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当代生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u_al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论语〉十二章》时,由于语录体篇幅短小、多论断而少有阐释的特点,学生提出了诸多质疑。基于学情,我们开展了“《论语》与当代生活”的研习任务,从《论语》中选取了与仁、义、利等概念相关的章句,要求学生完成两大子任务:一是探究如何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论语》;二是结合《论语》,对相关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评论。
  一、任务一:专家论坛——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读《论语》
  任务一聚焦于单则精读,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可能的解释,进而反思自己的解读过程,总结阅读方法。具体分解任务如下:
  1.(个人完成)找出你质疑的章则,尽可能具体、清楚地说明质疑的理由。
  2.(两人一组)针对自己的质疑,询问对方的理解,并查找到专著(如《论语今读》《论语新解》《论语别裁》)中对该处的解读,比较厘清,综合得出令你信服的理解。(如觉各方解读均不具有说服力,可保留意见)
  3.(个人完成)回顾质疑产生与厘清的过程,思考自己的质疑需要怎样的前提和假设,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论据,是否带有个人成见、思维习惯等局限,是否做到了准确把握他人观点等。
  4.(组间合作)结合“质疑的理由”及“合理的解读”,总结我们在《论语》阅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学生完成任务成果表填写之后,全班讨论交流。汇总的阅读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结合历史情境。比如这一则: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学生质疑:我们常说“鉴往知来”,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否与此矛盾,这样我们就不能避免前人犯下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展自身了。查阅《论语译注》,学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此时三家擅权,鲁哀公欲铲除三家,孔子不欲其轻举,故以此劝说。由此可见,《论语》是情境对话的简要记录,需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第二,准确把握词语的古义。比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学生将这则理解为“攻击与我不同的观点学说,这种学说的危害也就停止了”,质疑此为排除异己。求助同伴后,得到另一种理解——在文言文中“已”不当“停止”讲,还可作语气词,这则是对排除异己的否定。查阅《论语新解》后,学生找到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异端”并非“异己思想”,而是指《中庸》中“执其两端”的“两端”;“攻”在此不当“攻击”讲,而用作“致力研究”。这则便可理解为,做学问当通其全体,不可只得一端,就如孔子往往两端并举,言仁兼言礼,言质兼言文,言学兼言思。
  第三,联系阅读积累。比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学生困惑为何相比于“刑”(法治),孔子更推崇“礼”(礼治)。《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节中提到,礼是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传统仪式,它不像法要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通过教化养成了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孔子所看重的正是这种服礼的主动性。
  二、任务二:热点观察室——《论语》与当代生活
  为实现课标中“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要求,在任务二中,我们引导学生分组合作,针对热点新闻背后的文化现象,结合《论语》进行评析热点新闻,并展示分享。项目分解任务如下:1.寻找社会新闻热点,概述事件;2.联系《论语》中相关的思想概念(仁、义、礼等);3.引用相关章则并阐释;4.分析、评论新闻事件;5.联系自身,总结观点。为了活跃学生思维,规范成果的展示方式,我们提供了如下范例:
  概述热点:近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当天,安排所有同学在听完家书后向家长磕头谢恩。此举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这种感恩教育是形式主义的“作秀”,是一种“道德绑架”。该所学校则回应,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责任与担当。
  联系概念:礼仪与道德(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行之间的关系)
  引用原文1:(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阐释原文1:八佾、告朔饩羊、觚……这些都是礼仪的形式体现。其背后都蕴含着内容信息——对礼制传统的传承和对上天/祖先的敬畏。因而当这些形式出现变动时,难免让孔子联想到礼崩乐坏的后果。
  评论热点1:仪式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锻冶行为、传承美德的有效方式。举行仪式,哪怕只是形式的空壳,对人也还是一种约束、提醒、召唤和压力,也还存在一种象征的意义。從这个角度看,学校通过仪式来进行感恩教育有其合理之处。
  引用原文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阐释原文2:孔子否定“巧言令色足恭”。在孔子看来,道德的姿态应该是发自内心、自然真诚的恭敬,而不是刻意做足的恭敬。
  评论热点2:让学生集体下跪磕头谢恩的行为就是“足恭”,是道德的丑态,而非道德的正态。感恩仪式不可少,但是,让学生集体下跪磕头谢恩的行为却并不可取。
  引用原文3:(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2)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阐释原文3:孔子说“绘事后于素”,礼是后起的东西,先于礼的是人内在的“仁心”。如果没有这“仁心”,礼乐有何用,钟鼓有何用?
  评论热点3:联系新闻事件来看,该学校应该聚焦于如何唤醒学生的孝悌之心,唤起学生的感恩之情,而非简单地着力于磕头谢恩的礼仪形式,否则礼仪流于虚伪,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结语:仪礼形式本身无可非议,但只有当礼仪形式是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时,方显现其价值。
  三、成果发布:分析当代生活,理解传统文化经典
  分享展示往往是学生最期待的环节,也是深化理解的关键契机,需要教师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引导。以下以一组的展示为例,呈现课程实录。
  展示主题:义利之辨
  热点选择:“口罩案”(疫情期间,无良商家过度抬高口罩价格);“福特案”(油箱设计易爆燃,衡量过车主死亡赔偿金额与召回损失金额后,选择不召回)
  展示内容概述:由口罩案与福特案,引出“义利之辩”的主题,层层剖析儒家义利观并澄清误解。
  课堂对话:
  师:这组同学讲到了儒家義利观的多个方面,哪位同学能帮我们梳理一下层次?
  生:首先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儒家肯定承认逐利是人的本能欲望。其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表明追求私利应该以合乎“义”为前提。最后,当义与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舍利取义。
  (引导方向:梳理内容)
  师:大家做任务一时,有位同学质疑孔子在物质享受方面言行不一。一方面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很在乎物质享受;一方面又说“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结合刚刚阐明的儒家的义利观,我们是不是可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这两句话正说明孔子是儒家义利观的身体力行者。他本人并不拒绝物质利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明他对衣食很讲究,还有之前我读过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招收学生要收束脩的。但是当鲁国君主与掌握实权的季桓子耽于声色,怠于国事,劝说无效时,当孔子认为在职取利的行为不符合道义时,他也会主动请辞离开鲁国,过“饭疏食饮水”的日子,也是甘之如饴。
  (引导方向:质疑思辨,活学活用)
  师:能运用所学,融会贯通,辩证理解,很好。那这组同学在分享时还引用了墨子的一句话——“义,利也”,这话怎么理解?义和利明明不同,怎么又对等了呢?
  生:义,做出对更多人有利的选择。
  师:一语中的。还能阐释得再详细一些吗?
  生:我赞同他说的,但我还想补充。义是更高层次的利。就像《乡土中国》里的“差序格局”,相信大家都还记得,以个人为中心同心圆荡开去,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到天下。利也可以沿着这样的逻辑扩散出去。个人的私利,再放大一点,是家庭、亲戚、朋友的利益;再放大一点,就包括了国家的利益,再放大就是全天下、全世界的利益。比如家庭、亲戚、朋友的利,相较个人的利而言,就成了“义”。我想“义,利也”就是说,义是更多人的利,更高层次的利,可以这样理解。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看到当由个人利益延伸开去时,利与义也发生了转化。一个人的利是利,部分人的利是小义,多数人的利是大义,全天下所有人的义就是天下公义。 “利”和“义”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却呈现出层次的差异,它们其实是辩证的关系。
  (引导方向:引申思考,辩证理解)
  借由本次教学,我们不只着力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内心种下了一粒思想的种子,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并没有定型的,而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经历的丰富、视角的拓展而不断增长。就像滚雪球一样,文本越滚越大,内涵也越来越厚重。当这个大雪球滚过我们身边时,我们要汲取当代的经验,在这个雪球上再附着一点东西,让这个雪球更大一点——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重任,这也正是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所在。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社科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编号:QJK135D473)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何明星先生《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编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该书收入《中华文史新刊》丛书中。笔者发现书中问题不少,而且有的还很严重。来新夏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清代学术出版的社会学考察》的评介文章,认为此书“颇多新鲜之感”,“是一本有创意的专著,为研究清人文集开拓了新领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辛勤用心”,如此评说,则大体上是肯定此书。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至于来先生认为,此书附录
以诗获救的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李涉,自号清溪子,唐朝洛阳人,元和年间曾官太子通事舍人,因事贬谪出京;大和中,复召为太学博士,不久又因事罢官,流放桂粤。  据《唐诗纪事》的记载,李涉在做太学博士期间,一次去九江,因遇雨歇宿在一个叫井栏砂的江村里,半夜里遇到强盗打家劫舍。李涉害怕和“豪客”讲道理,吓得蜷缩在角落
《小雅》并非创刊于南京    陈子善的文章《韩北屏:(诗志)》(载2009年8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厘清了一些事实真相,比如,纠正了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范泉所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中有关《诗志》创刊时间的记载错误,避免今后以讹传讹下去,实属功德无量。不过,陈先生文章最后也有一处硬伤:  纪弦在回忆录中强调1936年10月戴望舒等主编的上海《新诗》月刊创刊是“中国新诗史上自五四
异域购书,常有艳遇——当然此艳遇非彼艳遇也。  我每到一个异国城市,最感兴趣的不是当地风景名胜,而是它的各种博物馆。访问博物馆,我又有一个嗜好,是购买该馆藏品的指南(Guide)。这种指南会逐一登录该馆重要藏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作者、年份、尺寸、流传情况等等,甚至在各展室平面图上逐一标出这些藏品的摆放位置。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馆才会编印出版这样的指南,例如我收集的这类指南中,有罗马梵
向来对学术界的“四通”人士心存敬意,所谓“四通”,即读得通、想得通、讲得通、写得通。在笔者的心目中,陈乐民先生和资中筠先生就属于这种令人感佩的“通”才。这对学术伉俪在世纪之交呈现给世人的鸿篇巨制——《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给时代添警醒,为民族立诤言,在中西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热心启蒙、冷眼向洋乃是他们一以贯之的精神目标。  唯其如此,汇集于《陈乐民徜徉集》总书名下的《书
扬之水近几年真是出了几本叫座的好书,如《诗经别裁》、《诗经名物新证》等等,通过这些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扬之水这些年在潜心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最终完成了什么。她让你不能不惊奇地发现,繁杂的古名物在她的笔下逐渐清晰起来,本来没有头绪的东西有了头绪。去年她又在三联书店出了一本《终朝采蓝》,也是讲述古名物的。据她在后记里说,她本想叫《古名物寻微》,后来有朋友说要用软性一点的名字才好,于是她就从《诗》中拈来这
他是一位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  他与郑振铎最早为《国际歌》(《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诵歌》)合译歌词。  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在他去世后说:  其实耿济之先生不只是我国一位最早和最著名的俄国文学的研究者和绍介者,同时还是一位工作得最久和工作力最强的翻译家。在他三十年来的文艺活动中,除去散见于报章杂志的各种绍介文字和译品不计外,他留给我们将近二十种成本的珍贵的翻译,并且又都是俄国文
江林昌先生在《文史知识》2007年第6、7期上发表了名为《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的文章,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的人类文明轴心时期的“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的中国文明、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文明很有意义。但是,作者以中国、希腊和印度三种“核心”文明代替轴心文明的做法既不完全符合雅斯贝斯本人对轴心文明的理解,也与文明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发展颇有出入。  用所谓的
东坡老《题西林壁》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者每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诚哉斯言。可是,还真不能因此而认定,识者既能清“当局者”所以迷,又能清“旁观者”所以清。世上之事,有些竟然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当局、旁观两清,何其难哉。  一个亦史亦稗的故事,竟然是个既蒙蔽“当局者”,又蒙蔽亿万“旁观者”一千余年的智者“谎言”。  三国故事里最精彩的故事属“赤壁之战”,“赤壁之
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围广,作品传译也广。他自称“写家”,人们多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混乱不挡”的全能作家。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唐代的爱情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小说》(The Modem Chinese 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