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孝道思想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不孝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就引发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重新思考。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孝为家和之方”“睦邻为和家之辅”“先于孝而后于忠”等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孝亲;睦邻;先孝后忠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185-02
  百善孝为先,尤其在养老机制尚未健全、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的当今社会,弘扬孝道就显得更加重要。作为著名的儒学家,曾国藩无论是对孝道理论的阐述还是对孝道的践行,都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为家和之方
  曾国藩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在他看来,孝比读书求取功名更重要。他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1]115曾国藩重视“孝”,但并不意味着他用孝来否定读书求取功名,只是主张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要以“孝”为先。他同时指出,读书获取功名应当有益于孝。孝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曾国藩用因果报应来论述孝的重要性。“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2]574因果报应未必在所有事情上都能应验,但在孝这一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那就是:尽孝道会获得吉庆,否则就会招致祸殃。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孝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沉浮之中互相照应、荣辱与共,保证了其家族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曾国藩家族的三项家教法宝(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1]302)之一,孝致祥被曾国藩放在了首要地位。
  孝,在常人看来,不外乎从物质上奉养父母,但在曾国藩看来,这些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做到“事亲以得欢心为本”[1]302。对于父母来说,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往往比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同时,曾国藩的孝道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孝道的践行上。由于种种原因,曾国藩不能长期守在长辈身边,但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对于长辈的挂念还体现在,曾国藩频繁地写信,向长辈汇报自己当前的状况,以免他们担心,并且在书信中,他总是以“孙男”或“侄”“跪禀”“祖父母”或“父母亲”或“叔父母”“膝下”或“万福金安”开头,以“**谨呈”或“**谨禀”等敬语结尾,其孝心可见一斑。
  曾国藩不但自己践行孝道,而且还经常教导兄弟、子女要恪守孝道。“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1]279这是因为,兄弟和睦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1]332。因此,坚持“以和睦兄弟为第一”[1]332的原则,身为长兄,他主动担负起教育兄弟的重任。曾国藩对于兄弟之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兄友弟恭”“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的层面,而是经常教导兄弟,“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之大不孝矣。”[3]229对于兄弟,曾国藩教导他们要勤劳、俭朴,因为他懂得姑息之爱,久而久之,就会让兄弟变得懒惰,助长骄傲狂妄之气,实际上也就是不孝。因此,兄弟之爱更重要的应体现为德业相勉、过失相劝,爱护兄弟,但不能包庇姑息他们的错误。曾国藩进一步指出,在家族当中,孝道应当推而广之,由对祖父母的爱推至爱叔父、由对父母的爱延伸至爱兄弟的妻妾儿女,进而扩展至爱国家和人民,由孝亲上升至仁民。
  二、睦邻为和家之辅
  在曾国藩看来,孝不仅体现在家庭成员内部,还体现在邻里关系上。“千金买屋,万金买邻”,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个人和家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曾国藩认识到处理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将祖父星冈公“人待人无价之宝”[1]360视为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原则。曾国藩认为,对于邻里,不可怠慢,更不可贪占人家便宜、轻取人家财物,相反,应当尽可能做一些有益于邻里的事情。比如,曾国藩曾经在家信中写到:“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二十四都贫农”[3]300。很多时候,家族中有在朝廷做官的往往在乡间无恶不作、欺压邻里,让贤明的人感到心寒,让品行不好的人肆无忌惮。曾国藩主张,在处理邻里关系时,要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即使不得已,与邻里发生冲突,也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薄责邻里。曾经就有与李次青发生的矛盾,曾国藩在家信中写道:“余生平于朋友中,负人甚少,惟负次青实甚。两弟为我设法,有可挽回之处,余不惮改过也。”[3]234正是由于曾国藩这种亲近、宽待邻里的态度,使得他赢得了邻里的尊重,在邻里之间树立了威信,这在邻里关系淡薄的当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社会,尤其在城市里,人们连住对门的都不认识,很多家庭被分隔在一个个有限的空间内,进门后立即锁门,大家过起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甚至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有了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即网上邻居。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远处的亲戚关系再好,遇有急难时,也比不上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够及时帮助。据载,清代官员张英的老家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家人让张英想办法整治邻居,为家族挣回面子。张英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深有感触,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后也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地三尺,结果成了六尺之巷。很多时候,良好的邻里关系比远道的亲戚关系更能让人们受益。
  三、先于孝而后于忠
  曾国藩对国家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国家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他曾经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写道:“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真正做到了如赠沅弟的信中所说的“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曾国藩在咸丰元年三月十四日的奏稿中指出,报国就应当像李纲那样,做到“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祸难,屡濒九死,而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夺者”。在曾国藩看来,“忠”不能只有“忠君之心”,更重要的是“切实做去”,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六日的家信中写道:“惟当同心努力,仍旧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上切实做去。”他又在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十三日写到:“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劳浮于赏,才浮于事。从此三句切实做去。”由此可见,曾国藩不仅有忠国之心,更重要的是有报国之行。   《孝经·广扬名章》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君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由此可见,孝可移作忠。孝亲之所以可以升上到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层面,原因就在于,忠、孝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礼记·祭统》)。尽管忠、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矛盾的时候。当忠孝产生矛盾时,曾国藩主张,“先于孝而后于忠”,也就是说,要“先孝后忠”。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在赴任途中,得知母亲去世,“大恸,改服奔丧”“抵家哭殡”。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他在外地收到父丧讣闻,“大恸,仆地欲绝”,特意要求“在籍守制,稍尽人子之心”。作为儿子,曾国藩对父母尽孝;作为官员,他对国家尽忠。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曾国藩选择先孝而后忠。可见,他的忠孝观。
  值得一提的是,孝敬父母、尊重上级,并不等于盲目顺从。当父母、上级有错时,我们应当及时谏诤。这里,曾国藩树立了榜样。在《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曾国藩直言“敬慎”而“辨之不早,其流弊为琐碎”“自道光中叶以来,朝士风气专尚浮华”,主张“崇实而黜浮”“广大”而“辨之不精,亦恐厌薄恒俗而长骄矜之气”,指出“皇上偶举一人,军机大臣以为当,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臣等九卿以为当,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必科道百僚以为当,然后为国人皆曰贤。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与普天下人共之。宸衷无纤毫之私,可以谓之公,未可谓之明也。必国人皆曰贤,乃合天下之明以为明矣。”曾国藩规劝咸丰帝不得琐碎、浮华和骄矜,不然等到流弊出现再挽回就困难了。咸丰帝看到奏折后是非常愤怒的,然而,曾国藩并没有退缩,依然谏人之不敢谏。正如《孝经·谏诤章》所载:正因为天子、诸侯、大夫有争臣,士有诤友,父有诤子,才使得处于上位的人免于不义。因此,当父母、上级有错误时,做子女、下属的应当及时进行劝谏。但需要注意的是,劝谏要注意方式、讲究方法,盲目地劝谏有时并不一定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在这里,曾国藩对自己的劝谏方式进行了反思。他说:“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矣。然此后摺奏虽多,亦断无有似此摺之激直者。此摺尚蒙优容,则以后奏摺,必不致或触圣怒可知矣。诸弟可将吾意细告堂上大人,毋以余奏摺不慎,或以戆直干天威为虑也。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1]137
  当今社会,代际关系不和谐、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这些都严重冲击了传统孝文化。当亲情以金钱来衡量、对亲不敬、兄弟不和、邻里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凸显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之孝文化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作为著名的儒学家,曾国藩所倡导的孝为家和之方、睦邻为和家之辅、先孝后忠等思想可以为此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和睦,并由此推至爱其他人,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8.
其他文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过程分析表明,项目化运作能使实践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实践目的明确,实践形式丰富,实践经费充足;经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
统计案例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和较强的实践性,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简单的应用。统计案例即使与其他考点综合,也少有烦琐的运算,无需记忆相关公式,但对于了解回归分析
该文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教学的特点,从IEET工程认证的角度出发,针对工程认证、项目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环节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TBL教学模式是基于团队进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针对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开展TBL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为了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本工作在化学及应用化学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单一的讲授方法;另一种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并融合探究模式,这种
随着我国3G/4G的广泛使用,可以运用无线通信技术高速传输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这就为移动在线学习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已经发展了多年,教学管理平台发
摘 要: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已经大大落后于当前的知识爆炸时代,当前学生参与教学方面存在参与范围有限、学生沦为课堂参与的手段而非主体等问题。为此必须建立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法学教学模式,我们主张从提高提问技巧、讨论式教学、口头汇报判决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法学教学;学生;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207-02 
(西安外国语大学 艺术学院,西安 710128)  摘 要:本研究基于Colina的翻译教学理念,结合在报纸及平面媒体供职的专业新闻译者提供的经验与建议,描述新闻编译工作现状、工作挑战及译者个性等。提出当前高校新闻编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如下:遵循新闻写作、翻译、编译的学习程序;设定激发潜能的课程目标、授课方式和评价原则;建构师生互动的动态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多篇新闻稿件的编译能力和适应真实职场压力的
用部分转置矩阵负本征值,研究了两个原子之间存在偶极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再加入三阶色散相后,腔中两原子的纠缠演化。结果表明:色散系数取1时对纠缠量的影响和不加色散介质时相比
导数的几何意义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一是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線方程;二是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三是研究切线的斜率或倾斜角。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或填空题,文科试卷大多是命制导数的几何意义、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综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