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老年胃癌病人精氨酸加压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_you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探讨老年胃癌根治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程度,本研究拟观察其围术期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变化。

方法:

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例,年龄60~70岁,选择T8~9硬膜外阻滞,以2%利多卡因及0.5%地卡因混合液维持麻醉。分别于术前1天(基础值);硬膜外给药后20分钟;切皮;腹腔探查;肿瘤切除后;手术结束时;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样,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浆ACP浓度。

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AVP水平在麻醉后轻度下降,而切皮至手术结束时明显升高(P<0.01), 肿瘤切除后达峰值,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均高于术前水平。

结论:

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胃癌根治术围术期应激反应明显,因此围术期应使用其它麻醉或镇静药以减轻应激反应,同时还应加强心电监测。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四次成串(TOF)亚强刺激法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TOF超强与亚强刺激法所检测的阿曲库铵阻滞时效及两者监测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能力进行比较。9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8例,TOF刺激电流分别为60、50、40、30、20mA。结果:(1)用亚强刺激测得的值(TOF中的第一个颤搐反应高度)虽降低,但可能在监测非去极化阻滞中无实际意义;(2)TOF亚强较超强刺激法所检测的阿曲库铵阻
目的:观察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氧供需平衡和氧合状态的变化。方法:监测26例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乳酸含量(ABL)的动态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至CPB前(DO2)、VO2、ERO2均下降,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 P<0.01)。停CPB后20小时内DO2、VO2、ERO2持续升高,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剂氟烷、安氟醚和异氟醚对人血浆血栓素B2(TXB2), 血小板TXB2生成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血浆TXB2和血小板TXB2的生成量用放免分析法测量,血小板聚集率用比浊法测量。结果:吸入1MAC氟烷30分钟后,血浆TXB2浓度、二磷酸腺苷(ADP)和肾上腺素(E)诱导的血小板TXB2生成量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吸入1MAC安氟醚30分钟后,血浆TXB2浓度和血小板TXB2生
期刊
目的:探讨窦性心动过缓者麻醉期间需心脏起搏治疗的指征。方法:在麻醉前和麻醉后15~30分钟内测定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和文氏点值,同时观察麻醉期间患者窦性心律时最快与最慢心率。结果:麻醉后SNRT、cSNRT和SACT较麻醉前明显缩短,文氏点值增加;窦房结功能低下者麻醉后SNRT缩短较窦房结功能正常者明显,术中最快与
目的:通过检测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病人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 观察分析心脏CPB手术病人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例风心病择期换瓣病人,术前、CPB10分钟、CPB2小时、术后第1天、3天、5天检测血清sIL-2R水平、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术后第1天血清sIL-2R水平升高,CO4(辅助细胞)活性明显降低,CD
期刊
目的:通过视觉诱发电位(VEP)方法,来测定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7例应用镇静药和肌松药的ICU病人在进行胸部物理治疗期间视觉诱发电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在胸部物理治疗过程中,VEP图形中P60、N75、P100和N125的时限明显缩短(P<0.05)), 如上各点的振幅及平均动脉压虽有上升的趋势,脉搏亦有增快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P能够反映镇静病人在
期刊
目的:通过对比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和脑复苏作用来探讨低温脑复苏机制。方法:将乳猪分为三组:(A)常温组(37℃,12例)、(B)脑缺血前低温组(32℃,13例)、(C)脑缺血后低温组(32℃,14例);室颤10分钟进行心肺复苏(CPR);CPR后2小时、5小时取脑组织测定乳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二醛含量并做电镜观察。结果:B、C两组各值均低于A组(P<0.05),B、C两组间无差异;电镜示A组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