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市中心镇发展已走过培育期(2000—2005年)、成长期(2006—2010年),现进入了成熟期(2011年—至今),大部分中心镇都已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基本达到社会各界的预期效果。
“五个一”经验
●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
中心镇发展着眼于以人为本,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执行层都非常认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五水共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为载体,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清洁乡村”“清水治污”等重大行动,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2014年底,26个中心镇中90%以上建有独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100%实现了村收集、镇运输和规范集中填埋或焚烧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清污分流和污水管道等建设工程也在加快推进。
●一个管用的工作机制
建立起了部门联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中心镇工作机制。完善中心镇推进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24个部门参加的中心镇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以全市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作会议(现场会)、市中心镇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座谈会)、全市中心镇工作例会为主的“123”例会会议制度。理顺中心镇发展体制。出台《关于推进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优化设置工作机构、合理配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批复四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方案,按需设定行政机构。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通过委托、授权、机构延伸等方式,将涉及中心镇发展决策、项目审批、社会管理和综合执法等13个方面44项行政管理事项交由中心镇行使,赋予了中心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一个有效的扶持政策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推动中心镇加快发展。出台一揽子中心镇扶持政策,出台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 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中心镇建设财政专项资金。2011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中心镇扶持专项资金3亿元。建立区、县(市)与镇财政分配新机制,重点中心镇实现“3个100%”留镇,即地方财政分成收入超基数部分100%留镇、在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100%留镇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100%留镇。健全土地供给保障机制,在市级统筹土地指标中切块单列,专项用于中心镇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安排专项土地1300亩。
●一批优质的产业项目
优质项目的引进、落地与投产,有效带动了中心镇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探索中心镇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有效合作方式,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服务中心镇建设。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中心镇建设投资力度。制定《杭州市中心镇“双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杭州市中心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个务实的工作作风
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实干精神,为创业创新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到建设中来。2013年,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中心镇建设工作指导组人员管理办法》,选派104名市管、区县(市)管后备干部、专家志愿者,组成26个中心镇建设工作指导组分赴中心镇指导工作,得到了中心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对策建议
尽管杭州市中心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连续多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精神,结合杭州市中心镇发展的现实基础,特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着眼于“以人为本”,推进中心镇人口集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杭州市应该率先推出中心镇户籍改革的政策,鼓励在建成区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允许农村居民改变户籍后原有待遇不变,同时又能享受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政策,加快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主城区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以托管、建分校、联合体等各种形式,参与中心镇学校管理。中心镇中小学校向外来子女开放,解决入学难问题。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大院带县院”的长效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不断提高中心镇医院的医疗水平。提升社会保障事业,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农民健康体检覆盖率。
●着眼于“生态宜居”,强化中心镇绿色发展。在生产领域,要立足循环经济,关注所在地生态环境,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低效率、污染较严重的粗放型增长转向高效率、绿色可持续的集约型增长。在消费领域,要倡导绿色消费。倡导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办公,引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提倡“要舒适不要奢侈,要消费不要浪费”。在城乡建设领域,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将中心镇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指标等放在城镇长期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和考量,把生态环境功能、格局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对发展的要求落实于具体空间单元。
●着眼于“集聚—辐射”,优化中心镇产业体系。打造“一镇一品”的特色中心镇,结合中心镇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重点做优适合各自条件的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增强重点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杭州市郊卫星镇、市际区域经济中心和县域副中心,要发挥杭州服务业向其它中心镇辐射的桥头堡功能,使之成为杭州主城区服务业、所属县(市、区)服务业与广大腹地服务业之间的桥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镇在实施“工业强镇”等战略的同时,应该注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文化创意+”向中心镇延伸,带动三次产业提升发展,尤其应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着眼于“内通外联”,提升中心镇设施效能。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打造中心镇辖区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干道的交通网络,方便镇区企业、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推进村公路等道路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利、能源、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市政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过境段工程,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向中心镇延伸。推进“智慧城镇”建设。以数字城管平台为基础,向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环保监测、突发事件预警、社区医疗、治安管理等方面拓展,不断提高中心镇数字化管理水平。
●着眼于“改革创新”,释放中心镇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权力下放,继续给中心镇松绑放权,激发镇域发展活力,尤其是要再下放和清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为中心镇的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结合《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将农村土地转化为中心镇用地的新机制,提高镇域土地使用效率。创新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中青班课题组成员)
“五个一”经验
●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
中心镇发展着眼于以人为本,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执行层都非常认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五水共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为载体,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清洁乡村”“清水治污”等重大行动,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2014年底,26个中心镇中90%以上建有独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100%实现了村收集、镇运输和规范集中填埋或焚烧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清污分流和污水管道等建设工程也在加快推进。
●一个管用的工作机制
建立起了部门联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中心镇工作机制。完善中心镇推进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24个部门参加的中心镇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以全市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作会议(现场会)、市中心镇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座谈会)、全市中心镇工作例会为主的“123”例会会议制度。理顺中心镇发展体制。出台《关于推进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优化设置工作机构、合理配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批复四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方案,按需设定行政机构。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通过委托、授权、机构延伸等方式,将涉及中心镇发展决策、项目审批、社会管理和综合执法等13个方面44项行政管理事项交由中心镇行使,赋予了中心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一个有效的扶持政策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推动中心镇加快发展。出台一揽子中心镇扶持政策,出台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 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中心镇建设财政专项资金。2011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中心镇扶持专项资金3亿元。建立区、县(市)与镇财政分配新机制,重点中心镇实现“3个100%”留镇,即地方财政分成收入超基数部分100%留镇、在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100%留镇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100%留镇。健全土地供给保障机制,在市级统筹土地指标中切块单列,专项用于中心镇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安排专项土地1300亩。
●一批优质的产业项目
优质项目的引进、落地与投产,有效带动了中心镇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探索中心镇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有效合作方式,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服务中心镇建设。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中心镇建设投资力度。制定《杭州市中心镇“双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杭州市中心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个务实的工作作风
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实干精神,为创业创新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到建设中来。2013年,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中心镇建设工作指导组人员管理办法》,选派104名市管、区县(市)管后备干部、专家志愿者,组成26个中心镇建设工作指导组分赴中心镇指导工作,得到了中心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对策建议
尽管杭州市中心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连续多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精神,结合杭州市中心镇发展的现实基础,特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着眼于“以人为本”,推进中心镇人口集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杭州市应该率先推出中心镇户籍改革的政策,鼓励在建成区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允许农村居民改变户籍后原有待遇不变,同时又能享受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政策,加快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主城区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以托管、建分校、联合体等各种形式,参与中心镇学校管理。中心镇中小学校向外来子女开放,解决入学难问题。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大院带县院”的长效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不断提高中心镇医院的医疗水平。提升社会保障事业,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农民健康体检覆盖率。
●着眼于“生态宜居”,强化中心镇绿色发展。在生产领域,要立足循环经济,关注所在地生态环境,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低效率、污染较严重的粗放型增长转向高效率、绿色可持续的集约型增长。在消费领域,要倡导绿色消费。倡导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办公,引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提倡“要舒适不要奢侈,要消费不要浪费”。在城乡建设领域,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将中心镇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指标等放在城镇长期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和考量,把生态环境功能、格局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对发展的要求落实于具体空间单元。
●着眼于“集聚—辐射”,优化中心镇产业体系。打造“一镇一品”的特色中心镇,结合中心镇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重点做优适合各自条件的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增强重点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杭州市郊卫星镇、市际区域经济中心和县域副中心,要发挥杭州服务业向其它中心镇辐射的桥头堡功能,使之成为杭州主城区服务业、所属县(市、区)服务业与广大腹地服务业之间的桥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镇在实施“工业强镇”等战略的同时,应该注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文化创意+”向中心镇延伸,带动三次产业提升发展,尤其应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着眼于“内通外联”,提升中心镇设施效能。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打造中心镇辖区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干道的交通网络,方便镇区企业、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推进村公路等道路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利、能源、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市政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过境段工程,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向中心镇延伸。推进“智慧城镇”建设。以数字城管平台为基础,向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环保监测、突发事件预警、社区医疗、治安管理等方面拓展,不断提高中心镇数字化管理水平。
●着眼于“改革创新”,释放中心镇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权力下放,继续给中心镇松绑放权,激发镇域发展活力,尤其是要再下放和清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为中心镇的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结合《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将农村土地转化为中心镇用地的新机制,提高镇域土地使用效率。创新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中青班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