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寻点·引线·画圆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有山脉,文有文脉。读文循脉,以文悟“道”。阅读教学设计中咬文嚼字,寻找具有张力的“点”, 然后循着文章气脉,提炼、优化、整合课文内容,在反复吟咏中“撬动”丰厚的文章意蕴,厚重的作家情感。以点引线、画圆,勾连起文章和作者、时代和生活,拓展阅读空间。
  关键词:咬文嚼字;立课;《湖心亭看雪》
  特级教师张祖庆带领学生学习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如下:
  师: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哪个词最关键?
  生:自由。
  师:作者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自由的?请圈点勾画出重要的词。
  (学生圈点勾画)
  师:朗读是感受语言的最好手段,同学们自己读读,读出这些事物的自由。当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读法。
  学生自由朗读,听得出读得方法不一,朗朗书声中,课堂的精彩由此演绎出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读出你所感受到的自由。
  生1、生2读。
  師:老师也想读一读,比较一下,我们读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师读。
  花-开——了,鸟-飞——了
  生:老师读得慢,且拖长了重音。
  师:这样读,你想到了什么?
  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具有了图画美。技高一筹的是:师生合作读,老师领着学生读,学生带着老师读,师快生快,师慢生慢,在起起伏伏、急急缓缓中使学生感受到祖父园子里的自由,感受到语言节奏带来的音乐美。
  更妙的是此时教师让学生再找一找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学生费尽周折后找出了“就”字。朗读时的“点”又被张老师巧妙地寻到了,据此又画出了一个同心圆,师读“就”字前,生读“就”字后,强调着“就”,就是强调着自由,学生一点一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祖父的园子,走进萧红的“自由”。
  张老师精巧的课堂教学构思,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无疑是有着极大魅力的。他抓住“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中的“自由”一词,巧妙地在课堂上穿针引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和萧红一起沉浸在祖父的园子里寻找童年的自由。教师选对了“自由”这个落脚点,整个课堂风生水起,余味无穷。
  阅读教学找到了好的切入点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张老师咬文嚼字,独具慧眼地发现了“自由”,并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解读“自由”,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自由”,调动生活体验感知“自由”,经过这一番“咬”“嚼”功夫,学生对“自由”的感知是全方位的。
  寻到解读文本合适的“点” ,作为立课的立足点和触发点,还要循着文章气脉,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咬文嚼字,寻找到文中具有极大张力的词这个“点”;循着文章气脉,提炼、优化、整合课文引出“线”;在反复吟咏中,“撬动”丰厚的文章意蕴,厚重的作家情感。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
  笔者执教《湖心亭看雪》,学习张祖庆老师的教学方法,在确定了《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切入点为“痴”后,我带领学生从它的本意“呆、傻”入手,体会它是如何浸透张岱心中往事的有温度的、有张力的词。
  证明张岱确实“痴”。请看教学实录:
  师: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生:“莫说相公痴”中,这“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痴,通俗怎么讲?
  生:傻、呆。
  师:张岱究竟做了些什么,而让舟子感到他痴呢?
  教师在最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曾有一个疑惑,本文流传了300多年,却有一处前后矛盾,你发现了吗?
  (生思考回答)
  师:痴人必定有痴行,张岱选择了什么时候去看雪?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古人以三为多,大雪多日之后,万籁俱寂之时。这还不够。
  生:是日更定矣,晚上八点来钟。人看雪要凑个热闹,谁会这时去?!
  师:那就是大雪多日之后,万籁俱寂之时,月高天晚之际,张岱独往湖心亭去看雪。张岱是与常人不同,难怪舟子说他“痴”。(生笑)
  说张岱“痴”,有据!
  湖心亭上的奇遇,金陵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拉”“强”“而别”等,就是解读张岱心灵的密码,从淡淡地笔触中感受到张岱的忧郁与孤傲。做足了铺垫,下足了功夫,三百年前的张岱静静地向学生走来。
  说张岱“痴”,有理!
  化解“痴”字,理解痴景与痴心。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寄情山水,遗世独立的高洁就突现在学生眼前。懂得了张岱,也就懂得了《湖心亭看雪》。
  师:读完这段写景的文字,我曾有过思考:仅仅42字的写景,张岱就用了4个“与”字,太拖沓,你认为呢?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好,“一条,一座,一叶,两三个”更符合人们语言习惯,可以改一改。另外,结尾的“而已”作用不大,可删掉!同学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提示学生采用比较法反复品咂)。
  师:我的观点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都一节课的功夫了,我们还没成为知音。(生笑)那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第一个问题,不可以删掉。写出了天地苍茫浩大,浑然一体,与“上下一白”合在一起,更有气势。
  师:那你读一读,试试看。
  (生:拖长音调读,韵味十足。)
  生2:第二个问题,不可以改。本来作者想写的是景物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有把自己融进茫茫宇宙中的味道。(生鼓掌)
  生3:“而已”不可以去掉。在茫茫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师:是啊!人在天地间如此渺小,如果现实中有无法排遣的寂寞,张岱告诉我们,那就去看看茫茫宇宙,浩瀚天地吧,这点痛算什么!孤傲的张岱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宁静。
  师:现在回头审视张岱的“痴”,还是“呆、傻”吗?
  生:不是,是痴情!
  师:他痴情于什么?
  生1:痴情于山水
  生2:感受到他的超凡脱俗,感受到他的雅情雅趣。
  说张岱“痴”,有情!
  在矛盾反复中,在情感起伏间,寻着点,引着线,画出了圆。但课堂上仅围绕着点,画出一个圆,略显单薄。语文教学要与时代相连,与生活相连,甚至要沟通未来。“画圆”只是靠近了作者的此文此情,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或调动生活体验,触摸作者或自己或他人的鲜活生命,画出一个一个的“同心圆”。
  教材中的文章传递着文脉的信息,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走近它,传承它。为了让学生把张岱和中国文人、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我引入了学过的作家作品,周敦颐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国文人的风骨和张岱站在了一起,这个圆就画得充实了,这个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它从遥远走来,走向未来。
  如果是一个系统封闭,那就意味着死亡。仅画出同心圆还不够,在课堂上,我们还要画出开放的圆。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我又抛出一个问题“穿越时空隧道,假若张岱、周敦颐、柳宗元、陈子昂相遇了,张岱会引谁为知己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知文论人。为了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课下必然要阅读上述文人的文章,了解他们的人。语文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中学会了一种叫做“眼光”的东西。《归园田居(其三)》中一个“愿”字,勾连起了陶渊明的山水人生,联通起了山水田园诗派,中国文人的傲然风骨也有了依归;《孤独之旅》以“哭”立课,我们看到了被岁月和磨难雕刻了容颜的少年在长大。总之,在咬文嚼字中“寻点、引线、画圆”,语文课堂会演绎出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陈敏.谈初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精心设计[J].语文教学之友,2018,(1).
  作者简介:郝翠英(1971—),女,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备受中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古诗词鉴赏教学就是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诗词审美鉴赏能力。教师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诗词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鉴赏能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与
摘要:学习语文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于人生的启示,汲取有益于生命成长的营养,教学中要寻找与学生生命的“链接点”。拟以文本为依托,寻找“链接点”;推进教学进程,寻找“链接点”;在进行“链接点”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关键词:寻找;“链接点”;教学过程;多方辐射  在莫斯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里,陈列着他经常阅读的书籍,其中许多都是描写英雄人物和他的祖国俄罗斯的经典文学作品。
随着几轮课改的实施,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应该说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较之以往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选择性的需要。但新课改绝不是教材换几篇课文、调整个顺序就能取得成功的,其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语文教育前辈于漪先生曾说过“聪明的教师用教材教,一般的老师只知道教教材”。虽然“用教材教”和“教教材”只是语序问题,实则“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科
摘要:高中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明确了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需要形成的品格,教育就是让学生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模样,而生涯规划教育就是立足于未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拟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个要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能力、性格、兴趣等内容的探索来认识自我,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向度;差异性;内生力;生涯规划  纵观学生成长阶段,高中时期的教育在其人格塑造、学识提升、职
在诱思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常常将导向性信息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自觉自主地完成课堂活动。  “诱”,即抓住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思”,即抓住学生主体地位的要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来
一、由《素食主义者》说起  前不久,2016年度国际布克奖在伦敦揭晓,46岁的韩国女作家韩江凭借小说《素食主义者》获奖。本届国际布克奖中,与韩江一起获得提名参与竞争的,还有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和中国作家阎连科。布克奖评委很推崇这部小说,认为:“《素食主义者》是一本令人过目不忘的小说,极有力量并且富有创意……由三种不同声音、通过不同的视角做叙述的这部精练之作,以忐忑又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普通女性
从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再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际关系的奥妙,对交往的认识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与调整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人与人的关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走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并正确定位,做个交往达人呢?请看此文:    一、自我中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精心设计,挑选生与死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珍惜生命,提高其生命质量意识。  关键词:大学语文;讨论法;教学运用;注意事项  生和死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也是肩负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任的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尝试用讨论法开展大学语文第一单元“生命·青春”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讨论法的界定  讨论
摘要:教学预设是基于课堂教学中语言环境的一种提前准备活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预设,不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预设;教学主体;教学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进行大量的教前设计,即课堂预设。最近,观摩了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节课中,我再次
摘要:统编教材把“名著导读”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朝着“课程化”方向实施。“名著导读”课应以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为目的,力求做好“导之有效”。教师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并使其真正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名著导读;《西游记》;阅读方法指导  名著导读《西游记》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精读和跳读”的读书方法。《西游记》中包含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