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源地水库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特征及水质响应

来源 :中国环境监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浙江省水源地水库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特征及其与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的关系,达到用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参数监测水源地水库水质的目的,于2014年1月—2018年10月对浙江省8座饮用水水源地水库(K1~K8)开展了水质参数及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水源地水库水体TLIc与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4—2018年,8座水库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10.7 ind./L,主要由小型滤食动物(64.5%)和滤食轮虫(31.4%)组成;平均生物量为382.6μg/L,主要由小型滤食动物(76.1%)和中型滤食动物(9.1%)组成.滤食轮虫生物量是春季水体TLIc发展的决策因子;总浮游动物丰度构成了夏季水体TLIc波动的限制因子,主要通过小型滤食动物丰度的升高促使TLIc下降;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秋季水体TLIc的正相关性不显著;捕食轮虫丰度和中型滤食动物生物量共同构成了冬季水体TLIc波动的限制因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促进了TLIc的升降.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参数的水源地水质监测工具的开发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为了讨论桩体几何结构对螺旋桩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通过自制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平台,对砂土中不同几何结构的螺旋桩模型的纵向振动响应进行了研究,进而讨论了桩体几何结构对螺旋桩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作为对比,给出了直桩模型的纵向振动响应特性.通过模型振动试验,研究了桩体几何参数(叶片距宽比、叶片外伸比)、载荷幅值对螺旋桩模型和直桩模型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桩模型的共振频率随桩体承受载荷幅值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纵向激励荷载作用下,螺旋桩模型的共振频率随叶片外伸比的增大而增加,但不随距宽比的
合江江段是长江上游干流保持河流生境、适宜喜流水性鱼类栖息的重要江段.为了掌握合江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动态,分析向家坝水库生态调度的效果,于2020年向家坝水库生态调度前后,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逐日监测.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5目10科38种(属),其中仔鱼29种(属)、鱼卵19种(属),包括特有鱼类6种.广适应性和喜流水性种类分别有18种和15种,其中,仔鱼分别为17种和11种,鱼卵分别为6种和9种.仔鱼平均密度为(89.06±78.55)ind./1000 m3,广适应性鱼类太湖新银鱼(Neosala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得到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监测和评价指示生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类群多样性高、形态鉴定专业性强、鉴定资料不全等影响,难以将其精确鉴定到种.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鉴定物种,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等领域被寄予厚望.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依赖于完整、全面的参考数据库,然而现有公共数据库无法满足底栖动物鉴定的需求.鉴于此,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携手构建了中国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进行底栖动物条形码和环境DNA-宏条形
本文以某船舶住间空气净化装置为试验对象,通过噪声摸底测试,分析该装置噪声产生的原因,并从结构改进、材料优选、弹性安装、装配工艺优化、控制优化等几方面进行降噪处理,改善人员的感官舒适度.
通过调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主流水生态评价项目中采用的生境指标,统计了14个类型生境指标的使用频率,并针对不同的河流类型,筛选出物理形态特征、河岸带状况、生境组成、生境复杂性、人类干扰和水质状况等6个类型的11项评价指标,推荐作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评价指标.随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外水生生物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筛选出11项适用指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长江”“水生生物”“水生态”“健康评价”等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收集了2001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期间的研究文献及数据,
近年来,长江上游大量集中采砂造成河床地貌大幅改变,进而改变了该河段原有的水流条件.采砂可能会改变鱼类生境,但采砂后的河道鱼类生境现状尚不明确.分别在2019年1月以及2020年6月、12月对洛碛河段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探明了洛碛河段的鱼群生境现状.基于采砂前后实测地形,分析了洛碛河段采砂前后的地形、流速、水深等参数变化.通过构建鱼类栖息地模型,评价了采砂坑内的鱼类生境状况.结果表明:3次调查均在采砂坑深潭监测到鱼群,说明采砂坑深潭已逐渐形成可供鱼类栖息的新生境;鱼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6月,为17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尤其是生物监测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新兴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下游的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动物时空响应,于2016—2017年对东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涵盖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的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类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70.83%)、枝角类11种(15.28%)、桡足类10种(13.89%).东平湖不同区域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明显:进水区夏季前三位优势种均为桡足类,即剑水蚤(Cyclops sp.)、真剑水蚤(Eu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湖中
利用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流域水生态状况,所得结果对水环境管理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以2006年崇明东滩底栖动物监测数据为参照状态数据,利用长江口1991—2019年和杭州湾2004—2019年潮间带底栖动物监测数据构建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最终从56个候选指标中确定了6个核心指标:Marglef指数、软体动物相对多度、甲壳动物+多毛纲相对多度、ASPT、科级生物指数和捕食者相对多度.B-IBI评价结果显示:优秀等级样本有44个,良好等级72个,中等等级31个,较差等级7个,很差等级4个;杭州湾北岸
以长江中下游阻隔型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8—2018年116湖次底栖动物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基于预测模型的观测物种组成/期望物种组成(O/E)指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完整性.O/E指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在物种采集概率(Pc)>0阈值条件下的O/E0模型预测得到的监测湖泊期望丰富度,大于Pc≥0.5条件下的O/E50模型预测得到的期望丰富度.模型控制自然梯度后的O/E0值、O/E50值与原始模型O/E值差异不大,但原始模型误差均大于控制自然梯度的O/E模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