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各门学科都面临的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能力,但主要是培养以下三个能力,即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作图能力。
【关键词】观察操作作图能力
根据教材要求,初中动物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简单的动物解剖和生理实验,动物简图的绘制,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用肉眼或借助仪器观察标本或现象的能力。观察是
实验课的重点,要使观察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也就是明确本节实验课主要看什么?怎样看好?其次明确实验课的观察主要是对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要求必须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如在动物实验中,其顺序大体是:(一)由活到死,即先观察活体,再观察死体;(二)由表及里,即先观察外形,再观察内部结构;(三)由上到下,即在观察内部时,先看覆盖在上面的部分,再看下面的部分,严格的观察顺序,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至于生理现象的观察,难度要稍大一些,可用启发式进行边提问边观察,以加深学生对动物形态,结构的了解。如观察鲫鱼可提问,鲫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沉浮?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什么线?作用是什么?以加深学生对鳍、鳔和侧线的理解等。当然,观察还可用对比法进行,它能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第三,除了实验课的观察而外,还可组织学生课外或野外观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培养和饲养小动物。要求学生必须写观察日记,作好观察记录,写出观察报告。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制作装片,解剖动物和各种理化技术能力。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首要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和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或未积极发挥,但我们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尽力创造条件,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二是改革考试办法,把实验操作纳入考试内容,并在分数上占有一定比例,以给学生一定压力,对于在操作中不愿动手,喜欢旁观或有惧怕心理的学生,需要加以引导。其次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器具的操作方法,如显微镜的操作,务求集中培训,分散检查,要让学生按正确方法多加练习,使之操作熟练。第三,教师要加强实验课堂中的个别或巡回的实验技能指导,如要求学生预习,并用提问方法了解对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的方法以及步骤地预习情况。教师可作演示实验,边讲边操作,以加深学生印象,对关键性的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
三,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作图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后,绘制生物图形的能力。作图是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忠实记录,它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演示挂图和课本插图。演示时,教师可结合语言、文字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认识作图的重要性,使学生乐于模仿,绘制。(二)交给学生作图的基本知识。首先,应指出生物挂图不同于美术图,它的特点在于用点和线来表示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首先是科学性,然后才是艺术性。其次是交给学生作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作图要真实,图形比例要正确,大小要适中,点要圆实,线要流畅,讲究整洁、清晰,按要求注明结构等,对学生观察实验所得,尽可能要求参照挂图和教材插图作画,而又强调决不是原图照抄。(三)让学生多加练习。练习和训练是形成技能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技能的关键所在。学生在练习中,教师要多加指导,作业要及时批改,认真评讲,优秀作图可举办展览,供互相观摩、学习。(四)发挥黑板画的示范作用,教师画得一手好的粉笔画,不仅对学生可起示范作用,还对学生学习方法起到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操作、作图等基础能力,并对这些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有利于其它能力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编《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
[2]沈复初《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关键词】观察操作作图能力
根据教材要求,初中动物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简单的动物解剖和生理实验,动物简图的绘制,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用肉眼或借助仪器观察标本或现象的能力。观察是
实验课的重点,要使观察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也就是明确本节实验课主要看什么?怎样看好?其次明确实验课的观察主要是对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要求必须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如在动物实验中,其顺序大体是:(一)由活到死,即先观察活体,再观察死体;(二)由表及里,即先观察外形,再观察内部结构;(三)由上到下,即在观察内部时,先看覆盖在上面的部分,再看下面的部分,严格的观察顺序,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至于生理现象的观察,难度要稍大一些,可用启发式进行边提问边观察,以加深学生对动物形态,结构的了解。如观察鲫鱼可提问,鲫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沉浮?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什么线?作用是什么?以加深学生对鳍、鳔和侧线的理解等。当然,观察还可用对比法进行,它能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第三,除了实验课的观察而外,还可组织学生课外或野外观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培养和饲养小动物。要求学生必须写观察日记,作好观察记录,写出观察报告。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制作装片,解剖动物和各种理化技术能力。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首要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和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或未积极发挥,但我们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尽力创造条件,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二是改革考试办法,把实验操作纳入考试内容,并在分数上占有一定比例,以给学生一定压力,对于在操作中不愿动手,喜欢旁观或有惧怕心理的学生,需要加以引导。其次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器具的操作方法,如显微镜的操作,务求集中培训,分散检查,要让学生按正确方法多加练习,使之操作熟练。第三,教师要加强实验课堂中的个别或巡回的实验技能指导,如要求学生预习,并用提问方法了解对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的方法以及步骤地预习情况。教师可作演示实验,边讲边操作,以加深学生印象,对关键性的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
三,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作图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后,绘制生物图形的能力。作图是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忠实记录,它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演示挂图和课本插图。演示时,教师可结合语言、文字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认识作图的重要性,使学生乐于模仿,绘制。(二)交给学生作图的基本知识。首先,应指出生物挂图不同于美术图,它的特点在于用点和线来表示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首先是科学性,然后才是艺术性。其次是交给学生作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作图要真实,图形比例要正确,大小要适中,点要圆实,线要流畅,讲究整洁、清晰,按要求注明结构等,对学生观察实验所得,尽可能要求参照挂图和教材插图作画,而又强调决不是原图照抄。(三)让学生多加练习。练习和训练是形成技能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技能的关键所在。学生在练习中,教师要多加指导,作业要及时批改,认真评讲,优秀作图可举办展览,供互相观摩、学习。(四)发挥黑板画的示范作用,教师画得一手好的粉笔画,不仅对学生可起示范作用,还对学生学习方法起到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操作、作图等基础能力,并对这些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有利于其它能力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编《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
[2]沈复初《中学生物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