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行,其中数学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学科之一。面对数学新课程,老师们有很多困惑,新的数学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等。面对新的课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在数学基础教学中的体会,联系当今实际,就初中数学中的“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谈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浅显看法。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大领域组成,以“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六个核心概念为向导进行编排,其中“数与代数”的内容是中学数学课程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价段的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就其内容来说,它对以往数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与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要求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数学的发展角度看,新课程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进程,打破了过去“定义——性质(定理)——例题——练习”的摸式。同时,在具体的“数与代数”的教学过程中,以往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本中的数学定义过于狭义,过分追求科学性与系统性;内容庞杂;过分强调学科中与知识的本位问题,不注重知识的迁移;过分强调繁琐的计算推理,忽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过分强调概念、公式的记忆和解数学题的技能训练,缺乏问题情境的创设;计算方法单一,不重视估算等。结果导致学生看不到数的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感到数学课的“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而影响学生高智能的发展。那么,面对新的数学课程,如何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呢?我认为要实施好新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遵循“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探索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透析《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索异求同,用《标准》理念指导教学——搞好教学的前提。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或出现,都起源于旧事物的发展变化,二者之间必定有内在的联系。”数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是:大量概念的记忆与解题技能的掌握。其教学宗旨是偏向数学概念的理解,公式、定理、性质的记忆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结论的把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数学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完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数感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用数学符号来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发展数感,数学符号感。具体来说,是使学生能用数学符号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选择适当的方法去解决用数和数学符号表达的现实问题,并从中探索出结论以及对结论进行检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只限于接受交流等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二者尽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有变化,但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高智能的发展,服务于社会。所以,教学上我们首先要透彻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立意创新,合理选择教法进行教学,用《标准》理念指导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2.结合实际,创设数与式相关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意义的理解----搞好教学的基础。
“数与代数”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学生对数与代数意义的理解,了解相关概念的由来,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相应运算的算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运算,同时能从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活动,并掌握有关的数学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等)。而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中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与数、式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中去感知有关的知识,注重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注重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教学,适当介绍有关数与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用以帮助学生对数与代数意义的理解,使他们感悟到数与代数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与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数学,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探求”---—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新课程中“数与代数”内容中包涵大量的规律、公式、法则和算法以及探究性问题,如“探究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和理解运算”、“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索规律、公式、法则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要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索,经历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数关系等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规律、公式、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对学生“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搞好教学的核心问题。
培养“数感”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又是人们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建立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是人们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是连接数学与现实问题的纽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认识上有一个飞跃,获得良好的“数感”与“符号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学会用符号表示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可见,对学生“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是数学活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应引起教师们的关注。但是,“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加深,体现出螺旋上升的原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教长的时间培养,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逐步发展。
(作者电话:13885564004;信箱:758191050@qq.com)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大领域组成,以“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六个核心概念为向导进行编排,其中“数与代数”的内容是中学数学课程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价段的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就其内容来说,它对以往数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与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要求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数学的发展角度看,新课程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进程,打破了过去“定义——性质(定理)——例题——练习”的摸式。同时,在具体的“数与代数”的教学过程中,以往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本中的数学定义过于狭义,过分追求科学性与系统性;内容庞杂;过分强调学科中与知识的本位问题,不注重知识的迁移;过分强调繁琐的计算推理,忽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过分强调概念、公式的记忆和解数学题的技能训练,缺乏问题情境的创设;计算方法单一,不重视估算等。结果导致学生看不到数的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感到数学课的“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而影响学生高智能的发展。那么,面对新的数学课程,如何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呢?我认为要实施好新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遵循“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探索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透析《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索异求同,用《标准》理念指导教学——搞好教学的前提。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或出现,都起源于旧事物的发展变化,二者之间必定有内在的联系。”数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是:大量概念的记忆与解题技能的掌握。其教学宗旨是偏向数学概念的理解,公式、定理、性质的记忆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结论的把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数学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完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数感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用数学符号来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发展数感,数学符号感。具体来说,是使学生能用数学符号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选择适当的方法去解决用数和数学符号表达的现实问题,并从中探索出结论以及对结论进行检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只限于接受交流等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二者尽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有变化,但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高智能的发展,服务于社会。所以,教学上我们首先要透彻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立意创新,合理选择教法进行教学,用《标准》理念指导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2.结合实际,创设数与式相关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意义的理解----搞好教学的基础。
“数与代数”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学生对数与代数意义的理解,了解相关概念的由来,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相应运算的算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运算,同时能从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活动,并掌握有关的数学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等)。而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中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与数、式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中去感知有关的知识,注重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注重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教学,适当介绍有关数与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用以帮助学生对数与代数意义的理解,使他们感悟到数与代数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与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数学,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探求”---—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新课程中“数与代数”内容中包涵大量的规律、公式、法则和算法以及探究性问题,如“探究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和理解运算”、“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索规律、公式、法则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要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索,经历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数关系等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规律、公式、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对学生“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搞好教学的核心问题。
培养“数感”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又是人们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建立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是人们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是连接数学与现实问题的纽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认识上有一个飞跃,获得良好的“数感”与“符号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学会用符号表示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可见,对学生“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是数学活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应引起教师们的关注。但是,“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加深,体现出螺旋上升的原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教长的时间培养,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逐步发展。
(作者电话:13885564004;信箱:7581910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