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的未来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不朽的哲学家之一,只要人们还追问哲学问题,他所作出的贡献就仍然很重要。这不是因为他以一种独特的、有说服。力的方式回答了这些哲学问题,而是因为他以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技巧来处理它们。他通过说明哲学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对语言的误用,从而来消解哲学问题,而不是回答哲学问题。为此,他认为有必要彻底去探究语言的各种变化,并把它们置于人类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中。这并不是说他对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给出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阐释,那与他本意是相悖的。事实上,他提出了很多揭示各种具体误解的技巧,这些误解表现为各种难以消除的哲学问题的假设。一旦消除了这些误解,哲学问题也将随之消失,因为哲学问题被他看作是基于各种混乱而产生的。
其他文献
中国迄今已经对所参加的82项多边条约提具了保留。中国提具保留的时机、原因、决定机关、程序和类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条约保留制度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条约保留在国内法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在作出保留时一般都没有说明理由;迄今尚未全面回顾审查已经提具的保留;保留实践的方式比较单一。完善我国的保留制度势在必行,具体包括:积极探索和解决与条约保留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加强本国如何提具保留的对策研究;加强应对他国提具保留的对策研究;加强关于正待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条约保留实践指南》的对策研究。
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尔在对柏拉图的解读中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化。造成海德格尔如此解读柏拉图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文本的误读。结论是,尽管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哲学斥责为柏拉图主义,但实际上海德格尔比他本人所想的要更接近柏拉图。
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伊什梅尔·里德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文学”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和支持者。自19世纪早期以来,美国就信奉“一个永不分离、全民共享自由与正义的国家”这样的政治神话,以此弱化其多族裔、多文化的特性。里德有效地挑战了此类神话的可信度,在论争性的杂文、作品选集和小说中都坚持最大限度地确认美国文学和社会进程中多元文化的交互式存在。本文简要论及里德与国家的“论战式对话”可能表明了什么,认为他的《由此的19位巫师:1970年代美国原著集》(1970)、《卡拉菲亚:加利福尼亚诗歌》(1979)
昔人治学,主张循阶而进不可躐等,非辨门径,无由窥堂奥。邓广铭先生有古史入门"四把钥匙"的著名说法,即指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吕思勉先生总结生平治学,亦谓"指示研究学问之方法,愈具体愈善,最能具体地指出研究之门径者,殆莫目录之书若",并忆及"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本有一教子弟读书之法,系于其初能读书时,使其阅《四库全书书目提要》一过,使其知天下(当时之所为天下)共有学问若干种?
全球化时代频出的社会灾难、经济灾难、生态灾难、自然灾难,呼唤着一种灾难美学。世界美学(包括中国、印度、西方)之悲的类型体系的演化为美学的灾难类型准备了基础,电影的灾难片和新闻的灾难叙事等等为把灾难提升到美学高度奠定了话语基础,美学的灾难类型在整个美学的类型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级位,由全球化时代灾难的演进,以及这一演进在整个人类演进中的级位来决定。在全球化的灾难中,人类心灵需要一种具有思想高度和美学深度的灾难关学来予以安抚。
无纸化使证券不再采取纸质的外观形式,但并未对作为证券实质内容的证券权利有任何改变。本文在深入分析无纸化背景下证券权利及其持有、证明和变动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对涉及相关问题的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了审视和检讨,认为无纸化不仅仅是证券枝节问题上的技术进步,而是动摇证券法制基本规则的革新。因此,我国无论是对现行公司证券法律的修订还是制定单行的无纸化法,首先应在理念上深化对证券无纸化的认识,进而对无纸化背景下证券权利的持有、证明、变动等基本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消费主义文化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体现了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安顿自我身心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丰富的身心安顿之道,能够有效地淡化或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倡导回归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在山水、田园中安顿心灵的有效途径。这是一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具有可持续性的消费方式,它通过回归山水、田园,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依赖。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们的外在事功追求与自我德性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给了人们在工作及自我修养中
中国的政治学,与这个国家一样,从十年的动乱中走出来,又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声望与严谨性方面都有快速的进步,并正准备争取它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合理地位。那么,我们应期望中国产生何种政治学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政治学是否应当模仿一种美式或西式研究路径?或者,它是否应该大胆地采用一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或许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政治学政策和学术内涵的探讨,中国政治学追求一种混合式的研究路径,它给予问题导向式研究和理论导向式研究给予同等的重视
省直管县改革是我国今后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变迁的主要方向之一,以解决国家管理机构层次过多、市县争利等问题,但其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改革的基础条件等,都会使理论上预期的路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以东西部省直管县改革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强县扩权”是不同区域行政区划基于地域基础条件的改革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企业的商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那么遥远,本文主要探讨了商业道德问题的本质以及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回答了针对商业伦理学的下述马克思主义式异议:商业伦理要么不可能,要么不相关。阐明了承担相应的社会道德责任对企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