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树梢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wgc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爽天气,最宜晚饭后出门散步。不知不觉中,天黑下来,身子也仿佛融入这浩荡浑圆的夜色。那是一种惬意。人生清福,莫过于此。
  大半个微黄的月亮,出现在高楼顶上。等我走回小区,又发现它在小区的中心了,几栋高楼环绕着,把它合捧在手心里。天空是漠漠、深沉的黑色,只有月亮周围的一圈是亮的,那圈里还有几片旧棉絮般黄色的云。
  晚上九点多,小区里散步的人渐渐散去。月色也静下来。在园林亭台的暗影间徘徊,心里清凉;举头望月,心像那月一样淡。
  走在合欢树下望月,月在树梢,心头一动。月在树梢,月是黄晕的,夜里的合欢树是稀疏的,叶子淡黑细长,似美人好看的眉。好一幅空灵俊逸的水墨。
  月還是那月,合欢树还是那合欢树,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月在树梢,月与树一经组合,竟是这样又淡又清,美妙无比,沁人心脾?
  人到中年,自觉心性变淡变柔了许多。从前见过一种“和天下”的卷烟,现在,真心喜欢“和天下”这几个字。心性变得淡了,变得柔和了,所以喜欢同样很淡很柔的树梢月影么?
  月在树梢,这样的清妙之景,一定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从前的我,脚步匆匆,不会看到它;看到了,也不会觉得它和不在树梢有何区别。
  我自觉得人到中年,才渐渐学会了“自己转弯”。从前,觉得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毅力,现在,觉得努力了也就无所愧疚了。从前,在一些事上与一些人没有争赢总是念念不忘,现在,觉得不是天塌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月一直在树梢,我却在中年才见到。月在树梢,像中年一样清、淡、闲、雅,却并不寂寥颓丧。
  月在树梢,我在看月与树。虽然很晚才看到,还是一样欢喜。
  (孤山夜雨摘自《牛城晚报》2019年9月23日 图/槿喑)
其他文献
墨子生病时,弟子跌鼻来探望他,就在枕边疑惑地问:“常听老师说,鬼神确实存在,具有带福祸的力量。能够降祸或赐福于人,给善者带来福,给邪恶的人带来祸。老师您是圣人,为何会生病呢?是否您说的话不正确?还是鬼神根本就没有制裁人的力量?”  墨子:“虽然我生病了,但你马上就把我和鬼神扯在一起是不恰当的。造成生病的原因很多,如风寒、疲劳、营养不均等等都是。你的想法就是看见许多扇门,而以为只要关闭其中一扇,这样
有个奇怪的悖论: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希望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很多人爱说“将心比心”,这在常态下可行,在特殊情形之下,就不那么灵光。  我认识一些女朋友,爱穿奇形怪状的衣服,理由就是“我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恐怕可以印证上面的说法。  其实,一样和不一样,都是相对的。我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的时候,最惊讶的是那些尸体上肌肉的起止点,居然和书上写的一模—样。  我问老医生:“有没有不是这样长的肌肉
以前过年过节有许多的讲究,有的讲究是场面上的、礼仪性的,有的讲究则与吃有关。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后,祖母总要全家人吃茨菰炖白肉,不放盐,对一般人家来说,这可是奢侈品,但是味道一般。祖母说这个时节吃这个好,吃下去可以补一年,嫌不好吃就当补品吃吧。  后来我发现,一年到头,祖母按时令吃的菜还真不少。腊月里吃酸菜,是胡萝卜叶腌制的。清明时节则吃杨柳面饼,就是将刚发芽的杨柳叶子采下来和上面薄薄地“摊”在锅里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我只是觉得5万欧元贵得离谱。我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万欧元。可卖方不让步。当他一星期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辆车时,我当场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000欧元买我的车。我谢绝了。直到开车回家时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多么不理智。某种在我眼里最多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进行了一项实验。首先,他让志愿者做出一个选择: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乔伊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三十分钟。罗斯选取的志愿者中,有大约一半的人同意挂上广告牌,另一半则不同意。  然后,罗斯让同意的和不同意的志愿者分别猜测其他人是否会同意挂广告牌,同时会选择哪种方式;同时猜测那些与他们选择不一致的人的特征屬性。  结果,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志愿者中,6
一天晚上,清夜无眠,书海泛舟。读了一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以后,竟突然想起机关后面的那棵老榆树,那粗黑的身姿、那深深的皱折、那凝重的篷冠,使人产生一种苍凉感。我一支接一支地吸烟,不知为什么。  老榆树也又长一岁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走进这座城市的一栋红砖房,名曰广播站。砖房的西侧便有这棵榆树。不知道这棵树是野生的,还是谁栽的,反正那时候正壮实,生生不息,勃勃不已。但它很孤独,没人理它,没人
不得不说,科学谣言的攻击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我们对科学谣言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粉碎之后,它居然更善于伪装了,以更高明的手段混入了科学大本营中。  身边的科学是否真的是科学,或者它是乔装打扮的谣言,你分得清吗?这次你是不是又中招了?  当谣言像病毒一样在我们身边迅速传播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勇敢地与谣言对抗,将它们彻底粉碎。  谣言真可恶!它们伪装得相当真实,不仅仅骗了我们,还让我们误解了科学真相
常听老年朋友谈老。有人叹老,成天“老”字不离口,总说自己“不中用了”,自嘲“血管硬化、知识老化、思想僵化、等着火化”;有人不认老,怕说老,叫他一声“老人家”还很不情愿,常常面露愠色。看来,老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老,态度大相径庭。  人老,乃自然规律。对步入老年行列的每个人来说,首先要知老,感觉到老。年龄是一件最令人无奈的事情,似乎刚刚挥手告别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倏忽之间,鬓角就增添了白发,额头就刻上了
“时间从我的身体里流走,就像忘了关的自来水。”读《山居七年》,看到这一句,不由得顿住。  阳光从窗外探进来,爬上蓝色的墙面,又流水一般,一寸寸向下漾,瀑流如绢帛,有绵软柔滑的质感。玻璃瓶里的富贵竹,又添了几片黄叶子。玫瑰蔫了,向日葵蔫了,金钱草也染了锈色。只有那束干花,紫色的碎朵新鲜如昔。  一直想着拿出去扔掉,一直忘了,有时是无意,有时是有意。它们曾如此绚烂地带给我喜悦。再美的花,再美的人,枯萎
小时候,炊烟是村庄的魂。  我一直认为,炊烟升起的时候,那是一个村庄最温暖的季节。在乡野玩耍的孩子,在大杨树下扎堆的人们,在田里锄禾的父辈,下班的工人,他们踩着缕缕炊烟,唱着民间小曲,欣欣然地涌回村庄。此刻的村庄活在唐诗宋词的炊烟里,活在父亲的喇叭烟上,活在女人恬静的眸子中,檐瓦上的狗尾草和炊烟展开深情的交谈。  炊烟一年四季,袅袅在村庄上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炊烟。我们常常在时光的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