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学之道的辩证法思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zhe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专门论述为学之道的,处处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首先论述为学的难易程度,认为:学习,则“为学”由难变易;不学,“为学”由易变难。其次论述人的“昏庸”与“聪敏”的资质。指出:坚持为学之道,可以由“昏庸”变为“聪敏”,否则,便由“聪敏”变为“昏庸”。再次论述人的志向或毅力。这充分说明:在为学的过程中,志向坚定,毅力顽强,就可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否则,就是自甘失败者,就是落伍者。
  关键词: 为学之道 辩证法 难易 资质 毅力
  彭端淑生活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为学一首示子侄》,谆谆告诫晚辈要不遗余力地做学问,坚持为学之道。
  辩证法告诉我们:必须抛弃一点论,坚持两点论。应该抓住事物一一对立的两个方面,系统考察它们的发展规律、转化关系等。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知其一,又知其二。通览《为学一首示子侄》,它的最大特点便是处处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论画名言: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抛开其中的原因,这实际上确立了“难”与“易”的两大命题。后来,人们由此生发开去,探讨各种“难易”的事项,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桓宽《盐铁论·非鞅》:“言之非難,行之为难。”马致远《汉官秋》第1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汤显祖《牡丹亭·写真》:“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红楼梦》第57回:“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与之相比,《为学一首示子侄》开篇确立的正是“难”与“易”的哲学命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告诉读者:“难事”与“易事”是相互转化的,是否转化的关键在于:“为之”还是“不为”。这就以辩证法为依据,为全篇论述“为学之道”,奠定了思想的、理论的基础。
  依据辩证法的理论,作者顺便推出全篇的主要观点: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作者认为,为学之道,在于一个“学”字上,只要“学”,就没有做不成的学问。像农民化的知识分子陶渊明所说:“衣食当须纪(经营),力耕不吾欺。”像老妪曾对李白大体上说的那样:“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像陆游对儿子说的那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又像叶适所说:“功到阔深处,天教勤苦成。”还像刘克庄以艺人的口吻所说:“琴亦难精莫废弹。”
  文章的主题显露之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语气,继续运用辩证的观点,从“愚”与“贤”这一矛盾的互相转化方面立论: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我的资质愚钝,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但是,天天学习,持之以恒,从不怠惰,直到学业有成,也就不知道自己原来的愚钝与平庸了。我的资质聪明,高过别人一倍;我的才思敏捷,高过别人一倍。可是,丢弃不利用,结果与愚钝平庸的人相比,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第一,作者总体上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坚持为学之道,是“愚”与“贤”相互转化的关键所在。用韩愈《读书城南》的诗句来说,就是“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即想知道学问的力量吗?不论贤者愚者,它可以让所有的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第二,作者所列举的正面事例是:坚持为学之道,愚笨的人可以变得聪明。其中突出一个“学”字。诚如他的同时代人所说:“人无贤愚,非学曷成。理无精粗,惟学乃明。”
  第三,反面事例是:抛弃为学之道,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由“贤”变“愚”。其中强调“用”还是“不用”的问题。《明史·王骥等传》说得好:“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谁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其前提条件仍然是坚持为学之道,谁就是真正的贤者,谁就能突破重重难关,脱颖而出。毛泽东就特别重视“使用”的重要性,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紧接着,作者举出历史事实,并总结其中的经验: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孔子创立的儒家道统,最终由资质愚钝的曾参承传下来。由此可见,愚钝和聪明,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岂能是一成不变的?
  《论语·先进》说:“柴也愚,参也鲁。”即孔门弟子高柴愚笨,曾参迟钝。据此可知,作者列举的事实,是见于典籍的,因此显得言之凿凿。并从中阐明“愚蠢”与“聪明”这对矛盾的互相转化关系。对此,毛泽东说得更直截了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即高贵者包括聪明人,一旦自鸣得意,不坚持为学之道,不利用聪明才智,就变成最愚蠢的角色。相反,卑贱者包括愚笨的人,往往刻苦学习,善用其才,就变成最聪明的人。
  作者的家乡在丹棱,在今四川省洪雅县。于是,他又举出当地的传说故事,同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充满了辩证的色彩: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打算去南海,怎么样?”富者则问:“你凭靠什么前往?”贫者回答:“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者说:“我多年来打算购买船只沿江而下,至今还未去成。你究竟凭靠什么前往!”过了明年,贫者从南海归来,把这件事告诉给富者,富者流露出惭愧的颜色。西蜀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路程。富僧不能到达,贫僧能到达那里。人们确立志向,反而不如蜀地边境的贫穷僧人吗?
  作者从西蜀贫僧身上,推演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念:有志者事竟成。从中隐含的结论是:有志者学业有成。
  由此说开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事先确立坚定不移的志向,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经率先垂范。我们应该有鲁仲连的“蹈海”气概,愚公的“移山”精神,拿出“破釜沉舟”式的勇气,“卧薪尝胆”式的意志,“闻鸡起舞”式的毅力,“枕戈待旦”式的信念,就不会有干不成的事业,攀登不上的知识高峰。最终“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
  事理已经讲清,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已经列举,最后,作者总束全文: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因此聪明与敏捷,是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的。自恃自己的聪明与敏捷的资质,却不学习,是自甘失败的人。愚钝与平庸,是可以限定又不可以限定的。不受自己愚钝与平庸的资质所限制,而是刻苦学习,不知疲倦,是力求上进的人。
  作者仍然运用辩证的观点,指出,“聪明与敏捷”、“愚钝与平庸”这两大类资质,在一定条件下,将走向它们的反面。正因为此,它们作为人的内在因素,既可恃又不可恃,既可限又不可限。这一观点与开篇相照应,再次突出全文的主旨。
  《为学一首示子侄》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为学之道。所接触的与为学之道相关联的问题有三个,作者从提出这些问题到认识这些问题,都是以辩证法的思想为基础的:
  第一,为学的难易程度。作者认为,为学的难与易之分在于:学习,则“为学”由难变易;不学,“为学”由易变难。为学之道,就在于落实一个“学”字。
  第二,人的“昏庸”与“聪敏”的资质。作者指出,坚持为学之道,可以由“昏庸”变为“聪敏”,否则,便由“聪敏”变为“昏庸”,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人的志向或毅力。作者觉得人的志向或毅力的因素很重要,在为学的过程中,志向坚定,毅力顽强,就可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否则,就是自甘失败者,就是落伍者。
  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持为学之道的辩证法思想,克服种种困难,不怕资质比别人差,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合作探究、多维互动”历史教学策略的分析,指出在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探究、多维互动”的历史教学策略非常重要,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阐述了“合作探究、多维互动”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策略 《新中国外交》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
摘 要: 对于生命有限的人而言,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有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概念。人一生的整体发展中又存在很多的阶段特征。发展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也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同步发展。人是发展的对象,发展的直接目的是研究我国教育的问题,培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我们应该从人出生的起点开始考虑人的发展。应该考虑从起点获得哪些品质有助于发展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论处于现实物质社会
摘 要: 自从实施高考自主命题以后,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在众多自主命题省份中保持其独有的特色,颇受众人瞩目。作者以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为切入点,再结合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分析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供大家参考与评议。  关键词: 高考作文题 创新思维 思辨性 隐性 多义性  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备受关注,在新浪网发起的作文调查榜单中,安徽作文题高居“最坑爹”、“最寓意深远”、“最给力”三
摘 要: 一名智慧的老师,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因势而导,唤醒学生内在的正能量,使其享受真正的快乐。一名合格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带领学生发现自然之壮美,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一名普通教师,只要坚持说真话求真理,就一定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自由清新的空气,使学生身心舒展。  关键词: 语文大课堂 快乐教学 说真话 求真理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他的成绩好或者不好,要看他的知能(包括思想
摘 要: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中高级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职场英语课程,突出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成为各地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IT职场英语为例,从背景和功能、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探讨研究高职职场英语课程目标,推动构建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职场英语课程。  关键词: 高职院
摘 要: 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感觉学习是一种幸福。现在的新课堂改革,就是要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和谐美 教学尝试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让学生感受中外文化的魅力,体会发现生活中蕴涵的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促进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1]。  物理课堂问题化教学是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创设具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学习
摘 要: 汉语对日语有着巨大影响。但鲜为人知的是佛教对日语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在词汇领域,大量日语词汇都起源于佛教。可以说汉语与佛教共同孕育了日语。  关键词: 佛教 汉字 词汇 日语  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本来仅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之后,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出假名,方有文字。汉字对日本文字而言,贡献不可磨灭。同样令人惊讶的是,佛教对日语的影响非常深远。  据《日本书纪》记载,最早把汉字传入日本的
摘 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观,彰显了译者主体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但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矫枉过正,导致翻译中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形成。作者在肯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贡献的基础之上,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期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能在自我肯定和批评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有益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性别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局限性  一、引言  女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我们同样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培养,要提供更多的情景支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的思维才会引爆。只盯着教材,只教学生学会教材的考点,过分强调应试,学生的思维会被惰化。  一、控制:抬头“大棒”在,回首学生低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这是大纲反复强调的理念,而在教学实践中,表面上贯穿了学生的参与,但学生“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