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令血染金陵城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山令,字铁侬,湖南益阳人。他是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长官。南京保卫战时,他临危受命,一人身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
  1937年11月26日,战火迫近南京城郊,萧山令将兵力作了如下部署:一、清凉山防守区、宪兵两个团、一个重机枪营归罗友胜指挥,防区从清凉山、草场门、定准门到老虎洞止;二、明故宫防区,宪兵两个团及重机枪连,归陈烈林指挥,迅速进驻明故宫机场、复成桥与34标附近防线,并适时机动,支援前线据点作战。
  12月9日7时许,日军首先攻进光华门,占领航空学校,再由光华门向通济门攻击。萧山令以据守通济门的教导总队兵力薄弱,即刻命令据守清凉山的一个宪兵营急往增援。这时,日军10余架九六式轰炸机对阵地轮番轰炸,以掩护步兵及30余辆坦克向前移动,中国将士誓死坚守阵地,奋勇杀敌,日军伤亡惨重。另外,明故宫亦遭到由中山门逼近的日军猛烈攻击,为了歼灭更多来犯的日军,萧山令下令缩短防线,退守到淮清河、逸仙桥一带,将力量集中,以便更好地抗击敌人。
  12月9日晚,清凉山方面军情告急,为了阻挡逼近的日军野炮部队,萧山令下令将水西门外围的桥梁彻底破坏,又令宪兵部队增援陆军师,阻击突入光华门的日军。限于巷战,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火力难以发挥,加上敌明我暗,地形熟悉,使日军前锋部队严重受挫。
  12月12日拂晓,南京城外的日军源源开到。8时左右,日军长程大炮开始向水西门、清凉山猛轰。下午4时,南门阵地陷落,我军死伤枕籍,电讯中断,一片混乱,守城部队彼此失去联系,只能各自独立作战。
  正当萧山令准备派传令官分途传达坚守岗位、与南京共存亡的命令时,接到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命令,要求所有在南京的军、警、宪部队撤退,并于12日晚10时前抵达下关江边。萧山令即令第一线军警退却,自己率余部进入蛇山、龙蟠山、五台山一带阵地掩护部队后撤。
  一路上败退的卫戍部队有数万人,加上沿途逃难民众,车辆人马杂沓,拥塞阻道,行进十分困难,因此延误了上级规定时间,各部到深夜才陆续到达下关江边。江水滔滔,天寒地冻,渡江无舟,萧山令下令拆房扎木筏渡江,无奈人多船少,至13日凌晨,仍有三分之二的部队无法渡江。而等待渡江的民众还有1万多人,哀号呼救之声,不绝于耳。
  13日7时许,日军骑兵数千人猝至,敌海军亦逼至江边。水陆夹击,一排排机枪疯狂扫射饥寒交迫、又无阵地可掩蔽的撤退军民。萧山令义愤填膺,高呼杀敌,与日军开展近距离的冲锋肉搏,血战5小时。终因孤军背水,众寡悬殊,江边官兵无一生还。萧山令大义凛然,举枪自杀殉国,血染金陵,时仅46岁。他以自己的壮烈行动,实现了“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萧山令壮烈殉国的噩耗传来,国人肃穆,老少同悲,赞佩他是民族精英、抗日英烈,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并对其遗属予以优厚抚恤。抗战胜利后,在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刻名纪念之。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半期。我先后在中国驻印度使馆工作8年,并在外交部亚洲司担任主管印度事务的处长多年,在此期间经历了两国关系由冷变暖到明显改善的过程。高层领导人重启互访,无疑是两国关系恢复和改善的重要标志。拉吉夫·甘地总理和李鹏总理实现互访,就是中印关系恢复友好和取得明显改善的历史性事件。  拉·甘地总理的历史性访华  1985年初我来到印度时,正值拉吉夫·甘地继任总理不久。长期以来,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做好医院工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体
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协同发展的内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在阐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
毕业实践包含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作业,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也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职业道德的过程,更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综
当前高职院校翻译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于翻译教学,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科定位、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研究.文章以话
合作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入手,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形式,及其在英语课堂教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公民教育始于国外,如何在我国更好地实施公民教育,我们需要汲取国外的公民教育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但其工作环境复杂多变、较为恶劣,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危险高、事故多的行业。因此,为了应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隐患,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