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与学;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与静;阴与阳;运用;心静;体松。
1 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武术的主要拳种的一种,二十四式太极拳又称简化太极拳,其动作主要来源于陈、杨等式传统太极拳套路中的经典部分。太极拳中的动与静又分为精神意念之中的动与静和身体形态之中的动与静。太极拳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特点主要是静心养生、修生养性,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身与心的不同层面影响;在学生繁忙的学习过中有着调节学习压力的良好作用,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太极拳,在教学中只有循序渐进,先学身体形态的动与静再学精神意念的动与静,这次的论文研究对象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对二十四式太极中动与静的合理运用;并分析他们在练习太极拳时不同阶段理解与掌握,教师与学生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静变化基本要求的理解掌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贵州省安龙县一中高三年级教师与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关于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资料,参考有关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分析法:对高三年级学练太极拳的学生进行提问并分析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2.2.3 举例法: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及在学生学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举例并分析
2.2.4访谈法:咨询安龙一中或校外太极拳练习者,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听取意见,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一定的实践基础。
3 研究结果讨论
3.1对太极拳的动与静的概念
现今流传的太极拳主要分为陈、杨、吴、孙、武式等,无论是这五大家的太极拳中的哪一种,都重视的是太极拳当中的身体形态与精神意境,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都是从这些传统的太极拳中精选出来的,但是把当中的重复动作删掉并且做了部分的修改,避免武术套路当中动作出现重复的特点。在太极拳的教学当中无论是哪位教师对动作的要求都是轻灵柔和、动静缓慢,动的时候像抽丝一样缓慢而不断,静的时侯不会像一潭死水一样停滞而不动;练习太极拳时所做的每个动作都是在做的圆弧形运动;而在教学与练习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要以运动来御控静止,虽然在运动却犹如静止,练习的时候要先将心神清静,精神集中,用意念去控制自己的身体,达到全身上下都做到协调缓慢的运动。一般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演练需要4到6分钟,适合高三年级的学生学练,它的运动量适中,在活动中可以调试愉悦身心,减轻身心、身体、生活当中及学习之中的压力,非常适合学生学练,应将它作为一项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来掌握。
在常态中学生在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时认为其中的动与静就是表面身体形态的停与动、行与顿,无法从更深的层次中去了解太极拳中精神意念中的动与静;但是对教师却必须要求其掌握学生在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时注重的不仅是表面而是身随意动,当然这种动的意思是在意识的控制之下的全身的协调运动。学生学练到一定的阶段后就要从身体形体的动与静上升到精神意境中的动与静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身心的负担,因为只有“体松”才能“心静”,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在长期发展中二十四式太极拳在校园中慢慢得到重视和普及,而学生在学练中慢慢发现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也会慢慢领悟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
3.2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与静在教学中的理解
3.2.1教师的理解
太极拳不但是世界风靡的首创经典的仿生、养生的传统武术运动,也是现今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动与静是太极拳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只有正确合理的掌握及运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与静才是真正的懂得太极拳的真髓,就如在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身体的重心不能高低起伏,下盘不稳一样,所以教师必须在深刻了解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对其他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也要进行了解;尽管太极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流派,在力量、速度和表现形式的含蓄程度上存在着各有的差异,但是在基本特点上面各家的太极拳却是相同与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放松心神宁静、呼吸自然,各家各式的太极拳都要求练习者思想专一,用心神意念引导每个动作,就像书法以及绘画的要求意念在下笔之前,胸有成竹一样;练太极拳也像写书法一样要求动先在心,然后才是在身,以精神意念引导静。教师要做到在没有动之前,就先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自觉的使自己身体放松,然后再开始做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在做动作的过程之中,不断用自己的精神意念来指导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太极拳动作,这就是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动与静的两种理念的结合体现与理解。教师在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身所理解的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动与静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自己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教训来影响学生。而教师更要知道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太极拳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有了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就会自觉的从其他方面学习和了解有关太极拳的书籍和视频,掌握太极拳的理论和运用,并通过实践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动作和意境。
3.2.2学生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学练太极拳是的表现,特别是那几个对太极拳有浓厚兴趣并学练太极拳很优秀的学生进行访谈后,初步了解了他们对太极拳的理解。学生在进行学练时只注意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教师的动静变换及动作方法,而无法将自己的精神意念也融入太极拳的演练之中,学生无法同时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两个方面的意义,他们只是单纯的身体的动与静的链接与变化,而更深层次的精神意念中太极的动静变化他们却觉得生疏难懂。所以学生在准备学练太极拳时也要初步了解心静体动,在练习时千万不要心神浮动气息暴躁;动作要缓慢柔和,僵硬的动作只会破坏身体的协调性;轻灵沉稳,精神意念动身形,身体姿势紧跟随,这是太极拳的动作基础;知道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才能更深刻的懂得练习太极拳的要点。
3.3 阐述在太极拳学练过程中做好动与静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3.3.1学生学练太极拳时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任何一种素质都必须以它为枢纽为中心。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在学练中做什么动作都全身不协调,那就更不用说是练习太极拳之中的动作了;学练太极拳必须要有自信,如果没有自己能练好太极拳的信心,就不会有静心的意境了。
自信,能够稳定情绪、获得威仪,能够战胜困难,能够控制行动、发挥能力,能够展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魅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意志品质。学生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无论是面对太极拳还是学习生活中才能沉着冷静、大胆心细、果断大方,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态和稳定的情绪,才能达到学练太极拳的心与神。
1 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武术的主要拳种的一种,二十四式太极拳又称简化太极拳,其动作主要来源于陈、杨等式传统太极拳套路中的经典部分。太极拳中的动与静又分为精神意念之中的动与静和身体形态之中的动与静。太极拳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特点主要是静心养生、修生养性,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身与心的不同层面影响;在学生繁忙的学习过中有着调节学习压力的良好作用,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太极拳,在教学中只有循序渐进,先学身体形态的动与静再学精神意念的动与静,这次的论文研究对象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对二十四式太极中动与静的合理运用;并分析他们在练习太极拳时不同阶段理解与掌握,教师与学生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静变化基本要求的理解掌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贵州省安龙县一中高三年级教师与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关于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资料,参考有关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分析法:对高三年级学练太极拳的学生进行提问并分析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2.2.3 举例法: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及在学生学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举例并分析
2.2.4访谈法:咨询安龙一中或校外太极拳练习者,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听取意见,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一定的实践基础。
3 研究结果讨论
3.1对太极拳的动与静的概念
现今流传的太极拳主要分为陈、杨、吴、孙、武式等,无论是这五大家的太极拳中的哪一种,都重视的是太极拳当中的身体形态与精神意境,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都是从这些传统的太极拳中精选出来的,但是把当中的重复动作删掉并且做了部分的修改,避免武术套路当中动作出现重复的特点。在太极拳的教学当中无论是哪位教师对动作的要求都是轻灵柔和、动静缓慢,动的时候像抽丝一样缓慢而不断,静的时侯不会像一潭死水一样停滞而不动;练习太极拳时所做的每个动作都是在做的圆弧形运动;而在教学与练习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要以运动来御控静止,虽然在运动却犹如静止,练习的时候要先将心神清静,精神集中,用意念去控制自己的身体,达到全身上下都做到协调缓慢的运动。一般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演练需要4到6分钟,适合高三年级的学生学练,它的运动量适中,在活动中可以调试愉悦身心,减轻身心、身体、生活当中及学习之中的压力,非常适合学生学练,应将它作为一项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来掌握。
在常态中学生在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时认为其中的动与静就是表面身体形态的停与动、行与顿,无法从更深的层次中去了解太极拳中精神意念中的动与静;但是对教师却必须要求其掌握学生在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时注重的不仅是表面而是身随意动,当然这种动的意思是在意识的控制之下的全身的协调运动。学生学练到一定的阶段后就要从身体形体的动与静上升到精神意境中的动与静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身心的负担,因为只有“体松”才能“心静”,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在长期发展中二十四式太极拳在校园中慢慢得到重视和普及,而学生在学练中慢慢发现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也会慢慢领悟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
3.2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与静在教学中的理解
3.2.1教师的理解
太极拳不但是世界风靡的首创经典的仿生、养生的传统武术运动,也是现今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动与静是太极拳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只有正确合理的掌握及运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与静才是真正的懂得太极拳的真髓,就如在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身体的重心不能高低起伏,下盘不稳一样,所以教师必须在深刻了解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对其他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也要进行了解;尽管太极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流派,在力量、速度和表现形式的含蓄程度上存在着各有的差异,但是在基本特点上面各家的太极拳却是相同与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放松心神宁静、呼吸自然,各家各式的太极拳都要求练习者思想专一,用心神意念引导每个动作,就像书法以及绘画的要求意念在下笔之前,胸有成竹一样;练太极拳也像写书法一样要求动先在心,然后才是在身,以精神意念引导静。教师要做到在没有动之前,就先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自觉的使自己身体放松,然后再开始做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在做动作的过程之中,不断用自己的精神意念来指导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太极拳动作,这就是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动与静的两种理念的结合体现与理解。教师在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身所理解的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动与静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自己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教训来影响学生。而教师更要知道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太极拳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有了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就会自觉的从其他方面学习和了解有关太极拳的书籍和视频,掌握太极拳的理论和运用,并通过实践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动作和意境。
3.2.2学生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学练太极拳是的表现,特别是那几个对太极拳有浓厚兴趣并学练太极拳很优秀的学生进行访谈后,初步了解了他们对太极拳的理解。学生在进行学练时只注意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教师的动静变换及动作方法,而无法将自己的精神意念也融入太极拳的演练之中,学生无法同时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两个方面的意义,他们只是单纯的身体的动与静的链接与变化,而更深层次的精神意念中太极的动静变化他们却觉得生疏难懂。所以学生在准备学练太极拳时也要初步了解心静体动,在练习时千万不要心神浮动气息暴躁;动作要缓慢柔和,僵硬的动作只会破坏身体的协调性;轻灵沉稳,精神意念动身形,身体姿势紧跟随,这是太极拳的动作基础;知道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才能更深刻的懂得练习太极拳的要点。
3.3 阐述在太极拳学练过程中做好动与静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3.3.1学生学练太极拳时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任何一种素质都必须以它为枢纽为中心。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在学练中做什么动作都全身不协调,那就更不用说是练习太极拳之中的动作了;学练太极拳必须要有自信,如果没有自己能练好太极拳的信心,就不会有静心的意境了。
自信,能够稳定情绪、获得威仪,能够战胜困难,能够控制行动、发挥能力,能够展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魅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意志品质。学生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无论是面对太极拳还是学习生活中才能沉着冷静、大胆心细、果断大方,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态和稳定的情绪,才能达到学练太极拳的心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