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坦克”承载的幸福记忆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式自行车风靡城乡,试想,一阵清脆车铃声飘过,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载着心爱的姑娘疾驰而过,那画面简直拉风得不要不要的。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托人弄了张自行车票,从商场扛回一辆二八大杠、漆黑锃亮的永久牌自行车,他们珍爱非常。
  后来我出生,父亲特意在三角架上为我做了一个三面围栏的“宝宝椅”,成了我的“专座”。那个眉目如画、清秀可人的小孩曾引来无数路人关注的目光,父亲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经常骑车带我去城北郊区看绿皮火车轰隆隆开过,我双手抓着车前把,时不时顽皮得用头顶着他的下颌。父亲能一心两用,一边不停地给我细数苏州八大城门的故事,每一条街巷的典故出处,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避过路上数不清的车辆行人和坑坑洼洼。两个车轮从金门、盘门、相门、娄门、胥门、阊门……一座座厚实的城楼下穿梭而过,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莫过于胥门,那里曾是伍子胥含冤之地,每听至此,我都不由得握紧小拳头,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到了夜间,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就在曲折幽暗的弄堂里回響起来,我们一家三口刚从母亲的工厂浴室洗完澡出来,父亲载着我们母女,前座是我,后座是母亲,如肩挑扁担般,一人挑起了他珍爱的我们。直到某一天,父亲骑着骑着,说:“哎呦,你挡着我,看不见前面了!”于是,父亲在自行车后座接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从前座搬到了后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自此,父亲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睡眼惺忪的我,背上背着一个大书包,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征程”:狂风暴雨下,父亲骑着自行车穿破雨幕疾驰,雨太大,他就推着车,艰难在雨中行走,走着走着,眼前渐渐朦胧一片。烈日炎炎中,父亲驮着我上补习班,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父亲身子骨弱,有高血压,我怕他中暑,拿出随身所带的矿泉水硬逼着他喝,看他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喝下大半瓶,才目送他离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看得我鼻子一阵阵发酸。冰天雪地里,父亲佝偻着背,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吱嘎吱嘎”踩着踏板,眉毛胡子一片白,他却自嘲是“圣诞老人”。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父亲都会坚持按时把我送到目的地,从未有过迟到。这样的一幕幕埋在我脑海深处,车座上,承载着的正是天底下所有父亲对子女那沉甸甸的希冀。
  我去参加高考的三天里,父亲坚持要用他那辆已经不再年轻的自行车送我去考点,我着实拗不过他。一路上,我看到我的同学,他们的父亲或经商或从政,开着私家车,趾高气扬地从我身边擦过,我摸着父亲的背,不觉吟哦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到了考场门口,我故作淡定地笑道:“爸,回去吧,没事的!”快到教室门口,一扭头,却发现父亲推着自行车站在一个角落里正伸长脖子、心神不宁地张望,和那破旧的“老伙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冲他挥了挥手,做了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他紧张地看着我,半张着口,似乎有什么要嘱咐,他的背有点佝偻,灼灼日光侵蚀着他原本就不高大的身躯。
  待我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我以为我和自行车后面的座位诀别了,但有一天,突然发起高烧,请不了假,只能抱病上班,可单位地处一条冷僻的街巷里,没有直达公交,于是,病恹恹的我再次坐到了车后座上。父亲推着我,我看到那若隐若现的白发,手臂上暴露突起的青筋,愈发明显深刻的皱纹。
  后来,父亲退休了,即便外出也多用老年卡乘坐公交,他的“老伙计”蜷缩在车库角落里,就像一个糟老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车库不大,母亲老嫌它占地方,多次劝父亲处理掉,可父亲却始终笑而不语。我看着锈迹斑斑的车身,它仿佛日渐衰老的父亲脸上的皱纹,这位忠诚的“老伙计”,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载着我们全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整整三十多个春秋。
  时代在前进,交通工具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高品质轿车层出不穷,但我最为惦念的还是那辆与我几乎同龄的“老坦克”,至今,它仍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母亲坐在后面,我坐在前面,父亲把车轮子蹬得飞快,那时的父亲正值盛年,“老坦克”亦青春年少,他们这一对好兄弟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在我内心深处,父亲的那辆“老坦克”最坚固、最宝贵、也最为永久。
  (编辑
其他文献
必须理解生活中的一种情形:特别希望人生中最浓烈的时刻到来,又十分害怕它的到来。  因为,拥有意味着失落,抵达意味着结束。也就是说,什么都来了,什么也就都没了。  这看起来是个悖论,却客观存在。这样巨大的失落感,只有真正成功过的人才会有。夏虫不可语于冰,青蛙不可语于海,就是说有些东西,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懂的。  或者,人一旦到了某个高处,将注定是孤独的。这时候,他对低处所有的回望和眷恋,都会被
2008年暑假,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市(1993年由长葛县改设)。怀着对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走访了儿时的伙伴、长葛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魏占军。魏主任赠给我一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编簸的《长葛县志》。这部县志中,收录了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带领中央工作组来长葛纠正浮夸风、共产风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习仲勋写给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两份调查报告,有习仲勋当年在长葛县委扩大
奥利弗·B·亚当斯原来只是新英格兰一家小杂货店的伙计,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所有的这一切,缘于亚当斯给过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亚当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2岁那年,父亲意外因病去逝,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亚当斯辍学后开始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不过,在那里只干了3年的时间,老板斯诺便将杂货店转卖了出去,亚当斯随即也跟着失业。  走投无路之际,亚当斯揣着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去了纽
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搬新家了,并告诉我新家的地址。  听了老同学的话,我大吃一惊,忙问道,你怎么又换了一套新房?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已是你最近几年来换的第三套房子了!  老同学回答道,没办法啊,现在房子更新太快了,这边买了住了没几年,那边又盖了更新颖、更美观的住房了。这次自己想一步到位,共贷款加借债有100多万元,并卖了自己原有的一套住房,一下子买了这套300多平方米还带有自家小车
16岁,父亲拜师学艺,跟一位有名的泥瓦匠,学习造房子。起初,他只能给师傅打下手:拌拌水泥浆,递递砖头。如此三年,师傅才肯将瓦刀下的功夫,倾囊相传。垒筑地基,砌砖抹墙,铺贴盖瓦,父亲渐渐样样精熟,出了师,独当一面。  请父亲造房盖屋的,大都是附近乡邻,他们对房屋的要求不高,只要结实耐住便可。可父亲却未因此懈怠,他说,拿起瓦刀就要砌好墙,父亲不断自我加压,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细小之处,也用心至极。很快,
开国上将陈伯钧(1910~1974),是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元勋之一。烽火硝烟,世事更迭,然而青史上却殷殷记载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与忠勇将士陈伯钧之间存续多年且鲜为人知的深厚友情。  枪下留人生死情  1928年春,陈伯钧在红四军教导队任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一次战斗中,陈伯钧缴获了一支手枪,因枪有锈斑拉不动枪栓,教导队长吕赤开玩笑说:“什么破枪,‘半斤铁’,扔了算
浙江省博物馆有一幅常年展出的画作,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  那幅画展现的是一个近景:一位赶路的人,以肘枕额俯身在一棵树上,他把包袱丢在脚旁,做出一副忧思状。树干只画到了一人高处,即使如此,参观者仍然能够联想到,这是一棵参天大树。画面中没有道路,但谁都能看得出,这人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这幅画被作者题名为“任重道远”,我三次去博物馆游览,每次都会在它面前驻足呆看。  也许是受到这幅画作的激励,几年后
春色撩人,真的很难说。似乎,也明白,也朦胧。  如果你把“色”仅仅看成“景”,春天的景象就摆在那儿,自然是很明白了;然而,那“色”,难道只就是“景”吗?就没有人的感受吗?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人的感受,就复杂了,就模糊了,就朦胧了。不过,美的意蕴,也就更丰富了。  最喜欢那个“撩”字,像有人用一根细物,轻轻地扫着你的脚心,痒痒的,难以自禁;像一位美女,柔婉的秋波一送,讓人温情地享受着,不可遏止。这是一
最近,读到一段文字,突然就被打动了,心里暖暖的。  文字说是全国人大代表、“拇指作家”马慧娟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买一本书,郑重地写下日期和地点。然后在隐秘的空间写下关于这个城市的一些文字,行人、街景、公交车、远处的灯火、高楼林中悬挂的月亮,以及认识的新老朋友。  在《城市夜行》一文中,作家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要在北京天黑之后一个人出去。地图显示,皮村在两个小时车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有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其智慧的箴言指明了富有亨通之道,揭示了成功的秘笈。  大车以载释义: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形象地比喻人性格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就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其中,才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  “大车以载,积中不败”的典故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典故讲到:有一次,孔子去卫国,学生冉有替他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