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芬制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真正来到,于芬再度成为媒体焦点时,人们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
  除了年龄。当年在“逃亡潮”中选择留下的熊晴清已经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一的学生,19岁的她仍然在于芬手里坚持训练。“她怎么不痛苦呢?运动员谁不想参加奥运会呢?你体教结合,最终也还是要出成绩的,不然不就是大众健身?!”于芬感叹。
  “好在,清华的队员学习不耽误,不跳水了,可以继续上学。”
  
  于芬的改变
  
  但如果从不那么功利的角度去看,改变也是明显的。
  于芬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写了一篇论文,标题大概叫论伏明霞在奥运会上成功的经验,现在回想起来,她几乎要冒冷汗,“那都写的是什么呀,就知道上强度上运动量,现在看起来水平太低了,简直差10个档次以上!”
  她说,10年前,她能指导队员,但仅仅是对他们说而已,要写、要形成理论是不行的,现在她带硕士研究生,“异化”这样的词汇相当自然地从她口里冒出。
  训练时间之外,于芬也给清华一些选修跳水的本科生上课。“他们都是一点基础没有的,可是文化水平在那里就是不一样,一个动作,讲一次就会改正。”
  她想起以前在国家队,为了让那些没怎么上过学的孩子能听懂自己的意图,还发展出了一套“儿童语言”。现在在清华,尽管队员还是那么小,但这套语言显然已经不太用了。
  陆上训练时,一个男孩耷拉着脑袋,说自己有点发烧。
  “你有表吗?帮我看10秒。”她对记者说,同时按住男孩的手腕。10秒后,她说,应该没有发烧,脉搏才13下。
  “如果发烧,会接近20次。”于芬解释。她用半商量的口吻对男孩说,你再去练一会儿,要是还不舒服,今天就提早结束吧。
  男孩走后,于芬说,“其实训练都是细节,这就是教练员经验的体现。你得掌握好他们的情况,能判断他们是想偷懒了,还是真的不舒服……到比赛时,一个好的教练应该是遥控器,随时能操控队员的情绪和状态。”
  当教练20多年,她能写书,也想写书,写回忆录。回忆录的资料都有,就等着找个人帮忙一块做,她想过在博客上先写一些回忆故事,但“经常一写就涉及到一些敏感的人和事”。
  一位圈内人士曾这样对媒体评论清华跳水队风波:“有人说这是体制造成的,我觉得这并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举国体制应该是举全国之力,而并不只是哪几个人说了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