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解读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0745c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苏联模式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和无阶级社会,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实际上是在还没有完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任务之前,在还没有完成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之前,就急于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产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曾经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年前,苏联向资本主义转轨,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宣告失败。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弊端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更重要的是,还要从理论和指导思想层面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弊端,苏联模式为什么会最终失败,这涉及到苏联模式失败的深层和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继续深化对苏联模式的认识,还可以不断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是苏联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
  列宁之后,在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苏联模式。它的形成理论上的失误在于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采取了教条主义,从而导致过高地估计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进主义,不顾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状况,急于建成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他的社会主义观和过渡时期理论两个主要内容。马克思在阐述他的社会主义观时,预测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产品计划经济、无阶级社会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与社会主义社会唯一的不同是实行按需分配。在论述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时,马克思提出了他的过渡时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才有可能成功;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并不等于就迈入和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关于过渡时期的内容,马克思则认为,一是无产阶级专政;二是消灭阶级。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
  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的两个主要内容都采取了教条主义,并出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
  首先,关于过渡时期理论。马克思的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然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却发生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俄国,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就成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当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列宁领导下的俄国进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这一政策在国家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促使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成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反思,从而很快地调整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肯定了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列宁指出,俄国革命成功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与马克思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二者起点不同,前者的起点是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国家,后者的起点是生产力有了较高发展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列宁多次强调,在俄国这样的小农为主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的这个思想,可以看作是不同于马克思“直接过渡”的“迂回过渡”。
  列宁的“迂回过渡”与马克思“直接过渡”起点的不同,决定了二者过渡时期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已经承担了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因而马克思提出的以资本主义为起点的过渡,其整个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而在落后俄国开始的过渡,其一进入过渡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改变落后面貌,为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经济,就必须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必须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在实现了经济的较高发展,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转向完成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正因为如此,列宁才在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随之实行了允许资本主义适度发展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承认商品和货币关系,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程中的政策,列宁说:“粮食税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过渡”②。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推动了当时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列宁的“迂回过渡”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落后国家革命成功之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之路,是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列宁之后,斯大林很快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上是否认了列宁依据实践提出的从落后的俄国和马克思提出的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不同,否认了列宁对落后的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探索和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斯大林不是像列宁那样依据实践去发展理论,而是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状况,开始以马克思直接过渡的思想指导实践,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任务,不允许资本主义和商品生产在苏联有一定的存在发展。这是对苏联在过渡时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过高估计,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关于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过高地估计了苏联在过渡时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后,斯大林还过早地宣布了苏联过渡时期的完成,他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称:“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③在宣布过渡时期完成之后,苏联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上,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对应物”了。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教条式地、激进地按照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来规划和指导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急于变革生产关系,实行了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占了绝对统治地位,把商品生产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否认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由此形成了苏联模式。从苏联模式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和无阶级社会,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实际上是在还没有完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任务之前(并放弃了有利于创造这一物质基础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在还没有完成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之前,就急于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产物。
  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采取了教条主义,否认了列宁依据实践提出的“迂回过渡”,并在急于建成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了苏联模式,所以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通向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
  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的失误,所涉及的是不能正确地处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苏联模式并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尽管它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它并不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原因。
  苏联模式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在:第一,它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和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是一致的。尽管斯大林过早地宣布了过渡时期的结束,但以马克思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来衡量,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一直处于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第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所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苏联模式一直是以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第三,苏联模式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的原则。
  明确苏联模式虽然在理论和指导思想层面出现失误,但它并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苏联模式,第一,由于苏联模式并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因而,对它应进行改革而不是革命;第二,苏联模式的问题不是出在完全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上,所以在改革中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三、由于苏联模式的问题出在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采取了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否定了列宁提出的“迂回过渡”的思想,因此,在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和发展列宁“迂回过渡”的思想,从而找到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通往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
  遗憾的是,虽然斯大林之后的几届苏联领导人都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都是在这一体制内的改革,这与他们没有从理论与指导思想上反思这一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有着重要关系。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最后一届苏联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他与之前的几届苏联领导人不同,开始从理论和指导思想上寻求改革,但走向了极端,完全背弃了马克思主义,推翻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887年他提出“新思维”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新思维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制度,要“根本改革”“整个社会大厦”。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抛弃了苏联模式所坚持的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原则等,使改革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将改革变成了对苏联模式和整个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缴械投降,最终导致了苏联模式的失败和苏联的“易帜”、解体。这就是说,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改革开放充分汲取了苏联模式形成和最终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汲取了苏联模式形成的经验教训。由于导致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是教条主义和激进主义,所以在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我国进行改革,就必须处理好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定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虽然导致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不是苏联模式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实践中造成的巨大损失,却凸显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紧迫性。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宣布改革开放后,迄今为止一直在深化改革。依据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都建立在落后基础上的现实,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列宁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所进行的探索,肯定了列宁“迂回过渡”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中国改革的实践。我国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确定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尽管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论,但是,就过渡时期的目标是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言,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疑属于列宁所谓的过渡时期。
  在对列宁“迂回过渡”思想进行肯定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正确界定的基础上,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发展,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等等,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其次,汲取了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经验教训。由于造成苏联模式最终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就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对社会主义的坚持,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具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基础上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虽然这与马克思的“直接过渡”起点和过渡的内容都不完全相同,但二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站在“目标”的高度,可以使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有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提出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不仅在于要改变我们的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承载着为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发展,并提出学习利用资本主义,但目的是要最终超越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对社会主义的坚持,还使我国在改革苏联模式的影响时,并未对它采取全面批判和推翻的态度,继续坚持了它正确的方面: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的原则。这体现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避免了重蹈戈尔巴乔夫以改革为名,葬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覆辙。
  总之,苏联模式形成和最终失败在理论和指导思想层面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对于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以它为指导,又要将它与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基础上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践相结合;对于苏联模式及其影响,既坚持改革,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他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我国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汲取了苏联模式形成和最终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迈入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7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4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0页。
其他文献
我对于共产党的认识,首先是从父母开始的。我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老一辈的共产党人真的是特别虔诚,对党真的是非常感恩、崇拜,而且特别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会为自己谋一点儿私利。我所接触的老一輩的革命家们都是这样的,我就是从他们开始认识共产党的。再大一些的时候,对党的理解,对党的奋斗目标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唱的那首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时候,唱这首歌觉得特别自豪,觉得自己就是生在新中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范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着眼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开展此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为全党开展主
【摘要】当前政府行政决策运行问题凸显,从公法学的视角切入可得出新的解决方案。行政决策可以细分为常规行政决策与非常规行政决策两类,因常规行政决策的可控性特征突出,便更容易被纳入法学研究范畴,故以此为切入点,论证其过渡性特征,并指出了应对之道。  【关键词】行政决策 公法学 法治 宪政    以行政决策运行程序是否固定,是否可以规范化以及事务类型的惯常性为标准,可将行政决策划分为常规行政决策和非常规行
[摘要]为了增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求职和就业的竞争力,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为师”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言语能力的培养、教具使用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训练等过程和方法,将生物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完成立体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 为师能力 职业教育 立体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生物教学要为实现这一
近数十年内,全球的鸡蛋产量和消费急速发展并且一直保持增长。这就需要在不同饲养环境和条件下都表现优良的现代和高效的蛋鸡品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蛋鸡选择不只基于实用的性状,还需对一些遗传性的性状进行选择。  中图分类号:S81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6-0051-03  世界人口在2年前就已超过70亿,并且以每年8 000万的速度增加。对于鸡蛋的需求也在同步增
回顾自己三十多年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经历,可谓几多感慨,几多豪情。感慨的是,我为了自己研究中共党史的初心而全力拼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欣慰的是,我肩负起了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我的治学生涯无怨无悔。  记得1981年7月填报高考志愿时,我被一张招生广告上的照片吸引住了:一位大学教授端坐在整洁的书房里聚精会神地读书,气氛显得异常的安详、神圣。这张照片勾起了我这个农家子弟潜意识的奋斗目标——做一个学
曾国藩曾有一个门生叫陈宝箴(1831-1900,官至湖南巡抚),他也曾当过左宗棠的幕僚。有一次,陈宝箴从湖北左宗棠的军营出发,到南京去见曾国藩。当陈宝箴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曾府时,曾国藩发现他满脸都是汗,就问这是怎么回事。  陈宝箴笑着说:“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刚刚替别人做完和事佬。”接着,陈宝箴告诉曾国藩,自己是坐船来的,船上掌舵的和摇橹的两个人都有些固执,他们因为对如何驾船的意见不一致,刚开始互相
【关键词】历史周期律 欧洲地缘政治 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威胁 欧洲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7.006欧洲安全周期律的提出  众所周知,“历史周期律”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后出现的一种周期性现象,即由极端的权利不公导致社会崩溃,经过混乱再达到新的社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具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就是要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往深里走是方法论上的转型问题,往心里走是价值观上的信守问题,往实里走是农村调查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往深里走,就是要從方法论高度进行转型。只有从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高度来认清时代赋予吾辈的乡村振兴使命与担当,认清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着力点,方能在新的历史高度、方法论的高度来框定立场、观点和方
不忘初心,就是要尊重历史、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不负时代。育人是教育事业的初心,培育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国育才,以高度的信仰责任和不懈的学术坚守努力寻找教学科研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平衡点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和初心。传承“又红又专”传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