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伴有循环免疫复合物1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一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其血清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升高,且升高与疾病的活动和病程密切相关.中等剂量的倍他米松能降低免疫复合物的水平,并使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女性,33岁,1971年7月出现雷诺氏现象及手、足、膝部进行性关节炎,约2年后发现双眼及口腔干燥,面部蝶形红斑.血沉142mm/小时,LE细胞(-),尿正常.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白细胞7000,分类正常范围,高球蛋白血症(48.2%).

其他文献
本文对102名PUVA治疗的男女银屑病患者,年龄在16~76岁之间(平均45岁),进行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DNCB试验).试验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抗感染药物治疗.另外以9例未进行PUVA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和12名从未接触二硝基氯苯(DNCB)的正常人作对照.
光化学疗法治疗掌跖脓疱病过去已有报告,但不是病例过少就是无对照.本文报告22例顽固性掌跖脓疱病患者口服8-MOP合并UVA照射治疗一侧损害,对侧不照射,以作对照.每周治疗4次,共30次.结果:治疗侧,12例皮损完全消退,5例明显改善(偶有个别脓疱发生,局部仍残存红斑及脱屑.),5例改善(脓疱发生减少).而对照侧仅13例改善,6例无变化,3例恶化.二侧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治愈所需的U
患者,女,48岁,颈、肘和腕呈现丘疹水疱性皮炎。8天前,曾在前臂、上背部、颜面和颈部发生过水疱性发疹。所有损害皆伴有明显痒感。患者曾因颈部关节病而接受针刺治疗,但否认过去对接触镍有任何反应。用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所规定的标准变应原作斑贴试验,显示对硫酸镍反应(+++)。其他各标准变应原试验均为阴性。
期刊
应用日光及紫外线治疗许多炎性疾病已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光疗法也可产生副作用,如促使皮肤老化和皮肤癌肿,特别是基底细胞癌、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作者观察了43例银屑病忠者PUVA治疗后的皮肤组织学改变,以期研究可能发生的日光性损伤.
慢性病灶感染,胶原血管疾病,寄生虫,食物、药物或吸入物过敏,肝炎和恶性肿瘤等可激惹或加重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治疗这些疾病后也可能使荨麻疹好转或痊愈.本文报告了应用11种常用的实验室和x线诊断方法对慢性荨麻疹病人进行检查,以期找出其病原的结果,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评价.
自1972年以来即用母体血清和羊膜液的甲种胎儿蛋白(AFP)来诊断胎儿神经管缺陷,在胃肠道、肾和其它器官先天性异常时其浓度升高.本文报告第一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AFP升高.一位21岁初产妇,无明显疾病或家族病史,在妊娠16、17和18周时检查AFP浓度为150、165和160微克/升,明显高于正常值的上限(分别为90、100和124微克/升).妊娠20周时检查羊膜液AFP浓度
本文报告1例36岁,女性,没有疱疹样皮炎或白癜风遗传史的患者.5岁时在手、腕、膝和乳房处患湿疹而自愈.29岁时在肘、膝、小腿伸面、前额和乳房中央发生刺激性丘疹和水疱.当损害消退后,患处遗留色素减退斑.33岁时,借助典型病理和外表正常的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沿基底膜分布的FITC结合的抗IgA和抗C3颗粒沉着而确诊为疱疹样皮炎.初用磺胺吡啶有效,后因消化不良而中止治疗.34岁起改用无谷胶食物治
对于慢性荨麻疹的认识目前已取得了某些进展。在临床上,舍弃了关于本病发病机理的一些陈旧概念,完全可以摒弃那种认为凡慢性荨麻疹就必定能找到与反应素发生反应的变应原的观念。除了病史提示有吸入性过敏存在的个别病例外,皮试通常是无帮助的。如果在病史和查体中没有提示慢性局部感染存在的可能性,盲目地去寻找慢性感染灶是没有必要的。食物过敏引起慢性荨麻疹也十分少见。
期刊
鉴于各型足癣治疗效果常不理想,作者近5年来应用针刺配合内服Kyolic胶囊、外用Kyolic溶液的疗法,在50余例足癣患者中获得普遍良好的效果。其中部分患者病期已10年以上,既往对其他疗法效果不佳。
期刊
基底细胞癌(BCC)占全身皮肤恶性肿瘤的65~75%,但由这些肿瘤发生转移性扩散者却罕见.发生转移肿瘤之特点是:病程长、病灶大、有溃疡且伴有局部深层侵犯.作者报告1例耳部BCC发生转移的病案.忠者女性,53岁.因一巨大BCC侵犯右耳及附近头皮就诊.据称,右耳之病变呈无症状进行性长大已8~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