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本,框架设置,助推能力生长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_cu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教材中《灰雀》一文主要围绕着一只灰雀从“失”到“归”的过程,讲述了革命领袖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整篇文本以人物的对话为推进方式,简洁而又含蓄,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教学中就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实际,紧扣单元语文要点,传授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搭建实实在在的实践平台,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地生长服务。
  一、对比中深度辨析,在实践运用中训练表达能力
  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需要从文本语言的形式入手,探寻语言内容聚焦于理解,聚焦语言形式进行对比辨析,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提供了认知性地抓手。
  比如,课文描写灰雀“深红色”时,在先后顺序上就有明显不同。教师紧扣这一言语形式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引导:首先,设置问题:课文写了几只灰雀,有故事的是哪一只?哪一只灰雀失踪了?又是哪一只灰雀重新回来了?三个问题其实答案都是相同的,但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借助学生的回答提炼出辨析对比的语言形式:胸脯深红色的、胸脯深红、深红色的胸脯;其次,引导学生对比中辨析,发现语句中的顺序变化但意思不变,并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言语形式在变化中共同的意蕴指向。最后,创设语言形式迁移运用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中国人的发质是,皮肤是,眼睛是。在完成练习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形式转换。
  教师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再现需要辨析的语句,引导学生在顺理成章中聚焦文本语言表达的“顺序”,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认识到语序在调整的意义。在学生吸收语文知识之后,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输出呢?教师设置了认知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在变化形式、变化角度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再次呈现、重新组合、深度加工等系列化的复杂过程,并进行了完整地表达,形成了能够带离课堂的真实能力。
  二、自主中深耕细作,在先扶后放中训练概括能力
  三年级学生习惯将思维停留在一个细节中,缺少整体性把握文本内容的意识,因此概括就显得较有难度,也应该成为着力训练的能力维度。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生成中的资源,针对学生概括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比如,“列宁在养病”“树上有三只灰雀”这是三年级学生思维局限、肤浅最典型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野扩展到整个语段,能够将概括的语言覆盖语段的绝大部分内容;其次,在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覆盖性之后,教师再次通过转变方式、调整词语,让学生的概括更简练、更精准。比如,学生概括“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在教师点拨和引领下学生调整为“三只灰雀很惹列宁喜爱”,将列宁的内在情感融入其中,还有的学生尝试将概括的语言以分句呈现:“树上有三只灰雀,列宁很喜欢它”;再次,教师则将概括的自主权力完全交还给学生,在概括第二部分时,学生关注课文主要是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分别从列宁和小男孩这两条线概括;最后,教师再调整和组合的权利完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篇课文概括之后,将几个部分完全串联起来,形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其实还基本处于空白,任何一种方法的机械传授都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则完全是从学生实际状态出发,给予针对性引领,并通过先扶后放的过程,让学生的概括训练落在了实处。
  三、探究中捕捉真相,在寻根究底中训练处理能力
  语用理念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始终禁锢在对文本把握和理解的层面上,而需要引領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提炼信息、处理信息,从而综合性地运用信息。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更不能以机械化、零碎化的问题生硬地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作为回答问题的资源,而需要创造性地设置实践性活动,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流程,用实践性、综合性实践的“做事”替代思维性的“做题”。
  这篇课文中“灰雀到底去哪里了”,作者一直都没有真正直接言明,而是通过人物对话的细节巧妙地展现出来,呈现出细微化的蛛丝马迹。为此,教师设置了“破获灰雀失踪案”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文本细节中排查信息,解决“灰雀去哪里”的疑惑。从表面上,整个过程中仍旧是通过文本细读、提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但细化到思维实质就会发现这样的阅读探寻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有了鲜活的阅读情境和任务驱动,同时也有了鲜明的代入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读者,而是一个获取信息、破获案情的侦探,从而对文本综合性信息经历了从阅读理解到排查搜寻,最后到综合呈现的思维过程。学生的认知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和提升,使得阅读实践有了更加深入地开展与提升。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借助于阅读和思考,不仅深入地品味出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更为实践性处理和搜寻信息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
  四、体悟中直击内心,在揣摩内蕴中明晰做人之理
  我们一直都说“言为心声”,即人物的语言是内在心理活动最为直接的体现,但在不同情况下,这种形式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人物的语言表达并故事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心中所想但又不能嘴上明说,这种“心口不一”的状态在写作中是具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的理解也颇有一点障碍。为此,教师就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对话内容以及对话节奏等,直击人物内心世界,在揣摩情感中洞察人物的真实想法。
  教学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教师紧扣破获的结果:灰雀被小男孩捉回了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的言语内容以及对话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状态,并深入思考:这段对话中,列宁和小男孩所说的和自己心中所想的是一样的吗?分别紧扣列宁和小男孩最为典型的话进行探究性分析。小男孩:“没,我没看见”,让学生意识到小男孩虽然捉了灰雀,但不能告诉列宁,所以才会如此吞吞吐吐,犹犹豫豫;列宁—你好灰雀,昨天你去哪儿了—明明知道,还装作不知道,并没有直接揭穿小男孩。因为在列宁的心目中,这个小男孩总体上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应该要给他留一点面子或者是给予他一个机会,让他懂得知错就改的宝贵。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有效方式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深度揣摩,将其蕴藏在语言内部的意蕴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还原出来,相机懂得人物在说话时如果心口不一就应该静下心来,精心品悟、细细揣摩。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停留在原有的固有模式之中,而是另辟蹊径,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不断探究和揣摩的过程中探寻语言的内在本真,并在学习方法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将课文中的世界和学生真实化的认知有效勾连,扩大了对文本的认知深度。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积极构建板块化、实践化的学习模块和任务群,让学生在广阔的自主性空间中形成认知力量,使得学生的思维能自由驰骋,为学生核心语文能力地有效生长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222500)
其他文献
综合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把握文言文课堂教学呢?  一、理解文言实词,把握“五种方法”  1.“单变双”,通过双音节来解读  推断某个单音节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在其前后试加音节,扩充为双音节词,再加以推断。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世有名德”一句,四个字中的“世”“名”“德”三个字均可扩为双音节:世代
高中小说教学中的人物赏析活动,需要教师从不同维度着手,开展多角度探索,尤其要注重对细节的挖掘。文本中的细节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品析人物的关键。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在实际写作中,部分学生往只看材料的表面意思,对提示材料的背景语有所忽略,导致文章审题出现问题,所谓审题,就是正确揣摩命题者的“指令”,仔细阅读已
<正> 一、黄葵内醋分子式 C_(16)H_(28)O_2 分子量 252.89 [来源] 黄葵内酯Ambrettolide又称麝葵内酯,存于锦葵科植物黄葵Abelmoschus moschatus(L.)Medic的种子中。黄葵广泛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成完成教学目标的一项教学活动。如果将“共生教学”比作种子,那么合作学习则是催生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土壤;如果说合作学习是基础,“共生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如何在合作学习中追求“共生教学”的良性和谐发展,真正在合作教学中弹奏一曲“共生教学”的天籁之音,我认为最终的立足点应是扎根课堂,将课堂
我国目前的一些高聚物改进沥青卷材屋面的工程经常和出现质量通病,严重降低了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在这些通病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治理的对策。
随着汽车数量日益增多,停车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公共设施,为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停车场往往设计成多层或位于地下层。这样,对混凝土楼面的表面性能,特别是耐磨性能和抗冲
近几年来,花岗石已广泛用于外墙饰面,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采用旧的安装工艺导致变色;干挂法工艺需解决可靠性及防污染,防水问题,采用烧毛后的花岗石,其强度有可能下降等。针对存在的
好课不仅仅是指高效的课堂教学,更是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素养发展的重要引导策略和途径。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初中整体教学质量。本文在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初中语文好课标准”展开了研究。  一、好课以提倡辩证思维为标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势必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学生教学体验与教师课堂引导之间的关系。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