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举凡一切语文行为,包括识字、写字、遣词、造句、使用字典、词典、读书、听话、说话、作文,等等,都有一个由掌握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惯跟兴趣、气质、能力等构成个性行为的基础;从生理机制来看,它又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而且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叶老认为应该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
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训练技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但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读和听是一回事,写和说是另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管读和写。”可见,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听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并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这两个部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而《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就儿童语文学习和发展而言,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当然,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我们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明白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礼貌问题,无论是在听老师说课或者听其他同学说话时都要坚持“三到”,即耳到、眼到、心到。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倾听的兴趣。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体现出“听、记、思、说不分家”的理念,在练习设计上要使练习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注意练习的思想性、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尽量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第三,借助课外阅读中的听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不过,由于不同学生其听说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关心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能够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并掌握与人进行言语交流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话能力既为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所需要,又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叙述了说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他认为,说话训练是激励“生产发展的总枢纽”。他强调“语文教学要在口语上下工夫。”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而且,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模式尚未固定,仍处于语言的习得时期,这要求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加强语言训练,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以指导学生看图说话为例,这项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看、想、说”三个环节。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是以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并能从儿童的认识特点出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去认识事物并学习相关事物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有顺序地观察,并逐步做到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重点。其次要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用想象来丰富画面的内容,表现主题。根据图画的内容,可任由学生想象,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运用已理解的词句把观察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引导,适当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说话,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具体的训练。逐步使得学生懂得如何组织语言,并准确生动地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孩子的认识发展,又增加了说话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把看图说话写话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并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好基础。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是,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正所谓“一篙松劲退千寻”。然而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并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石塔湖小学)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而且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叶老认为应该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
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训练技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但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读和听是一回事,写和说是另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管读和写。”可见,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听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并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这两个部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而《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就儿童语文学习和发展而言,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当然,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我们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明白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礼貌问题,无论是在听老师说课或者听其他同学说话时都要坚持“三到”,即耳到、眼到、心到。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倾听的兴趣。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体现出“听、记、思、说不分家”的理念,在练习设计上要使练习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注意练习的思想性、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尽量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第三,借助课外阅读中的听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不过,由于不同学生其听说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关心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能够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并掌握与人进行言语交流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话能力既为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所需要,又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叙述了说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他认为,说话训练是激励“生产发展的总枢纽”。他强调“语文教学要在口语上下工夫。”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而且,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模式尚未固定,仍处于语言的习得时期,这要求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加强语言训练,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以指导学生看图说话为例,这项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看、想、说”三个环节。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是以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并能从儿童的认识特点出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去认识事物并学习相关事物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有顺序地观察,并逐步做到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重点。其次要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用想象来丰富画面的内容,表现主题。根据图画的内容,可任由学生想象,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运用已理解的词句把观察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引导,适当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说话,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具体的训练。逐步使得学生懂得如何组织语言,并准确生动地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孩子的认识发展,又增加了说话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把看图说话写话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并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好基础。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是,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正所谓“一篙松劲退千寻”。然而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并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石塔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