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1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反思多年来的物理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却渗透较少,让生活资源走进物理课堂,以及将物理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也关注不多.这些现象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目前,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得到广泛认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要求使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既把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呢?下面笔者仅以《力》一节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对物理教学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些做法.
  1物理来源于生活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物理的各个教学环节围绕生活展开,把我们身边的物理引入到课堂中去,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便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1新课导入源于生活
  新课导入关系到学生对整节课的信心和注意力.在一节课开始,教师如果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合理、有趣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其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如在《力》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生活情境问题:
  师:上课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玩过纸飞机吗?
  生:小时候玩过.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折飞机,折好后,试试看飞机飞得怎么样?
  学生兴趣盎然地折纸飞机,并让飞机飞起来.
  师总结:一张纸可以折成飞机的形状,还可以让它飞起了,这是因为我们用了力.(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再请两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提水桶.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情景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同时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 .
  1.2探究过程源于生活
  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物理.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找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切入点进行探究,以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距离,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力》一课中揭示了力的概念以后,进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环节,设计了以下的探究实验.
  (1)请学生利用气球完成探究实验
  将气球吹足气,扎好口子,用气球压桌子,看到什么现象?然后突然松手,观察气球会飞吗?多做几次,看看气球会怎样飞?让多个学生到前面表演.引导学生得出:气球喷出气体的同时,气体对气球也施加了推动力.并且让学生从实验中摸索出怎样让气球往上飞,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火箭升空的原理.
  (2)请同桌同学进行扳手腕比赛,比赛过程中体验手腕的感受,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以上贴近生活而又简单有趣的实验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2物理服务于生活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学中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自己熟知的现实中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感受物理的魅力.
  2.1习题创设生活化
  杨振宇教授说过:“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而现象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作业题时,题目素材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并且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力》一课习题设置的环节,出示如下生活问题:
  例1有下列现象:穿了旱冰鞋的小孩推墙,他由静止向后运动;游泳的人用手向后划水,他会前进.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得出什么共同的结论?
  例2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二是力的作用是的.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例3在举行拔河比赛时,甲乙两队各拉绳一端,结果甲队获胜,有的同学认为甲队获胜的原因是因为甲队拉乙队的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这个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观点.
  例1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所应用的物理知识;例2考察比较全面,即考察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又通过球网也变形,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3主要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以上习题的设置都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或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有用的物理,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和需要物理知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课堂小结生活化
  课堂小结环节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在课的最后问上一句:“今天你在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然后学生站起来把板书读一遍.这种形式上的课堂小结,总让我们感觉不够精彩,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够浓郁.如果在课堂小结中,结合学生娱乐生活(如:电影片段、视频片段)领域,将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融入到日常生活情景中,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物理的兴趣.
  如在《力》新课教学告一段落后,通过播放两段视频并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小结.
  视频1足球比赛
  许多同学都喜欢踢足球看足球比赛,在课后小结环节,笔者请同学观看足球运动员比赛视频,问:运动员对球施力后,球的什么因素发生了变化?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哪些知识?
  生:运动场上原本处于静止状态的足球受到一个力后飞出——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
  生:球在空中飞行,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可让足球向反方向飞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生:冲门而去的足球被守门员双手一接,稳稳地停在了守门员手中——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视频2神州六号升空
  笔者请学生观看神六升空的视频,看后课堂气氛很活跃,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立刻提出: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的发射过程中蕴含我们本节学习的哪些物理知识?
  生:火箭发射有推的作用,力是推拉提压.
  生:火箭发射升空是由于火箭向下喷“火”(实际上是高温气体),而“火”把火箭往上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火箭加速升空,说明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堂小结应用多媒体设计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从中总结出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关注物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生活的回归”,即物理教学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驾起生活与物理的桥梁,使物理知识不再是零散地、孤立地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环境,让物理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李岚清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
本文通过描述和反思一个教学实例,探讨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By describing and reflecting on a teaching ca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ways to create situations
期刊
随着MATLAB软件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其在科学研究的数值计算和模型建立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功能.尤其在物理领域中MATLAB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一些非线性等问题的计算和画图变得相当容易,例如在研究力学教材中的抛体运动抛体问题时,人们往往介绍了可看作质点的理想抛体抛出点和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的情况,而忽视了是在抛出速率一定时达到最大射程的问题;经过拓展,人们讨论了当抛出速率一定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物化形式,更是教师自身教育行动的成果.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撰写论文至关重要.我们认为,会不会写论文、写出来的论文有没有技巧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科学的探究.就物理的学科特点而言,它本身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位学生的个性
科研兴校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策略.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追求是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需要科研支撑.因此,学校需要下大力气开展科研
现在的小学英语公开课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课件。每逢公开课,授课教师必定会劳心费神地做课件,似乎没有课件就无法上课。 The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public cou
1 问题的提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性学习为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5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中的四个环节,而在“分析与论证”环节,由于实验数据的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构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类课程,将课程、德育、评价、管理、师生发展有机整合,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在课程中有逻
对话日志教学是一种以师生定期交流的书面对话为内容的教学形式,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对话日志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适宜的话题、友好的氛围、不懈的努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