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着学生们那明亮的眼睛和稚拙的画作,看着那变幻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我感动,我庆幸,我是一位美术老师,我将倾其所有,让他们的未来美丽如画……让他们实现我没能实现的梦想……”怀着如此简单而纯真的信念,十年如一日,我勤恳而恬淡的做着中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中学里,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着十几年音美特色的高中里,美术一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课也是他们的专业课。创作课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脑海中的世界。我教美术已有十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学生们在课堂里专心而快乐地学习,与他们交流画画的想法,一起完成学生们每周的画作,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中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
每当有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我说教美术。一听是教美术的,便会接着说:“那好啊!美术课轻松,好上,随便画一张画,让学生们照样画一画,一节课也就过去了。”是啊,回忆以前我上中学时的美术课,的确是这种教学模式。可如今,当自己站在讲台上,其中的感受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现在的美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提倡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作品,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其中的愉悦,享受成就感。当然我和学生身上也担着高考这一重担。
那么美术课中如何进行审美渗透呢?如何不让学生因为应试而模式化呢?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升,因此在每一节课中,都应该有审美渗透的痕迹。眼界与手上的技巧功夫是相通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眼界就相当的重要了,画画的这一行就有“眼高手低”一说,眼高手低还可以接受,反过来就比较恐怖了,那样的话就只能培养出画匠而不是画家了。可见审美高低的重要性。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自己摆静物,自己评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我也努力开发他们想象力、塑造力,让他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尝试换多个角度试试解决。比如在高二的时候要开石膏头像和人头像,这主要考察学生对头部骨骼和肌肉的理解,而单靠平面的解剖图和画册上的范画,显然并不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三维的体积,而雕塑就可以了。高二的暑假,我乘着天气炎热,学生正画的疲累的时候,提出让学生们玩泥巴。呵呵,可把他们乐坏了!课在下午进行,中午他们都没有睡,在学校食堂旁把黄胶泥摔好了,下午把他们分成六个组,围着学校的乒乓球台,头骨和头部肌肉的模型不够,所以单个的五官模型都算上,放在球台的中间。学生们边玩边捏,还相互帮忙,弄到脸上身上也不嫌脏了,整个儿身心投入其中。最后我还按小组让他们相互评比,我做总结。第二日头像写生,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头部结构的体积认识强多了,并且经过雕塑课的调节,枯燥的暑假补课也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说起趣味,学画画的人如果对要画的东西没有兴趣,对画出来的作品没有信心,这是很头疼的事,所以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作画信心,不断地鼓励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好。我的学生们大多是中考考不上高中或者考不上一中的世俗眼里的“差生”。因为中考的失利,他们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了。这时候哪怕是一点点是首肯,都会使他们激动半天。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以饱满的激情去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对美术的热爱。这种课堂里没有“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我的观点是:你能将一张普通的纸变成美丽的画作,那么你的过程不亚于解出十道疑难数学题。奇怪的是这类课题往往难不到大多数老师眼中的“差生”。记得有一次速写课上,由于时间紧,难度大,许多学生犯了难,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画得飞快,而且每一笔都极有力极为精确,我笑了,这不是有名的撵撵转儿吗?此人篮球打得好,专业却一般般,从他的反应能力来看悟性还是很好的。我走过去,故作惊讶地拿起他的作品,当众问他:“这是你画的吗?”他羞怯地低下了头,迅速从桌子里拿出了几张一样风格的作品,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调侃他道:“想不到速写画得如此之好啊,今天,国强同学的速写是咱班的第一名啊!”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的笑了。接下来在课堂练习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多,我一个人指导不过来,很多同学就围过去请他指导,他也不拒绝,倒是热情耐心地帮大家解决。从那以后他受到表扬越来越多,他的专业也越来越好,学习也主动起来了,待人也越发的好了。
“差生”一直都是老师们最头痛的,如何提高他们的成绩,提升班级的平均分,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目标。就我看来“差生”教育的措施和终极目标不一定非要定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涨了多少分,前进了几名,这些指标虽然重要,但算不上治本。我们讲究标本兼治。高中教学在很多方面偏向于应试教育,其中之一便是:“注重学生的主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其实,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发展智力和情感的教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主科不突出的“差生”找到自信的有效途径。
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开启“差生”的内在的潜能,使之成为突破口、闪光点,从而找回自信,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只要是对学生学习好的一切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用。课堂组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被教学设计而凝固了思维,为完成教学而忽略了出现的这样那样的突然情况,虽然它打乱我们预设的教学过程,但这些及时生成的教学机智往往闪现着教师灵动的智慧火花,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和利用,它或许是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许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及时捕捉这些教学行为,并将它记录下来,作为课后反思的第一手材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立足教学生活进行深入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如果利用好了你会发现教书育人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每当有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我说教美术。一听是教美术的,便会接着说:“那好啊!美术课轻松,好上,随便画一张画,让学生们照样画一画,一节课也就过去了。”是啊,回忆以前我上中学时的美术课,的确是这种教学模式。可如今,当自己站在讲台上,其中的感受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现在的美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提倡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作品,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其中的愉悦,享受成就感。当然我和学生身上也担着高考这一重担。
那么美术课中如何进行审美渗透呢?如何不让学生因为应试而模式化呢?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升,因此在每一节课中,都应该有审美渗透的痕迹。眼界与手上的技巧功夫是相通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眼界就相当的重要了,画画的这一行就有“眼高手低”一说,眼高手低还可以接受,反过来就比较恐怖了,那样的话就只能培养出画匠而不是画家了。可见审美高低的重要性。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自己摆静物,自己评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我也努力开发他们想象力、塑造力,让他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尝试换多个角度试试解决。比如在高二的时候要开石膏头像和人头像,这主要考察学生对头部骨骼和肌肉的理解,而单靠平面的解剖图和画册上的范画,显然并不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三维的体积,而雕塑就可以了。高二的暑假,我乘着天气炎热,学生正画的疲累的时候,提出让学生们玩泥巴。呵呵,可把他们乐坏了!课在下午进行,中午他们都没有睡,在学校食堂旁把黄胶泥摔好了,下午把他们分成六个组,围着学校的乒乓球台,头骨和头部肌肉的模型不够,所以单个的五官模型都算上,放在球台的中间。学生们边玩边捏,还相互帮忙,弄到脸上身上也不嫌脏了,整个儿身心投入其中。最后我还按小组让他们相互评比,我做总结。第二日头像写生,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头部结构的体积认识强多了,并且经过雕塑课的调节,枯燥的暑假补课也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说起趣味,学画画的人如果对要画的东西没有兴趣,对画出来的作品没有信心,这是很头疼的事,所以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作画信心,不断地鼓励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好。我的学生们大多是中考考不上高中或者考不上一中的世俗眼里的“差生”。因为中考的失利,他们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了。这时候哪怕是一点点是首肯,都会使他们激动半天。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以饱满的激情去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对美术的热爱。这种课堂里没有“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我的观点是:你能将一张普通的纸变成美丽的画作,那么你的过程不亚于解出十道疑难数学题。奇怪的是这类课题往往难不到大多数老师眼中的“差生”。记得有一次速写课上,由于时间紧,难度大,许多学生犯了难,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画得飞快,而且每一笔都极有力极为精确,我笑了,这不是有名的撵撵转儿吗?此人篮球打得好,专业却一般般,从他的反应能力来看悟性还是很好的。我走过去,故作惊讶地拿起他的作品,当众问他:“这是你画的吗?”他羞怯地低下了头,迅速从桌子里拿出了几张一样风格的作品,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调侃他道:“想不到速写画得如此之好啊,今天,国强同学的速写是咱班的第一名啊!”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的笑了。接下来在课堂练习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多,我一个人指导不过来,很多同学就围过去请他指导,他也不拒绝,倒是热情耐心地帮大家解决。从那以后他受到表扬越来越多,他的专业也越来越好,学习也主动起来了,待人也越发的好了。
“差生”一直都是老师们最头痛的,如何提高他们的成绩,提升班级的平均分,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目标。就我看来“差生”教育的措施和终极目标不一定非要定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涨了多少分,前进了几名,这些指标虽然重要,但算不上治本。我们讲究标本兼治。高中教学在很多方面偏向于应试教育,其中之一便是:“注重学生的主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其实,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发展智力和情感的教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主科不突出的“差生”找到自信的有效途径。
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开启“差生”的内在的潜能,使之成为突破口、闪光点,从而找回自信,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只要是对学生学习好的一切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用。课堂组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被教学设计而凝固了思维,为完成教学而忽略了出现的这样那样的突然情况,虽然它打乱我们预设的教学过程,但这些及时生成的教学机智往往闪现着教师灵动的智慧火花,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和利用,它或许是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许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及时捕捉这些教学行为,并将它记录下来,作为课后反思的第一手材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立足教学生活进行深入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如果利用好了你会发现教书育人充满着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