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斯特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钢琴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其作品内容灵活多样,在演奏方式上打破了以前的传统,将创新性的演奏技法加入其中,使得钢琴演奏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对李斯特音乐具有民族性、交响化、文学思想性等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们了解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65-1
一、前言
弗朗兹·李斯特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钢琴艺术家,是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作品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民族音乐的延伸,又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其作品内容和类型呈现多样化。李斯特的钢琴演奏受到了当时欧洲和巴黎的热烈欢迎,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因此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李斯特在音乐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
二、李斯特钢琴美学特征
(一)标题音乐
李斯特将标题音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加快了标题音乐的发展。虽然标题音乐并不是李斯特的首创,但是李斯特对标题音乐做了独到的解释:“标题是什么?标题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标题音乐主要体现了音乐家将音乐中潜在内涵的主题用特定的标题表达出来,防止出现各家对音乐的误解。李斯特创作的影响最大的标题音乐——《旅游岁月-瑞士》,将标题音乐的特征完全表达出来;此外,李斯特的《深林》将自然美景充分表现出来,让音乐充满了生命活力。
1、具有民族特点
李斯特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李斯特将匈牙利的民族音乐推向了世界。李斯特处于匈牙利民族革命斗争的时期,由于匈牙利长期受到奥地利的奴役,因此,匈牙利民族反抗情绪高涨,匈牙利人民为了自己的民族尊严开始了革命斗争。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匈牙利民族音乐诞生了。这些民族音乐家将自己民族的深刻内涵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将匈牙利民族推向了世界。李斯特说:“从摇篮到坟墓,从灵魂到肉体,我是彻底的‘马加尔’人。因此,我以最严肃的态度积极支持和发展匈牙利的音乐文化”。李斯特先后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这些狂想曲对匈牙利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民族音乐,主要表现了匈牙利主要民族之一吉普赛民族的音乐特征。吉普赛民族浪漫豪放,其音乐表现极具有震撼力。吉普赛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向民族传递乐观的情感。该狂想曲出现了两个对比的场面:拉松、弗里斯。拉松演奏较为缓慢,感情具有震撼力;而弗里斯则豪放、热情,两者是迥然不同的场景。该狂想曲极具有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征,该曲子好像是一位经历沧海桑田的老者在讲述英雄的故事。
2、交响化
李斯特钢琴音乐最具特色的是其钢琴音乐具有交响化、立体化的特点。李斯特对钢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有八十八个键盘分布在钢琴上,这八十八个键所表现的音域是非常广泛的,完全可以实现整个乐队演奏的效果,完全可以将整个乐队的和声等效果用这八十八个键演奏出来。李斯特还认为,钢琴演奏不能进行单独的模仿,应该有所突破,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他将钢琴演奏在表现手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为了实现和声的效果,他将整个范围音域都加入了音响材料,在作品中增加了大量的琴键。
3、文学特征
李斯特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巴黎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他与当时的很多文学家、思想家等都有接触,李斯特从他们那里获得了音乐创作灵感。李斯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文学思想,赋予了乐曲思想性,将二者相结合,实现了乐曲对社会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音乐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的融入让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斯特的大量音乐作品的素材来自于文学作品,将文学思想融入和音乐美学结合在一起。例如取自于拜伦《塔索的哀诉》创作而成的《塔索的悲伤和生理》,取自于《尽情的爱》改编的《爱之梦》等等。在文学作品的取材中,取自于由歌德的著作《浮士德》创作的《梅菲斯特圆舞曲》对当时的影响很大。故事发生在一个位于乡村的小酒馆里,村民在婚礼宴会上尽情欢快的舞蹈,浮士德看到一个美貌的姑娘,但是浮士德没有勇气向姑娘表明爱慕之情。曲子开始变得有点粗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梅菲斯特圆舞曲》不仅演奏难度大,更为重要的是将浮士德的主体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梅菲斯特圆舞曲》被赋予了思想和精神内涵。
三、结语
李斯特音乐风格多样化,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发展和延伸了钢琴演奏技术,使钢琴演奏具有了思想内涵和自然生命力,也使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秀军.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分析与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德]埃弗雷特·赫尔姆著,刁承俊译.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德]保罗·贝克著,陈小菊译.西方音乐的历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关雁.试析“炫技”在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S2) .
[5]周静著.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唐馨.试析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民族风格[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王靖渊,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65-1
一、前言
弗朗兹·李斯特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钢琴艺术家,是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作品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民族音乐的延伸,又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其作品内容和类型呈现多样化。李斯特的钢琴演奏受到了当时欧洲和巴黎的热烈欢迎,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因此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李斯特在音乐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
二、李斯特钢琴美学特征
(一)标题音乐
李斯特将标题音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加快了标题音乐的发展。虽然标题音乐并不是李斯特的首创,但是李斯特对标题音乐做了独到的解释:“标题是什么?标题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标题音乐主要体现了音乐家将音乐中潜在内涵的主题用特定的标题表达出来,防止出现各家对音乐的误解。李斯特创作的影响最大的标题音乐——《旅游岁月-瑞士》,将标题音乐的特征完全表达出来;此外,李斯特的《深林》将自然美景充分表现出来,让音乐充满了生命活力。
1、具有民族特点
李斯特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李斯特将匈牙利的民族音乐推向了世界。李斯特处于匈牙利民族革命斗争的时期,由于匈牙利长期受到奥地利的奴役,因此,匈牙利民族反抗情绪高涨,匈牙利人民为了自己的民族尊严开始了革命斗争。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匈牙利民族音乐诞生了。这些民族音乐家将自己民族的深刻内涵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将匈牙利民族推向了世界。李斯特说:“从摇篮到坟墓,从灵魂到肉体,我是彻底的‘马加尔’人。因此,我以最严肃的态度积极支持和发展匈牙利的音乐文化”。李斯特先后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这些狂想曲对匈牙利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民族音乐,主要表现了匈牙利主要民族之一吉普赛民族的音乐特征。吉普赛民族浪漫豪放,其音乐表现极具有震撼力。吉普赛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向民族传递乐观的情感。该狂想曲出现了两个对比的场面:拉松、弗里斯。拉松演奏较为缓慢,感情具有震撼力;而弗里斯则豪放、热情,两者是迥然不同的场景。该狂想曲极具有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征,该曲子好像是一位经历沧海桑田的老者在讲述英雄的故事。
2、交响化
李斯特钢琴音乐最具特色的是其钢琴音乐具有交响化、立体化的特点。李斯特对钢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有八十八个键盘分布在钢琴上,这八十八个键所表现的音域是非常广泛的,完全可以实现整个乐队演奏的效果,完全可以将整个乐队的和声等效果用这八十八个键演奏出来。李斯特还认为,钢琴演奏不能进行单独的模仿,应该有所突破,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他将钢琴演奏在表现手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为了实现和声的效果,他将整个范围音域都加入了音响材料,在作品中增加了大量的琴键。
3、文学特征
李斯特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巴黎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他与当时的很多文学家、思想家等都有接触,李斯特从他们那里获得了音乐创作灵感。李斯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文学思想,赋予了乐曲思想性,将二者相结合,实现了乐曲对社会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音乐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的融入让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斯特的大量音乐作品的素材来自于文学作品,将文学思想融入和音乐美学结合在一起。例如取自于拜伦《塔索的哀诉》创作而成的《塔索的悲伤和生理》,取自于《尽情的爱》改编的《爱之梦》等等。在文学作品的取材中,取自于由歌德的著作《浮士德》创作的《梅菲斯特圆舞曲》对当时的影响很大。故事发生在一个位于乡村的小酒馆里,村民在婚礼宴会上尽情欢快的舞蹈,浮士德看到一个美貌的姑娘,但是浮士德没有勇气向姑娘表明爱慕之情。曲子开始变得有点粗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梅菲斯特圆舞曲》不仅演奏难度大,更为重要的是将浮士德的主体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梅菲斯特圆舞曲》被赋予了思想和精神内涵。
三、结语
李斯特音乐风格多样化,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发展和延伸了钢琴演奏技术,使钢琴演奏具有了思想内涵和自然生命力,也使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秀军.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分析与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德]埃弗雷特·赫尔姆著,刁承俊译.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德]保罗·贝克著,陈小菊译.西方音乐的历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关雁.试析“炫技”在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S2) .
[5]周静著.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唐馨.试析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民族风格[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王靖渊,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