气温为12~18℃,霜期一般为100~120d,年均降雨量900mm。光、温、水、气、热条件均能较好的满足茶树的生长需求,非常适宜茶叶产业的发展。
2.2 适宜的土壤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团结乡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基础
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质,团结乡人稀地广,尤其在海拔2200~2500m的地域内,主要农作物为荞子,其余多为荒山、荒坡、轮歇地,部分为灌木混交林,该区域面积广阔,土地连片,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是茶树生长发育的理想基质,但是,一直以来,大量荒置的土地资源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大量闲置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并进。
2.3 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团结乡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保障
团结乡是云龙县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东大门,通往境外交通十分便捷,而且,团结乡是云龙县最早实现村村通公路的乡镇,也是目前云龙县村组公路中实现路面硬化普及率最高的乡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村村寨寨畅通无阻,这不仅便于茶叶产品的运输上市,而且有利于对茶农的指导管理,便于将茶农手中的茶叶通过集中收购、实现统一加工,从而大大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增效的目的。
3 茶叶产业现状
2002—2005年经县园艺工作站在团结乡河南村六只蜜等地开展茶树试种获得成功之后,引起了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团结乡党委政府举全乡之力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种植茶叶,并在当地村委会字学文的积极带动下,团结乡茶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由字学文牵头成立了河南村茶叶种植也合作社,并于2007年率先注册了“团结乡鹿龙塘”茶厂,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发展的模式,致力于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如今,“鹿龙塘茶厂”茶叶种植规模已达400hm2,其生产注册的“佬倵”牌碧螺春于2008年正式投产上市,产品的色、香、味品质赢得了州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该茶厂也因此不断的得到了发展壮大,2013年该茶厂被州人民政府授予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并于2015年8月正式获得中国有机食品认证。
由于茶叶产业带来的丰厚效益,有力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和地方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到团结乡茶叶产业的发展中,并先后滋生了团结乡恩祖茶厂、团结乡福旺茶厂等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据统计:截止2014年末,团结乡茶叶种植面积累计达665.33hm2,其中已投产面积400hm2,年总产值近2000万元。年上缴税收突破300万元,茶叶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拉动地方经济强劲发展的支柱产业。
4 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中,团结乡通过立足自身地理、气候特点,充分发挥山区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将茶叶产业培植成为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山区乡镇发展农业产业的成功典范。然而,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生产规模和产量的逐年攀升,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其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由于各企业主和茶农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各企业主和茶农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个别茶厂为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放松了对茶农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把关,不注重深入开展对茶农的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不严格要求茶农按有机生态茶的相关技术控制标准进行规范化管护,甚至放任茶农在茶叶种植管理中对农药化肥的施用,这势必会导致茶叶品质的下降,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团结乡的“生态茶”品牌。对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纠正的话,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堪设想。
4.2 茶叶品牌混杂,没有形成统一品牌,难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统一管控
现有的5个茶叶生产厂家都以“团结乡xxx茶”来注册茶厂和产品,而5个茶厂没有统一的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统一的加工工艺,如果某个茶厂的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势必会引起消费者对其它团结茶品牌质量的猜疑,从而影响整个乡茶叶品牌的市场声誉和销售前景。
4.3 种植管理环节的技术指导不力,茶园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跟不上
除了鹿龙塘茶厂聘请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外,其它茶厂的技术指导人员尚不够专业,自身对管理技术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或不够到位,而且技术指导力量普遍存在不足,对茶农种植管理环节的技术培训和具体具体指导严重跟不上,这对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势必存在潜在的危机,一旦某个茶农在某个种植管理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团结乡茶叶产品的质量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茶叶品牌的声誉大打折扣。
4.4 茶叶生产企业均缺乏专门的质量检测设备和专兼职的内检员,产品质量难以准确把关
现有的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尚无完备的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专兼职的内检员,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出入厂检测,仅凭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很难准确把关产品的内在质量。
5 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企业主和广大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
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深入企业和茶叶生产基地,广泛开展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技术措施的宣传与培训,让广大茶农全面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使茶农懂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生产技术的应用,努力营造人人懂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个个重视落实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氛围,切实维护和提升茶叶产业的品牌质量。
5.2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因地制宜加紧制定系统化的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企业和广大茶农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培训和指导,让广大茶农尽快熟练掌握各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加快绿色纺控集成技术措施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普及应用,努力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进程,才能确保茶叶品质,促进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5.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同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措并举,切实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成,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全面带动全乡茶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进程,才能不断增强茶叶产业的发展后劲。
5.4 加强企业自检能力建设,确保产品的出厂质量
团结乡现有的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尚无完备的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专兼职的内检员,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出入厂检测,仅凭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很难准确把关产品的内在质量。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部门要耐心向企业主灌输严格并准确把关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重要性,开导企业主自觉增加投入,配备必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和专门的内检员,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争取检验检测设备的项目补助资金、并努力为他们争取参加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能培训的机会,督促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尽快建立起严格的产品自检制度,真正实现企业准确把关茶产品内在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泽文.云南省农村发展茶叶产业的探讨——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河南村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