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行知教育理论,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知识,更是为了用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本文通过挖掘初中历史课堂中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以体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行知教育理论;生活化;历史课堂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功能应该侧重于人文方面。然而反思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时,却过分强调了死记硬背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导致实际教学时的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我们不能够把历史学科仅仅作为升学考试和政治教育的工具,更应该构建一座历史与生活的桥梁,使历史走进生活,从而达到其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含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基于生活原型,真正的教育需要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论赋予了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丰富的内涵。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是指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历史贯穿于现实生活,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心理需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知识。这样做,可以让历史不再是一无所用的普通知识,而是有思想有活力的理论武器。
  二、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遥远,这体现在:教材中历史概念繁杂,叙述方式呆板,课堂教学只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粗暴的历史教学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负担。因而,历史课堂需要生活化,将历史学习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1.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有利于教师扩大历史教学的空间
  学校虽然是培養青少年的重要场所,但并不是其成长的唯一空间。由于学校提供的空间有限,在校期间,课本和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空间,其中课堂教学又占着主导地位,狭小的空间,缺乏生活化氛围的基础教育,也很难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因此作为初等教育必修学科的历史也难以逃脱这个问题。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有利于开拓历史教学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生活功能,改变了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缺点。这样既能使学习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社会生活中,也能让学生能够明晓生活的含义与人生的价值。
  2. 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历史课堂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活性和活动性。单纯“填鸭式”教学,学生即使记住书本的知识,但也只不过是整个历史中的极少一部分,而时间一久,这部分强行记忆的内容较易遗忘,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知识没有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果,经验也被旁人拿去了。他在书中多次强调“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化历史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历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如何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1. 利用生活经验阐释历史
  利用我们所知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阐释历史,实际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历史。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一课中,介绍的是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节日风俗等知识,表面上貌似离当下生活较远,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宋代生活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授课时,教师先以除夕这个传统节日为导入,而学生们都有过除夕的经历,也很愿意和同学们分享家乡过除夕的习俗,如穿新衣、团圆饭、包饺子、压岁钱……教师讲解宋朝过除夕的风俗时,可以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以进一步感受历史。
  利用生活经验阐释历史还可以开发乡土资源。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一课中介绍了明朝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课标中本课的重点是介绍他的作品《牡丹亭》,而我们可以联系到昆山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牡丹亭》在昆曲的发展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课堂环节中让学生欣赏精彩片断,甚至是让学生尝试模仿几个动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作品内在,感受昆曲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将生活化课堂落实到实处。
  2. 再现生活情境体验历史
  历史情境的再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这样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陈胜吴广起义”这一目时,教师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重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场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秦的暴政是导致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陈胜、吴广二人起义的决心和胆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除了角色扮演,随着科技的进步,创设历史情境也变得更加容易,历史情景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得以形象的“再现”。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一课,当教师介绍到唐都长安时,可以利用多媒体3D场景,再现盛唐之下的繁荣,逼真的还原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长安有更深刻的认识。
  3. 参加社会实践感悟历史
  树立大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融入现实社会。像参观博物馆、访问社区、历史考察等活动,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无疑都是极为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历史的能力都有很快的进步,如果能将这些历史感悟进而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求,那更是锦上添花。
  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曾讲:如果一门学科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现实中的初中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斥着许多不足。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是历史课改的必然趋势,也是赋予历史学科生命力的强心剂。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道路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惑,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争取早日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教学做合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马克·布洛赫,黄艳红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和试题特点分析,从中获得教学复习启示。要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真正进行实验探究,要依托基础,拓宽视野,要注重信息给予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紧扣考纲;源于生活;灵活多变;考察能力  一、 试题考点分布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符合《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基本要求。整体难度适中,比去年稍难,全卷知识点覆盖全面,
摘 要: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由于大气知识是学习大气运动最为基础的前提,因此,学生想要学习好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大气知识的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同样也可以为下一章节大气环流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的作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
摘 要:培養学生的体能是体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小学生的体能培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质、兴趣,并结合体育课堂的训练内容,以达到灵性渗透体能训练,释放体育教学魅力。本文从以兴趣为诱导,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以训练为主导,合理浸透体能培养;以活动为辅导,循序提升学生体能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体能训练;兴趣诱导;训练主导;活动辅导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师一直
摘 要:美术高考已经成为莘莘学子通向高校大门的一个重要选择,通过学美术考大学,被认为是上大学的“捷径”之一。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付出常人所不知道的艰辛。本文就近些年来美术高考教学做出总结,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关键词:美术高考教学;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一、 引言  通过美术学习,提高美术成绩,这是很多学生通到大学的途径之一。为此,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学生引
摘要:大学通识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培养综合性、多样化人才,实现“通才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Y大学在校本科生对通识教育学习满意度的调查,旨在分析和解决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完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制度,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学习满意度  一、 问题的提出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
摘要: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应试教育成为课堂学习的唯一目的,老师用题海战术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同时学生仅仅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来应付测验,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却被忽视。  关键词:课堂导入;课外知识;师生关系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表达
摘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走学生主体化发展道路,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方法。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多一点“过程”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即把道德教育寓于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之中,坚持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引导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发展班集体。  关键词:过程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摘 要:“师爱”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对学生的爱,其本质是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直接体现为教师的事业心、道德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并产生“以爱育爱”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与根基,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笔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从事了三十二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演变成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在不断地跟进与深化。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所表现出的不同感想,所以说音乐其实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本文从实践生活着手,通过对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增进音乐课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并拓展音乐课堂的实践平台;更新教学时间段,开设音乐课不同的生活情景这三大方面来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的生活化方式
摘要:微课教学是指用视频为基本的授课资源,学生利用网上视频进行某一个知识点学习与理解的过程,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技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学习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学习上,使学习的状态达到最佳。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来使得学生在学习效率上完成质的飞跃。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对语文微课教学设计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教学设计;实践浅析  一、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