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国家首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并实施一标多本的策略,新课程在四省开始安家落户,拉开课改实验帷幕,也把四省高中教育推向改革前沿,向所有高中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完全要靠实验区的教师去探索、去实践。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几年来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仔细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首先要领会新课标的新理念,按照新的思想指导教学,主要依据以下理念实施教学。
1.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情操。教师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贯彻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真实的内在的爱护,融“爱”于教学之中,是实现历史课程教育的功能与前提,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纽带。
2. 坚持历史教学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的特殊作用固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利于为将来社会塑造优良品格的人才,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上重要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掌握,使其心灵得到震撼与历史发生共鸣,从中悟到如何做人,如何生存,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
3. 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多样性观念,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类型、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平台与选择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4. 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
6. 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历史学科的新课标理念,既有对传统教学观念合理成份的继承,又有创新,怎样才能把它落到实处是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首先从我做起。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交角色和自身的教学行为
1. 转变角色,是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的第一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今天,是一个知识与信息快速发展时代,教师要想向过去一样把历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显然是天方夜谭。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学生知识源泉的地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今天也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已经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观念和方法也应因时而革,转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获取历史知识途径,掌握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怎样汲取知识,从而受益终生。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教师另一职能和角色,要做学生指路人和促进者。当代历史教师要利用丰厚肥沃历史知识的土壤,对学生进行人格、使命感与责任感等多方面培养,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怎样去适应社会、怎样去辨别是非、怎样去面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等等。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关系看,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是个新事物,没有地方可以借鉴经验,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问题进行解决,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探究教学规律,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可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化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新的理念下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赞赏学生,通过自身行为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注重帮助引导学生,向学生施爱,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花季中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精心培育,细心呵护,及时给予恰当的点拔、诱导,让他们能够反思进取,发现自身潜能与特长,增强自信心,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也要注重自身对教学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每节课的教学进行深刻反思(而且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探索出符合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良好方法,探索出有益于对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出有益于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方法,探索出有益于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的方法,从而把新的理念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师生的角色的定位要准确
新课程倡导“新”,不是在于教师“讲”与“不讲”或者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这同新瓶装旧酒没有本质区别),或简单互换角色,也不是凡“课”必讨论方才能显出新理念的合作学习的要求,而是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要从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也不是要更换教师与学生的既定角色,如果让师生角色彻底互换了位置,恐怕就与新课程倡导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角色的定位,并不是随意而为的事情,它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本身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取决于角色所担当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角色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制约着角色的既定性,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是固定的,又是多重的。
第一,历史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历史教育的任务。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都要靠教师去实施。教育培养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是教师的工作和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即教学主导者),绝不能随意放弃担当教学任务的角色,否则就是渎职,所以教师角色是固定的,不可动摇的。
第二,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还要具有组织和引导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与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作用尽量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是不应该也是不能削弱的,有时可能会出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但不是与学生彻底互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是角色错位,整个教学改革秩序便会陷于混乱。
第三,中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这也是具有固定性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去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不仅仅能学会相应知识,而且还会学。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还具有体验者的角色,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体验历史的情景,领悟历史的真谛,认识历史的本质。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固定教师角色的前提下,要运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学会历史知识,还要会学历史,即学会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感悟,学会探究,使其能力和人格在学习中得到提升。这也应该是新课程实施主要的初衷吧。
一、仔细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首先要领会新课标的新理念,按照新的思想指导教学,主要依据以下理念实施教学。
1.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情操。教师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贯彻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真实的内在的爱护,融“爱”于教学之中,是实现历史课程教育的功能与前提,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纽带。
2. 坚持历史教学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的特殊作用固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利于为将来社会塑造优良品格的人才,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上重要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掌握,使其心灵得到震撼与历史发生共鸣,从中悟到如何做人,如何生存,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
3. 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多样性观念,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类型、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平台与选择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4. 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
6. 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历史学科的新课标理念,既有对传统教学观念合理成份的继承,又有创新,怎样才能把它落到实处是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首先从我做起。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交角色和自身的教学行为
1. 转变角色,是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的第一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今天,是一个知识与信息快速发展时代,教师要想向过去一样把历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显然是天方夜谭。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学生知识源泉的地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今天也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已经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观念和方法也应因时而革,转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获取历史知识途径,掌握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怎样汲取知识,从而受益终生。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教师另一职能和角色,要做学生指路人和促进者。当代历史教师要利用丰厚肥沃历史知识的土壤,对学生进行人格、使命感与责任感等多方面培养,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怎样去适应社会、怎样去辨别是非、怎样去面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等等。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关系看,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是个新事物,没有地方可以借鉴经验,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问题进行解决,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探究教学规律,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可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化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新的理念下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赞赏学生,通过自身行为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注重帮助引导学生,向学生施爱,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花季中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精心培育,细心呵护,及时给予恰当的点拔、诱导,让他们能够反思进取,发现自身潜能与特长,增强自信心,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也要注重自身对教学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每节课的教学进行深刻反思(而且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探索出符合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良好方法,探索出有益于对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出有益于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方法,探索出有益于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的方法,从而把新的理念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师生的角色的定位要准确
新课程倡导“新”,不是在于教师“讲”与“不讲”或者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这同新瓶装旧酒没有本质区别),或简单互换角色,也不是凡“课”必讨论方才能显出新理念的合作学习的要求,而是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要从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也不是要更换教师与学生的既定角色,如果让师生角色彻底互换了位置,恐怕就与新课程倡导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角色的定位,并不是随意而为的事情,它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本身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取决于角色所担当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角色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制约着角色的既定性,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是固定的,又是多重的。
第一,历史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历史教育的任务。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都要靠教师去实施。教育培养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是教师的工作和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即教学主导者),绝不能随意放弃担当教学任务的角色,否则就是渎职,所以教师角色是固定的,不可动摇的。
第二,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还要具有组织和引导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与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作用尽量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是不应该也是不能削弱的,有时可能会出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但不是与学生彻底互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是角色错位,整个教学改革秩序便会陷于混乱。
第三,中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这也是具有固定性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去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不仅仅能学会相应知识,而且还会学。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还具有体验者的角色,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体验历史的情景,领悟历史的真谛,认识历史的本质。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固定教师角色的前提下,要运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学会历史知识,还要会学历史,即学会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感悟,学会探究,使其能力和人格在学习中得到提升。这也应该是新课程实施主要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