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zu81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场景是联结学生已有知识与书本知识、勾连学生体验与发展活动的纽带,是促进阅读真正发生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选择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设定触发情感认知的场景,能让学生“爱阅读”,进入“深阅读”。从场景的视角切入,探究整本书阅读的做法:创设“焦点”场景,触发阅读思辨力;创设“创编”场景,激发阅读想象力;创设“影视”场景,发展阅读鉴赏力。
  关键词:场景整本书阅读思辨力想象力鉴赏力
  场景原指电影、戏剧中的场面或情景。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场景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表达,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观照学生体验细节的情景再现。场景是联结学生已有知识与书本知识、勾连学生体验与发展活动的纽带,是促进阅读真正发生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引发了新一轮的整本书阅读“研究热”。本文从场景的视角切入,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场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选择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让学生“爱阅读”
  每本书涉及的年代、作者、素材、体裁、情节、人物等各不相同,不是都能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整本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似甚至相同的场景,往往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表达欲,让学生于感同身受中产生共鸣。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它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于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虽然故事主人公汤姆·索亚的性格与小学生较为接近,但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作者通过汤姆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这些都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无形中会让学生的阅读磕磕绊绊,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笔者和学生共读这本书时,从这本书中挑选了汤姆与姨妈“鸡飞狗跳”生活的片段作为阅读重点和分享话题。主人公汤姆与六年级学生年纪相仿,天真活泼、率真调皮、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他与姨妈之间因严厉的管教形成的冲突,与不少学生熟悉的家长压制、孩子反抗如出一辙。选择这类场景的阅读内容,学生往往更有体验感及代入感,更有阅读的兴趣。爱阅读,带着兴趣读,学生就会主动联系生活,寻找“发生与遇见”的场景,从而基于场景搭建阅读与生活的桥梁,生出“汤姆与姨妈相生相克”“姨妈是打你的人,但也是最爱你的人”“汤姆与姨妈经常互怼,默默关心”“姨妈是刀子嘴豆腐心”等感想。此时,场景承载了学生与汤姆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悟、相似的情感。他们乐意化身为汤姆,同他一起踏上叛逆、探险、寻宝之旅。
  (二)设定触发情感认知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深阅读”
  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发展学生细腻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内在的丰富微妙的感情,是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情感是思维的触发器,更是思维的“发动机”。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定能够触发学生情感认知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深阅读”,实现从个性化感性体验到情理结合生命体验的跨越。
  以《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为例,主人公鲁滨逊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了28年2个月零19天,最终得以返回故乡。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学生寻找某种性格、某种思想、某种品质或某种理想的“客观对应物”。读这本书,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能够触发他们情感认知的、具体可感的情节、行为、语言、表情和心理等。阅读中,笔者结合文中描写荒岛的片段,营造出这样的场景:“在荒无人烟、飞沙走石、处处是悬崖峭壁的‘绝境’中,鲁滨逊无奈、沮丧但又不想放弃;他想挑战绝境,想要绝处逢生……当你也遇到绝境时,你的心情和鲁滨逊一样吗?你肯定也想战胜绝境,鲁滨逊的哪些生存智慧给了你启发?”此场景中引发的人物动机、想法、品质、理想等,无疑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催化剂,促使他们兴奋地踏上再次阅读、深入阅读的旅程。
  二、基于场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整本书阅读不能满足于概括文章的基本意思,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更要有意识地关注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用批判、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作品的阅读品质。运用“焦点”场景、“创编”场景和“影視”场景,能够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一)“焦点”场景,触发阅读思辨力
  基于场景的整本书阅读,不是单纯地营造画面,而是立足书中有冲突的情节、有争议的人物、有意味的场面,创设一个或多个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支持学生个性化分析人物与作品的“焦点”场景,触发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仍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主人公汤姆在自由与财富之间“徘徊”的话题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很有启发。为此,笔者先让学生从金钱与自由、自律、自我发展等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论及“金钱与自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失去了自由,生命似乎就失去了意义,有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这正如一个被囚禁的富翁,有钱没处花是很可悲的”。论及“金钱与自律”,有的学生认为“金钱会限制人的自律,令助长人的贪婪和罪恶感”,但很快就有学生反驳,认为“金钱与自律并不矛盾,对于自律的人来说,金钱并不能限制他的自律”。由此,笔者干脆就“金钱是否会限制人的自律”的话题,创设了辩论场景,让学生谈谈不同的看法。毕竟,以后的人生路上,每个学生都避免不了与金钱、自律打交道。通过辩论碰撞,学生的个性化观点不断涌现:“自律与金钱不冲突,金钱会让自律的人更成功。如果一个人为金钱左右,那只能说明他还不够自律。”“自律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金钱也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成功的助推器。”“自律的人,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能更轻松地控制金钱”“自律的人,能更轻松地赚到比不自律的人多得多的金钱,但这些金钱都只会帮助他成长,让他获得更多自由。”……在此“焦点”辩论场景中,学生已经打破了“金钱与自律”的话题界限,跳出了现有认知,创造性地将金钱、自由、自律、自我发展融为一体,畅谈人生,树立起更为成熟的、更具时代精神的、更贴合他们现有生活的价值观。   这种在“焦点”场景中产生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也会引领学生更为辩证地看待并尝试理解某个问题,投射到其他整本书阅读甚至未来的生活中,让他们更理性地阅读与生活。
  (二)“创编”场景,激发阅读想象力
  整本书阅读中,我们总会被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吸引。可以说,每个独具个性的人物都有与之相连的特定的场景。以“人物命运”为“经线”,以趣味十足、充满悬疑、富有争论的情节为“纬线”,创设与人物命运相关的场景,启发学生以文字呈现的方式参与创编,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多层面品悟人物性格。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整本书阅读中,笔者设定了这样的场景:“印江·乔埃杀人,波特被陷害。假设印江·乔埃杀人当晚就被警察抓了,汤姆和小伙伴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发挥想象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印江·乔埃杀人的故事情节对主人公汤姆的命运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出发,重新想象解读情节发展,必会有不一样的阅读效果。事实也证明,学生有的细致描摹了印江·乔埃当场被抓捕的场面,形象再现了波特洗清嫌疑、汤姆成为英雄的大快人心的场景;有的聚焦人物对话,用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与嘲讽,再现了印江·乔埃被抓捕时现场人物的鲜活对话;有的用创造性的语言方式设置了别具一格的结局,还以简报的形式与原著结局做类比,融入自己的鉴赏与分析。创编场景中,每个学生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相同,共通的是他们都与作者展开了一场思想上的沟通。
  (三)“影视”场景,发展阅读鉴赏力
  “影视”场景,就是以影片为载体,设置与整本书内容相关的场景。小学阶段必读的整本书,大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很多都被翻拍成了电影,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曹文轩的《草房子》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融入了导演、编剧对文本的解读,受到了儿童乃至成年人的喜爱,经久不衰。借助这些影片设置“影视”场景,能够帮助学生还原整本书画面,让学生在画面中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读出场景、道具的逼真,读出情节的冲击力……而这些,都将推动他们比较品读整本书,领悟书的内涵,发展阅读鉴赏力。
  1.还原性赏析。
  读与宇宙万物有关的整本书,“影视”场景能让学生回到远古先民们生活的现场;读充满异域色彩的整本书,“影视”场景能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文明的异同,发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读历史类的整本书,“影视”场景能让学生穿越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电影”场景作为一种补白与再现,能够有效拉近整本书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教师要针对性地发挥“影视”场景还原补白的作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读懂、读透整本书,形成鉴赏力。
  例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细致描述了威利·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巧克力瀑布、巧克力河流,糖果房子、糖果樹林,忙碌的小人,现代化的生产线……和学生共读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巧克力工厂的奇妙,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场景。学生想象到了巧克力的桥、凳子、椅子、花朵、大楼……此时,我播放了《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电影,让学生看看电影中哪些地方还原了原著,哪些场景是对原著描写的补白,哪些场景能让人体会到这个工厂的各种“不可思议”。学生发现,电影还原了查理许愿、努力、达成愿望的基本情节;对巧克力工厂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场景做了补白。还有学生一下子就看出电影对结局做了一点改变——查理没有接管巧克力工厂,而是与家人团聚了。学生更喜欢这样温情的结局处理,都认为亲情胜过其他一切。这个细节原著中没有,是在还原基础上的补白与拓展,更具人文情怀。
  2.比较性赏析。
  “电影”场景不仅可以还原和补白整本书原著,还能改变甚至“颠覆”整本书原著。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场景,以比较再造的方式推进阅读,读出“不一样”,读出“可行性”,学着“去伪存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书的核心内涵。
  如奥斯卡提名动画短片《反叛的童谣》,是由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红帽》翻拍而成,但对情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和学生共读完《小红帽》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观看《反叛的童谣》,让他们以列表的方式找出原著与影片的不同。学生再次读原著,观看影片。看一段就停下来思考,思考一次就做一次记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赏析成果(见表1)。
  主题《小红帽》《反叛的童谣》人物形象设定小红帽保留了小红帽的姓名,改变了小红帽的外形设定结局设定狼被猎人射杀狼安静离开精神内涵小红帽很善良善良,但不乏勇气与叛逆情节冲突小红帽与狼之间形成冲突小红帽与狼、猎人之间形成冲突………………
  之后,笔者又让他们以对比的方式思考“你更喜欢哪一版?说说你的理由”“对于这样的结局设定,你满意吗?谈谈你的想法”“如果请你来设定一个结局,你会有怎样的设定”等问题。一连串的发问,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创编故事的动力。接下来的几天,他们都在不断地碰撞交流,想创编出与众不同的故事。相信这样的比较性赏析,会留在他们心底,并时不时地回荡反响,为他们留下难忘的学习体验。
  人,因不同的经历、经验、个性和理解力,会对同一本书产生不尽相同的发现与理解。我们力求贴近学生视角,从学生经验出发,有效创设并使用不同的场景,让这些场景传达整本书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理解和感受,传递整本书作者想要呈现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本书。
其他文献
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需要依托三个关键要素:一是从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耦合、学习成果及其表现标准的角度,明确目标指向;二是基于分析单元学习素材、凝练单元核心
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显得“干涩”,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辨析情境,让“生”“本”毫无距离,让学生的“德知”因疑而升,“德行”应境而生
学生的头脑中藏着“沉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最真实、最隐秘的数学思考,是值得关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沉潜到儿童思维的深处,直面“沉默的问题”,暴露学生的真实思考;回
创生取向的课堂,有着从散点走向树状的知识链接、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学习方式、从自主走向自组的组织机制。数学专题式教学是在内化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建构基础上,以专题形式梳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数学对话学习”是一种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以智慧对话为主体样式,以提升思维品质为旨归的学习样态。具体实践中,从关注“和谁对话”走向关注“怎么对
把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将其融入课内外,确保剪纸艺术教育常态化。课内,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既使剪纸艺术在课内得以深化,又让学科教学呈现出多元化气象。课外,通过美化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其与“预测”“提问”“提高速度”一起成为学生必学的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策略,用单线结构组织,以独立
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未来,阅读也将重新被定义。未来,究竟谁来引领阅读的方向?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还是学生?人工智
期刊
互惠学习课堂中的小组合作,需要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并能在占有“旧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推陈出新,获得对“旧知”更深层次的理解。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