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处豫南革命老区的高等学校,信阳师范学院30多年来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艰苦创业、勤俭建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学校发展历程的不断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全校上下团结一致,拼搏进取,使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风学风、教学质量、办学成就和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多年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在校生职业发展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基础教育岗位“凡进必考”的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以及“多种形式就业”的观念逐步成为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把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豫南分市场、开展校园招聘与网络招聘相结合、拓展校园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和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途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双选”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就业项目,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和“入伍预征”等就业项目;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手续办理和有关服务工作,不断改善就业教育和服务工作硬件设施和条件。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集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管理、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工作机制,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健全服务体系,“十件实事”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
就业好不好,单看就业率、推荐次数等数据是不科学的,必须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才能判别。学校认为,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不是就业工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就业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还应包括“较高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信阳师院已基本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围绕“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和“个性化指导与咨询”等多种形式来展开。
学校还积极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继河南省委、省政府公布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件实事”之后,信阳师院及时提出了“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研究出台了2009年帮扶毕业生就业的“十件实事”方案,通过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设计赛,开展毕业生就业“双选”月活动以及特殊毕业生援助行动、积极为应届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等多种举措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十件实事’不是空口号。我们对每一件实事都认真筹划,精心实施,确保事件、人员、时间、效果四到位。此外,相关教师还根据自己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编印了《大学生就业指南》,分发到每名毕业生手中,从技术细节上规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行为方式,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信阳师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守义介绍说。
“找信息上就业信息网,有问题找就业办”是信阳师院毕业生找工作时特有的习惯。一年来,学校利用就业信息网收集并发布需求信息620余条,利用“就业高校通”发布就业岗位信息6.4万余次,提供需求岗位4200余个,明显提高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水平。此外,学校通过邮寄应届毕业生信息等方式加强了与就业网络成员单位的联系,并以“双选会”为契机,广邀用人单位到校参加“双选会”或举行专场招聘会。2008年12月13日,信阳师院作为河南省2009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的主场,吸引了18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2009年4月,学校还举办了2009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月”活动,并先后召开小型专场招聘会60余场,接待临时到校用人单位百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600多个。
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办法》《毕业生离校后继续服务办法》和《就业工作服务承诺》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做好毕业生在校和离校后的就业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就业指导服务进宿舍,辅导员、班主任深入毕业生宿舍值班,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定位,把握机会,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对离校后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网络、电话等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工作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学校通过开展“暖春就业帮扶活动”、就业政策宣传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顺利就业;通过举办“教师特岗计划”考前辅导培训班,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应试技能,最终有674名毕业生被成功录取,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从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在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就业工作难度不断增大的形势下,信阳师院取得了就业工作的新突破,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09年,学校共有毕业生3824人(其中研究生70人,本科毕业生3660人,专科毕业生94人),截至12月底,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4.95%。与往年同期相比,由于专业特色鲜明,加上得益于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政策,毕业生一次性派遣率稳中有升,就业去向更趋多元,基层就业成为主流选择。
强化就业教育,练好人才培养“内功”
申莹莹是信阳师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早在2009年3月,她就考取了郑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公务员,成为较早签约政府机关的学生。她感慨地说:“是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让我放宽眼界,较早确定了求职目标和努力方向,我才顺利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信阳师院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名牌专业,培育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实施了“3+1”“2+2”人才培养模式。“3+1”模式即前3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4年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再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2+2”模式即实行大类招生,前两年按招生大类培养,后两年再分专业和方向培养。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普通素质教育、专门学科教育、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每年拿出专项经费资助学生科研立项近百项;设立学生单项奖学金,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狠抓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构建了“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模式,把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155个实习见习基地。通过实习锻炼,激发了毕业生献身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职业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锻炼,发掘自身潜力,学会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从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信阳师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赵明民说。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自主创业我先行”等活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开展“模拟招聘应聘”活动和“我的职业生涯设计”征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职业规划意识。在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信阳师院学生朱亚翔荣获“十佳规划之星”称号、肖阳荣获“特别激励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在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学校连续3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无论有没有遭遇金融危机,用人单位都青睐“有准备”的求职者。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杜超告诉记者一个案例。前不久,该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小康看到阿里巴巴网站招人,便前去应聘。考官一看小康的简历便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我们起码要科班出身的硕士研究生。”但小康特别执著,就是不肯放弃,考官终于被他坚韧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同意让他试试,结果在面试考核环节,小康的成绩超过了同去的60多位名牌高校的研究生,最后被破格录用。“现在大家都说工作难找,其实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练好就业‘内功’,谋职自然成竹在胸。”小康如是说。
责编:赵 东
多年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在校生职业发展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基础教育岗位“凡进必考”的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以及“多种形式就业”的观念逐步成为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把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豫南分市场、开展校园招聘与网络招聘相结合、拓展校园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和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途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双选”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就业项目,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和“入伍预征”等就业项目;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手续办理和有关服务工作,不断改善就业教育和服务工作硬件设施和条件。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集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管理、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工作机制,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健全服务体系,“十件实事”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
就业好不好,单看就业率、推荐次数等数据是不科学的,必须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才能判别。学校认为,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不是就业工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就业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还应包括“较高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信阳师院已基本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围绕“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和“个性化指导与咨询”等多种形式来展开。
学校还积极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继河南省委、省政府公布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件实事”之后,信阳师院及时提出了“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研究出台了2009年帮扶毕业生就业的“十件实事”方案,通过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设计赛,开展毕业生就业“双选”月活动以及特殊毕业生援助行动、积极为应届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等多种举措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十件实事’不是空口号。我们对每一件实事都认真筹划,精心实施,确保事件、人员、时间、效果四到位。此外,相关教师还根据自己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编印了《大学生就业指南》,分发到每名毕业生手中,从技术细节上规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行为方式,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信阳师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守义介绍说。
“找信息上就业信息网,有问题找就业办”是信阳师院毕业生找工作时特有的习惯。一年来,学校利用就业信息网收集并发布需求信息620余条,利用“就业高校通”发布就业岗位信息6.4万余次,提供需求岗位4200余个,明显提高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水平。此外,学校通过邮寄应届毕业生信息等方式加强了与就业网络成员单位的联系,并以“双选会”为契机,广邀用人单位到校参加“双选会”或举行专场招聘会。2008年12月13日,信阳师院作为河南省2009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的主场,吸引了18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2009年4月,学校还举办了2009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月”活动,并先后召开小型专场招聘会60余场,接待临时到校用人单位百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600多个。
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办法》《毕业生离校后继续服务办法》和《就业工作服务承诺》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做好毕业生在校和离校后的就业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就业指导服务进宿舍,辅导员、班主任深入毕业生宿舍值班,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定位,把握机会,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对离校后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网络、电话等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工作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学校通过开展“暖春就业帮扶活动”、就业政策宣传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顺利就业;通过举办“教师特岗计划”考前辅导培训班,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应试技能,最终有674名毕业生被成功录取,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从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在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就业工作难度不断增大的形势下,信阳师院取得了就业工作的新突破,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09年,学校共有毕业生3824人(其中研究生70人,本科毕业生3660人,专科毕业生94人),截至12月底,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4.95%。与往年同期相比,由于专业特色鲜明,加上得益于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政策,毕业生一次性派遣率稳中有升,就业去向更趋多元,基层就业成为主流选择。
强化就业教育,练好人才培养“内功”
申莹莹是信阳师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早在2009年3月,她就考取了郑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公务员,成为较早签约政府机关的学生。她感慨地说:“是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让我放宽眼界,较早确定了求职目标和努力方向,我才顺利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信阳师院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名牌专业,培育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实施了“3+1”“2+2”人才培养模式。“3+1”模式即前3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4年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再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2+2”模式即实行大类招生,前两年按招生大类培养,后两年再分专业和方向培养。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普通素质教育、专门学科教育、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每年拿出专项经费资助学生科研立项近百项;设立学生单项奖学金,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狠抓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构建了“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模式,把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155个实习见习基地。通过实习锻炼,激发了毕业生献身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职业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锻炼,发掘自身潜力,学会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从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信阳师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赵明民说。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自主创业我先行”等活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开展“模拟招聘应聘”活动和“我的职业生涯设计”征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职业规划意识。在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信阳师院学生朱亚翔荣获“十佳规划之星”称号、肖阳荣获“特别激励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在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学校连续3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无论有没有遭遇金融危机,用人单位都青睐“有准备”的求职者。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杜超告诉记者一个案例。前不久,该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小康看到阿里巴巴网站招人,便前去应聘。考官一看小康的简历便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我们起码要科班出身的硕士研究生。”但小康特别执著,就是不肯放弃,考官终于被他坚韧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同意让他试试,结果在面试考核环节,小康的成绩超过了同去的60多位名牌高校的研究生,最后被破格录用。“现在大家都说工作难找,其实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练好就业‘内功’,谋职自然成竹在胸。”小康如是说。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