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对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的试验、示范,总结出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栽培模式;重庆市渝北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5-007-05
收稿日期:2014-08-26
作者简介:余亚莉(1965—),女,重庆渝北人,中专,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 46182064@qq.com。
种植鲜食糯玉米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效益非常可观,且市场前景广阔。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重庆市渝北区成功地探索出 “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栽培模式。
这些模式是一项省工、省时、高效的栽培模式,它们既能改善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又能改善各作物之间的生长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农田生态平衡;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增加的农业新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1 “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 莴笋”栽培模式
1.1 进行了“春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3年在海拔400 m的双凤桥街道沙坪村3社郭山承包地上进行了“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栽培试验,试验结果:种植早春糯玉米0.16 hm2,2月底育苗,3月10日移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初上市,总产量1502 kg,按2.0元/kg计,总产值3004元,每667 m2产值1252元;夏糯玉米4月20日育苗,2叶1心时移栽在春糯玉米预留行内,7月25日上市,总产鲜穗1363 kg,按2.0元/kg计,总产值2726元,每667 m2产值1136元;7月30日种植秋玉米,10月20日收获,鲜糯玉米按3.0元/kg计,总收入3672元,平均667 m2产值1530元;秋糯玉米收获后10月20日种植莴笋,11月底上市,每kg莴笋按1.0元计,总收入2640元,667 m2产值1600元;每667 m2总收入5518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50元,每667 m2总纯收入4768元。在同1块内,1年可收种植4茬,每667 m2产值达4000元以上。
1.2 主要栽培技术
1.2.1 适宜种植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的地区,且水源条件好,土层深厚的土块种植。
1.2.2 品种选用
春秋季选用生育期适中、抗性强、口感好、市场易于接受的品种,如‘渝糯七号’、‘中糯1号’等品种;窝笋品种选用‘白甲莴笋’。
1.2.3 适宜播种期
早糯玉米2月15日—2月底采用双膜保温育苗,夏糯玉米4月20—30日育苗,秋糯玉米7月15日—8月5日播种结束;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育苗。
1.2.4 配方施肥
春夏秋糯玉米667 m2用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10 kg,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追肥60%分2次;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 kg作追肥2次。
1.2.5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春夏糯玉米2叶1心移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秋糯直播或育苗移栽,667 m2植1500~1600窝,留双株。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1.2.6 加强田间管理
移栽成活后及时补苗,直播出苗后4~5叶及时间定苗,秋糯玉米若干旱严重及时抗旱保苗,看苗施好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1.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石坪镇的1个村4个社,45户示范种植,面积8.27 hm2,对20个农户进行全程测产调查统计,早春糯玉米2月10—25日育苗,采用双膜地保温育苗,3月5—20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月底开始上市,平均每667 m2产鲜穗645 kg,按2.0元/kg计,每667 m2产值1290元;夏糯玉米4月20—25日育苗,2叶1心移栽于春糯玉米预留行内,7月10—15日上市,平均667 m2产鲜穗527 kg,按2.0元/kg计,667 m2产值1054元;7月20日—8月5日种植秋糯玉米,9月底—10月20日收获,平均667 m2产鲜穗420 kg,按3.0元/kg计,667 m2产值1260元;秋糯玉米收获后种植莴笋,莴笋每667 m2产量1200 kg,按1.0元/kg计,667 m2产值1200元;每667 m2累计总产值4804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00元,667 m2纯收入4104元。通过示范种植,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深受群众欢迎。
2 “番茄—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
2.1 进行了“番茄—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2年在海拔400 m的双龙湖街道办事处花石7社田群农户承包地上进行了“番茄—秋糯玉米—莴笋”的种植试验,试验结果:春季种植番茄667 m2,总产量2980 kg,按1.0元/kg计总收入2980元;秋季7月23日种植秋糯玉米‘遵糯1号’,10月14日全部售完,总产值2046元;10月16日种植窝笋,11月底开始上市,产量1320 kg,按0.8元/kg计,产值1056元;三季合计产值6082元,扣除成本985元(其中:番茄650元,秋糯玉米185元,莴笋150元),每667 m2纯收入5097元。该模式在同一块内,合理的品种搭配、轮作,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各种作物持续增产,达到高产高效目的。 2.2 主要栽培技术
2.2.1 适宜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的地区种植
2.2.2 良种选用
番茄选择抗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世纪星’、‘红丽’番茄品种,秋糯玉米选用生育适中、抗性强、品质优的‘渝糯七号’或‘遵糯1号’;莴笋品种选用‘白甲莴笋’。
2.2.3 适宜播种期
番茄播种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大棚育苗,采用地膜栽培的2月底定植;秋糯玉米7月15日至8月5日播种;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定植。
2.2.4 配方施肥
番茄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667 m2用尿素20 kg,过磷酸钙40 kg,钾肥20 kg与土杂肥2000~2500 kg拌匀堆沤腐熟后施于窝中,盖部分土后,浇清淡粪水,待土收浆后定植;催果肥667 m2用45%复合肥15~25 kg、尿素15 kg对清粪水2000 kg淋施,番茄三台果现蕾时,667 m2用过磷酸钙15~25 kg对清粪水2000 kg淋施。秋糯玉米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肥10 kg,其中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其余60%作追肥,分2次施用。追肥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kg作追肥,分2次施用尿素各20 kg。
2.2.5 合理密植
番茄667 m2植5000~6000株;秋糯玉米667 m2植1500~1600窝,采用直播,每窝3~4粒;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2.2.6 加强田间管理
番茄整枝、打杈、摘心和疏果,秋糯玉米出后4~5叶时及时间、定苗。根据苗情生长动态及时施肥和防治病虫。
2.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洛碛镇的2个村,6个社,124户,示范种植面积16.13 hm2,对60个农户进行全程测产调查统计,春季番茄2月底移栽,移栽前3 d,每667 m2用25%复合肥40 kg作底肥施入窝中,采用地膜覆盖,每667 m2植3000株,5月初上市,平均产量2860 kg/667 m2,按1.0元/kg计,每667 m2产值2860元;秋糯玉米7月20日—8月5日播种,9月底开始上市,平均每667 m2产鲜穗482 kg,按3.0元/kg计,667 m2产值1446元;10月初开始种植窝笋,11月上旬开始上市,每667 m2产值1022元。合计产值5328元,扣除每667 m2成本985元,每667 m2纯收入4343元。该模式通过小面积示范,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深受群众欢迎,今后继续在本地推广。
3 “豇豆—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
3.1 进行了“豇豆—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3年在海拔200 m的悦来镇合力村2社朱敬文承包地进行了该模式的试验,试验结果:春季种豇豆0.05 hm2,3月1日播种,采用地膜覆盖,4月底开始上市,7月26日结束,豇豆每667 m2产量1100 kg,按2.2元/kg计,每667 m2产值2420元;7月29日秋糯玉米,10月15日上市,每667 m2产鲜穗548 kg,按3.0元/kg计,每667 m2产值1644元;10月18日种植莴笋,11月24日上市,每667 m2产量1348 kg,按1.0元/kg,每667 m2产值1348元;累计每667 m2产值5412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90元(其中:春季450元,秋季190元,秋菜150元),667 m2纯收入4622元。摸索出了“豇豆+秋糯玉米+莴笋”的栽培模式,达到土地资源、温光资源的合理利用,每667 m2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极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3.2 主要栽培技术
3.2.1 适宜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地区种植。
3.2.2 良种选用
豇豆选用产量高、抗性强的‘青豇901’或‘高产4号’品种;秋糯玉米选用生育适中、品质优的‘渝糯七号’或‘遵糯1号’;窝笋品种‘白甲莴笋’。
3.2.3 适宜播种期
豇豆3月上旬播种,秋糯玉米7月15日—8月5日播种;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定植。
3.2.4 配方施肥
豇豆667 m2用腐熟人畜粪4000 kg、过钙30 kg,氯化钾15 kg或草木灰50 kg作基肥,以沟施厢面中间;追肥以每采收2~3次后及时用人畜粪追施。秋糯玉米667 m2用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10 kg,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氮肥追肥60%,分2次施用。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追肥2次,各667 m2用尿素20 kg对清粪水2000 kg淋施。
3.2.5 合理密植
豇豆667 m2播2200~2800窝,每窝3株,采用地膜覆盖或露地栽培;秋糯玉米667 m2植1500~1600窝,采用直播或育苗,直播每窝3~4粒;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3.2.6 加强田间管理
豇豆地膜覆盖出苗后及时破膜,秋糯玉米出后4~5叶及时间、定苗,根据苗情动态及时施好追肥和防治病虫。
3.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悦来镇合力村1~3社示范种植,面积6.67 hm2,运用了“豇豆—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产值达(豇豆2306元,秋糯玉米1534元,预计秋菜1100元)4940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90元,每667 m2纯收入4150元。 4 “中稻—秋糯玉米—窝笋”栽培模式
4.1 进行了“中稻—秋糯玉米—窝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5年在海拔200 m的悦来镇合力3社黄方模承包田内进行了“中稻—秋糯玉米—窝笋”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种植面积0.13 hm2,实行水旱轮作保护性耕栽培技术,中稻收获前7 d,开沟排水。中稻品种‘Q优1号’,8月5日收获,中稻667 m2产510 kg,按1.4元/kg,每667 m2产值714元;水稻收获后中间开主沟,四周开边沟,8月8日种植秋糯玉米,品种为‘渝糯七号’和‘中糯1号’,每667 m2播1500窝,播种后用稻桩或稻草覆盖,8月14日出苗,8月20日定苗,10月2日抽雄,预计11月10日上市,预计每667 m2产量500 kg,按3.6元/kg计,每667 m2产值1800元;已在预留行种植黄莲白,预计每667 m2产值1000元。累计每667 m2产值3514元,扣除每667 m2成本435元,667 m2纯收入3079元。
这种栽培模式的特点:(1)中稻品种选用,应考虑中稻收获期必须在8月5日前成熟,否则就会影响秋糯玉米播种,如生育期短的‘K优047’、‘Q优1号’、‘川丰6号’等优质稻品种;(2)适宜在海拔350 m以下并能蓄留再生稻的地区种植;(3)运用了农田保护性耕栽培技术。因此,这种栽培模式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高产、高效、低耗、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主要栽培技术
4.2.1 适应范围
适宜在海拔350 m以下并能蓄留再生稻的地区种植
4.2.2 品种选用
应考虑中稻收获期必须在8月5日前成熟,否则就会影响秋糯玉米播种,如生育期短的‘Q优1号’、‘川丰6号’等优质稻品种;秋糯玉米选用‘渝糯七号’和‘中糯1号’等优质品种;窝笋品种‘白甲莴笋’。
4.2.3 适宜播期
中稻播种时间在2月底—3月5日播种,采用旱育秧栽培;秋糯玉米在8月10日前采用直播播种;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育苗。
4.2.4 配方施肥
中稻667 m2碳铵30~40 kg、过磷酸钙30 kg,草木灰100~200 kg或氯化钾10 kg全部作底肥,移栽活后667 m2用5~10 kg追肥。秋糯玉米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肥10 kg,其中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其余60%作追肥,分2次施用。追肥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 kg作追肥,分2次施用尿素各20 kg。
4.2.5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中稻秧龄在35~40 d,叶片在5~7片,667 m2栽1.0万~1.2万窝。秋糯玉米667 m2播1500~1600窝,每窝播3~4粒;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4.2.6 加强田间管理
中稻移栽后7~10 d、抽穗前防治病虫害;秋糯玉米出4~5叶后及时进行间苗、定苗;根据苗情动态及时施好追肥和防治病虫。
4.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悦来镇合力村2~3社示范种植,面积5.6 hm2,运用了“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产值达(水稻1167元,秋糯玉米1526元,莴笋1316元)4009元,扣除每667 m2成本550元,每667 m2纯收入3459元。
5 “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栽培模式
5.1 进行了“春糯玉米—豇豆—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13年在海拔200 m的玉峰山镇香溪村20社申玉春承包地上进行了“春糯玉米—豇豆—莴笋”栽培试验,试验结果:种植早春糯玉米0.36 hm2,3月初育苗,3月12日移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7日上市,总产量4082 kg,按4.0元/kg计,总产值16328元;在春糯玉米收获前,6月3日把豇豆种植在春糯玉米预计行里,春糯玉米收获的玉米杆作为豇豆的竹竿,7月20日豇豆开始上市,8月15日结束,总产5938 kg,按2.6元/kg计,总产值15439元;豇豆收获后,8月25日莴笋定植,10月初开始上市,总产15210 kg,按3.0元/kg计,总产值45630元。三季总产值总收入77397元,每667 m2产值14333元,扣除每667 m2成本1500元,667 m2纯收入12833元。在同一块内,1年可收种植3茬,每667 m2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
5.2 主要栽培技术
5.2.1 适宜种植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的地区,且水源条件好,土层深厚的土块种植。
5.2.2 品种选用
春季选用生育期短,品质优的‘京科糯2000’或‘渝糯13’等品种;豇豆选用产量高、抗性强的‘青豇901’;窝笋品种‘白甲莴笋’。
5.2.3 适宜播种期
早糯玉米2月15日—2月底采用电热保温育苗;豇豆6月1—10日播种,莴笋8月上旬—中旬育苗,8月下旬—9月上旬定植。
5.2.4 配方施肥
春糯玉米667 m2用40%复合肥60kg全部作底肥采用沟施;秋豇豆667 m2用施有机肥1000~1500 kg、45%(N、P、K各占15%)复合肥50 kg。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 kg作追肥2次。
5.2.5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春糯玉米2叶1心移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67 m2植1400~1500窝,栽双株。莴笋667 m2植6000~7000株。
5.2.6 加强田间管理
春秋移栽成活后及时补苗,看苗施好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5.3 示范效果
2013年在渝北区玉峰山镇的香溪村20个社,25户示范种植,面积4.53 hm2,对10个农户进行测产调查统计,早春糯玉米2月15日—2月底采用电热温床育苗,3月1—20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月底开始上市,平均667 m2产鲜穗673 kg,按4.0元/kg计,每667 m2产值2692元;在春糯玉米收获前,6月1—10日把豇豆种植在春糯玉米预计行里,春糯玉米收获后的玉米杆作为豇豆的竹竿,7月20日豇豆开始上市,8月15日结束,每667 m2产量1012 kg,按2.6元/kg计,每667 m2产值2631元;豇豆收获后种植1季莴笋,莴笋每667 m2产量2569 kg,按3.0元/kg计,每667 m2产值7707元。每667 m2累计总产值13030元,扣除每667 m2成本1200元,667 m2纯收入11830元。通过示范种植,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深受群众欢迎。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栽培模式;重庆市渝北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5-007-05
收稿日期:2014-08-26
作者简介:余亚莉(1965—),女,重庆渝北人,中专,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 46182064@qq.com。
种植鲜食糯玉米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效益非常可观,且市场前景广阔。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重庆市渝北区成功地探索出 “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栽培模式。
这些模式是一项省工、省时、高效的栽培模式,它们既能改善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又能改善各作物之间的生长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农田生态平衡;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增加的农业新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1 “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 莴笋”栽培模式
1.1 进行了“春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3年在海拔400 m的双凤桥街道沙坪村3社郭山承包地上进行了“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栽培试验,试验结果:种植早春糯玉米0.16 hm2,2月底育苗,3月10日移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初上市,总产量1502 kg,按2.0元/kg计,总产值3004元,每667 m2产值1252元;夏糯玉米4月20日育苗,2叶1心时移栽在春糯玉米预留行内,7月25日上市,总产鲜穗1363 kg,按2.0元/kg计,总产值2726元,每667 m2产值1136元;7月30日种植秋玉米,10月20日收获,鲜糯玉米按3.0元/kg计,总收入3672元,平均667 m2产值1530元;秋糯玉米收获后10月20日种植莴笋,11月底上市,每kg莴笋按1.0元计,总收入2640元,667 m2产值1600元;每667 m2总收入5518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50元,每667 m2总纯收入4768元。在同1块内,1年可收种植4茬,每667 m2产值达4000元以上。
1.2 主要栽培技术
1.2.1 适宜种植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的地区,且水源条件好,土层深厚的土块种植。
1.2.2 品种选用
春秋季选用生育期适中、抗性强、口感好、市场易于接受的品种,如‘渝糯七号’、‘中糯1号’等品种;窝笋品种选用‘白甲莴笋’。
1.2.3 适宜播种期
早糯玉米2月15日—2月底采用双膜保温育苗,夏糯玉米4月20—30日育苗,秋糯玉米7月15日—8月5日播种结束;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育苗。
1.2.4 配方施肥
春夏秋糯玉米667 m2用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10 kg,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追肥60%分2次;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 kg作追肥2次。
1.2.5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春夏糯玉米2叶1心移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秋糯直播或育苗移栽,667 m2植1500~1600窝,留双株。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1.2.6 加强田间管理
移栽成活后及时补苗,直播出苗后4~5叶及时间定苗,秋糯玉米若干旱严重及时抗旱保苗,看苗施好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1.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石坪镇的1个村4个社,45户示范种植,面积8.27 hm2,对20个农户进行全程测产调查统计,早春糯玉米2月10—25日育苗,采用双膜地保温育苗,3月5—20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月底开始上市,平均每667 m2产鲜穗645 kg,按2.0元/kg计,每667 m2产值1290元;夏糯玉米4月20—25日育苗,2叶1心移栽于春糯玉米预留行内,7月10—15日上市,平均667 m2产鲜穗527 kg,按2.0元/kg计,667 m2产值1054元;7月20日—8月5日种植秋糯玉米,9月底—10月20日收获,平均667 m2产鲜穗420 kg,按3.0元/kg计,667 m2产值1260元;秋糯玉米收获后种植莴笋,莴笋每667 m2产量1200 kg,按1.0元/kg计,667 m2产值1200元;每667 m2累计总产值4804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00元,667 m2纯收入4104元。通过示范种植,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深受群众欢迎。
2 “番茄—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
2.1 进行了“番茄—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2年在海拔400 m的双龙湖街道办事处花石7社田群农户承包地上进行了“番茄—秋糯玉米—莴笋”的种植试验,试验结果:春季种植番茄667 m2,总产量2980 kg,按1.0元/kg计总收入2980元;秋季7月23日种植秋糯玉米‘遵糯1号’,10月14日全部售完,总产值2046元;10月16日种植窝笋,11月底开始上市,产量1320 kg,按0.8元/kg计,产值1056元;三季合计产值6082元,扣除成本985元(其中:番茄650元,秋糯玉米185元,莴笋150元),每667 m2纯收入5097元。该模式在同一块内,合理的品种搭配、轮作,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各种作物持续增产,达到高产高效目的。 2.2 主要栽培技术
2.2.1 适宜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的地区种植
2.2.2 良种选用
番茄选择抗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世纪星’、‘红丽’番茄品种,秋糯玉米选用生育适中、抗性强、品质优的‘渝糯七号’或‘遵糯1号’;莴笋品种选用‘白甲莴笋’。
2.2.3 适宜播种期
番茄播种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大棚育苗,采用地膜栽培的2月底定植;秋糯玉米7月15日至8月5日播种;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定植。
2.2.4 配方施肥
番茄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667 m2用尿素20 kg,过磷酸钙40 kg,钾肥20 kg与土杂肥2000~2500 kg拌匀堆沤腐熟后施于窝中,盖部分土后,浇清淡粪水,待土收浆后定植;催果肥667 m2用45%复合肥15~25 kg、尿素15 kg对清粪水2000 kg淋施,番茄三台果现蕾时,667 m2用过磷酸钙15~25 kg对清粪水2000 kg淋施。秋糯玉米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肥10 kg,其中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其余60%作追肥,分2次施用。追肥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kg作追肥,分2次施用尿素各20 kg。
2.2.5 合理密植
番茄667 m2植5000~6000株;秋糯玉米667 m2植1500~1600窝,采用直播,每窝3~4粒;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2.2.6 加强田间管理
番茄整枝、打杈、摘心和疏果,秋糯玉米出后4~5叶时及时间、定苗。根据苗情生长动态及时施肥和防治病虫。
2.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洛碛镇的2个村,6个社,124户,示范种植面积16.13 hm2,对60个农户进行全程测产调查统计,春季番茄2月底移栽,移栽前3 d,每667 m2用25%复合肥40 kg作底肥施入窝中,采用地膜覆盖,每667 m2植3000株,5月初上市,平均产量2860 kg/667 m2,按1.0元/kg计,每667 m2产值2860元;秋糯玉米7月20日—8月5日播种,9月底开始上市,平均每667 m2产鲜穗482 kg,按3.0元/kg计,667 m2产值1446元;10月初开始种植窝笋,11月上旬开始上市,每667 m2产值1022元。合计产值5328元,扣除每667 m2成本985元,每667 m2纯收入4343元。该模式通过小面积示范,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深受群众欢迎,今后继续在本地推广。
3 “豇豆—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
3.1 进行了“豇豆—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3年在海拔200 m的悦来镇合力村2社朱敬文承包地进行了该模式的试验,试验结果:春季种豇豆0.05 hm2,3月1日播种,采用地膜覆盖,4月底开始上市,7月26日结束,豇豆每667 m2产量1100 kg,按2.2元/kg计,每667 m2产值2420元;7月29日秋糯玉米,10月15日上市,每667 m2产鲜穗548 kg,按3.0元/kg计,每667 m2产值1644元;10月18日种植莴笋,11月24日上市,每667 m2产量1348 kg,按1.0元/kg,每667 m2产值1348元;累计每667 m2产值5412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90元(其中:春季450元,秋季190元,秋菜150元),667 m2纯收入4622元。摸索出了“豇豆+秋糯玉米+莴笋”的栽培模式,达到土地资源、温光资源的合理利用,每667 m2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极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3.2 主要栽培技术
3.2.1 适宜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地区种植。
3.2.2 良种选用
豇豆选用产量高、抗性强的‘青豇901’或‘高产4号’品种;秋糯玉米选用生育适中、品质优的‘渝糯七号’或‘遵糯1号’;窝笋品种‘白甲莴笋’。
3.2.3 适宜播种期
豇豆3月上旬播种,秋糯玉米7月15日—8月5日播种;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定植。
3.2.4 配方施肥
豇豆667 m2用腐熟人畜粪4000 kg、过钙30 kg,氯化钾15 kg或草木灰50 kg作基肥,以沟施厢面中间;追肥以每采收2~3次后及时用人畜粪追施。秋糯玉米667 m2用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10 kg,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氮肥追肥60%,分2次施用。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追肥2次,各667 m2用尿素20 kg对清粪水2000 kg淋施。
3.2.5 合理密植
豇豆667 m2播2200~2800窝,每窝3株,采用地膜覆盖或露地栽培;秋糯玉米667 m2植1500~1600窝,采用直播或育苗,直播每窝3~4粒;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3.2.6 加强田间管理
豇豆地膜覆盖出苗后及时破膜,秋糯玉米出后4~5叶及时间、定苗,根据苗情动态及时施好追肥和防治病虫。
3.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悦来镇合力村1~3社示范种植,面积6.67 hm2,运用了“豇豆—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产值达(豇豆2306元,秋糯玉米1534元,预计秋菜1100元)4940元,扣除每667 m2成本790元,每667 m2纯收入4150元。 4 “中稻—秋糯玉米—窝笋”栽培模式
4.1 进行了“中稻—秋糯玉米—窝笋”栽培模式试验
2005年在海拔200 m的悦来镇合力3社黄方模承包田内进行了“中稻—秋糯玉米—窝笋”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种植面积0.13 hm2,实行水旱轮作保护性耕栽培技术,中稻收获前7 d,开沟排水。中稻品种‘Q优1号’,8月5日收获,中稻667 m2产510 kg,按1.4元/kg,每667 m2产值714元;水稻收获后中间开主沟,四周开边沟,8月8日种植秋糯玉米,品种为‘渝糯七号’和‘中糯1号’,每667 m2播1500窝,播种后用稻桩或稻草覆盖,8月14日出苗,8月20日定苗,10月2日抽雄,预计11月10日上市,预计每667 m2产量500 kg,按3.6元/kg计,每667 m2产值1800元;已在预留行种植黄莲白,预计每667 m2产值1000元。累计每667 m2产值3514元,扣除每667 m2成本435元,667 m2纯收入3079元。
这种栽培模式的特点:(1)中稻品种选用,应考虑中稻收获期必须在8月5日前成熟,否则就会影响秋糯玉米播种,如生育期短的‘K优047’、‘Q优1号’、‘川丰6号’等优质稻品种;(2)适宜在海拔350 m以下并能蓄留再生稻的地区种植;(3)运用了农田保护性耕栽培技术。因此,这种栽培模式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高产、高效、低耗、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主要栽培技术
4.2.1 适应范围
适宜在海拔350 m以下并能蓄留再生稻的地区种植
4.2.2 品种选用
应考虑中稻收获期必须在8月5日前成熟,否则就会影响秋糯玉米播种,如生育期短的‘Q优1号’、‘川丰6号’等优质稻品种;秋糯玉米选用‘渝糯七号’和‘中糯1号’等优质品种;窝笋品种‘白甲莴笋’。
4.2.3 适宜播期
中稻播种时间在2月底—3月5日播种,采用旱育秧栽培;秋糯玉米在8月10日前采用直播播种;莴笋8月下旬—10月中旬育苗。
4.2.4 配方施肥
中稻667 m2碳铵30~40 kg、过磷酸钙30 kg,草木灰100~200 kg或氯化钾10 kg全部作底肥,移栽活后667 m2用5~10 kg追肥。秋糯玉米碳铵6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35 kg,氯化钾肥10 kg,其中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40%作底肥,其余60%作追肥,分2次施用。追肥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 kg作追肥,分2次施用尿素各20 kg。
4.2.5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中稻秧龄在35~40 d,叶片在5~7片,667 m2栽1.0万~1.2万窝。秋糯玉米667 m2播1500~1600窝,每窝播3~4粒;莴笋9月下旬—11月中旬定植,667 m2植6000~7000株。
4.2.6 加强田间管理
中稻移栽后7~10 d、抽穗前防治病虫害;秋糯玉米出4~5叶后及时进行间苗、定苗;根据苗情动态及时施好追肥和防治病虫。
4.3 示范效果
2005年在渝北区悦来镇合力村2~3社示范种植,面积5.6 hm2,运用了“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产值达(水稻1167元,秋糯玉米1526元,莴笋1316元)4009元,扣除每667 m2成本550元,每667 m2纯收入3459元。
5 “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栽培模式
5.1 进行了“春糯玉米—豇豆—莴笋”栽培模式试验
2013年在海拔200 m的玉峰山镇香溪村20社申玉春承包地上进行了“春糯玉米—豇豆—莴笋”栽培试验,试验结果:种植早春糯玉米0.36 hm2,3月初育苗,3月12日移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7日上市,总产量4082 kg,按4.0元/kg计,总产值16328元;在春糯玉米收获前,6月3日把豇豆种植在春糯玉米预计行里,春糯玉米收获的玉米杆作为豇豆的竹竿,7月20日豇豆开始上市,8月15日结束,总产5938 kg,按2.6元/kg计,总产值15439元;豇豆收获后,8月25日莴笋定植,10月初开始上市,总产15210 kg,按3.0元/kg计,总产值45630元。三季总产值总收入77397元,每667 m2产值14333元,扣除每667 m2成本1500元,667 m2纯收入12833元。在同一块内,1年可收种植3茬,每667 m2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
5.2 主要栽培技术
5.2.1 适宜种植范围
海拔在400 m以下的地区,且水源条件好,土层深厚的土块种植。
5.2.2 品种选用
春季选用生育期短,品质优的‘京科糯2000’或‘渝糯13’等品种;豇豆选用产量高、抗性强的‘青豇901’;窝笋品种‘白甲莴笋’。
5.2.3 适宜播种期
早糯玉米2月15日—2月底采用电热保温育苗;豇豆6月1—10日播种,莴笋8月上旬—中旬育苗,8月下旬—9月上旬定植。
5.2.4 配方施肥
春糯玉米667 m2用40%复合肥60kg全部作底肥采用沟施;秋豇豆667 m2用施有机肥1000~1500 kg、45%(N、P、K各占15%)复合肥50 kg。莴笋667 m2施农家肥5000 kg、碳铵或尿素30 kg在定植前作底肥,667 m2用尿素40 kg作追肥2次。
5.2.5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春糯玉米2叶1心移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67 m2植1400~1500窝,栽双株。莴笋667 m2植6000~7000株。
5.2.6 加强田间管理
春秋移栽成活后及时补苗,看苗施好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5.3 示范效果
2013年在渝北区玉峰山镇的香溪村20个社,25户示范种植,面积4.53 hm2,对10个农户进行测产调查统计,早春糯玉米2月15日—2月底采用电热温床育苗,3月1—20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月底开始上市,平均667 m2产鲜穗673 kg,按4.0元/kg计,每667 m2产值2692元;在春糯玉米收获前,6月1—10日把豇豆种植在春糯玉米预计行里,春糯玉米收获后的玉米杆作为豇豆的竹竿,7月20日豇豆开始上市,8月15日结束,每667 m2产量1012 kg,按2.6元/kg计,每667 m2产值2631元;豇豆收获后种植1季莴笋,莴笋每667 m2产量2569 kg,按3.0元/kg计,每667 m2产值7707元。每667 m2累计总产值13030元,扣除每667 m2成本1200元,667 m2纯收入11830元。通过示范种植,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深受群众欢迎。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