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83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某一学科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大致为: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转化为学习主题;明确预期目标,并设计评价标准;组建跨学科单元,并设置关键问题;搭建学习脚手架,并深入探究体验;开展有效评价,并积极运用成果。
其他文献
在书法史中对李邕的评价褒贬不一,无一定论。李邕作为行书入碑的领军人物,影响深远。迄今为止,前人对其书法的研究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或多浮于表面,对相关史料研究有待深入。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关于李邕书法艺术的研究多围绕行书入碑、书风形成发展等主题,对于其书法形成的背景研究不够深入,角度单一,缺乏创新点。故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推陈出新,还要从更多的角度对其书风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
目的 探讨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RESTB)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RESTB,持续12周。干预前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
充分实现课程价值是校本课程深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的校本课程必须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融合于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要尝试不同的课程样态与实施方式,向综合性课程类型倾斜,增加课程实践活动,倡导项目化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正>一、从"文体"到"文体意识"我国是一个讲究文体的国度,自古就有"文体为先"的传统,认为写作要注重文体修养和明辨文体。刘勰较早提出了"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的观点,认为体制对创作十分重要,初学者一定要懂得明辨文体种类、遵循文体规范。宋代的吕本中主张"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认为领会写作体式、体制比"用意下句"更重要。明代的陈洪谟也强调"文莫先于辨体,体
期刊
<正>网络是生活中常见的媒介之一,如何面向有着“网络时代原住民”之称的当代儿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广州市少年宫网络素养教育团队以其参与编写的全国首本进入地方课程体系的《网络素养》教材为依托,开展师资培训、注重家校社协同,全面推动儿童参与式网络素养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儿童自主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期刊
作为老年人日常就医频率最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出现了诸多不适宜老年人就诊的问题,建筑设计适老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问题以及空间构成进行分析,从优化选址提高步行可达性、适当增加老年就诊功能空间布局、优化医疗空间流线设计、适老化细节设计四个方面提出适老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备独特的能带结构,且化学稳定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液相污染物领域。然而,单体g-C3N4具有比表面积小、可见光响应低、光生电荷分离率低等缺点,因此其实际应用仍受到限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单体g-C3N4进行不同方法的形貌调控改性,得到超薄多孔的纳米片结构,提高其比表面积。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掺杂改性及制备异质结材料改性,拓展可见光响应、
分析了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服务特性。阐述了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主要大型综合检测与养护维修机械的类型及配置。提出应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工程设计前期布局新建大型综合检测与养护维修机械检修基地,并加强大型综合检测与养护维修机械定修功能,以及新建大型综合检测与养护维修机械检修设施,以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大型综合检测与养护维修机械检修资源的高效共享。
开展政治文献翻译工作之际,在关注“如何译”的同时,也要关注“译得如何”的问题。可读性作为译文质量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文献的国际传播效果。然而,对于译文可读性的评估多受制于知识层次与立场等主观因素。因此,对译文可读性进行定量分析便成为检验译文质量、评估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jR对文本可读性进行量化分析,为评估、提高日文
目的 探讨机械性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呼吸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呼吸肌训练,1次/d,5次/周,30 min/次,持续6周;实验组在常规呼吸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机械性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1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