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区藏族文学讨论会在昆明举行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zhong12m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第五次五省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族文学讨论会,于8月初在昆明市举行。五省区藏族文学讨论会是根据藏族作家和诗人的倡议,在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关心和指导下,由各省区的文联、作协和民委轮流主持的:1981年8月在青海西宁、1982年8月在西藏拉萨、1983年7月在甘肃兰州、1985年11月在四川成都。
其他文献
<正> 一、莫日根、额真、萨满赫哲族长篇讲唱叙事文学样式“伊玛堪”蒙着一层古老文化的迷雾,它使人难以洞察作品主人们的真实面目。从目前许多研究者得出的相当一致的结论来看,它已被视为一种赞颂“民族祖先”的英雄史诗。但这里的“祖先”概念未免失之笼统。如果说它泛指赫哲民族的先人,对揭示主人公的面
<正>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文学的晴雨表安放在大城市,安放在作家云集的地方。为他们的一部新作而鼓吹,为他们提出的一个文学主张而争论,为文学的繁荣而欢呼,为文学的歉收而焦灼,凡是文学的阴晴冷暖,在晴雨表上都有灵敏而迅速的反应。而滋生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大山皱褶里的少数民族文学,
<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召开的“全国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研讨会”于1988年3月22日在广东省珠海、深圳特区召开。来自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科研、高校和文化部门及香港、澳门的60余位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就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民间文艺学体系、流派的形成与建立以及民间文学的性质、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其中,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及其发展趋
<正> 蒙古族杰出的作家尹湛纳希(1837—1892年)及其作品早已成为国外蒙古学界的一个研究课题。目前,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外学者较早发现了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早在一九○九年,俄国布里亚特语言学家色·扎姆查诺曾报道过圣彼得堡图书
<正> 集中阅读广西民族作家的散文作品,给一种新鲜感受,那就是这些作品虽然各有个性,各有对于人生的不同理解,但它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受着某种神奇力量的主宰,使得这些作品总是顽强地、执着地漫溢着一股奇妙的气息,这种气息使得这些不同面貌,不同性格的散文有了一种血缘上的联系,它们各自不用呼朋邀伴,便主动向本民族文化认同,表现出本民族传统文艺的深厚影响。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认同现象,它向读者昭示自己的民族特征,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群体的存在。当然,这只是现象的
<正>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大致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评论研究工作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等等这样一些标志这条文学战线目前的规模和成就的重要问题,于十一月十三日在广西宜山开幕的第三届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讨论会上,成为中心的话题。会议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作协广西分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共同主办的。来自北京、云南、广东、新疆、上海、贵州及
<正> 鸟瞰:浪潮卷起的态势尽管广大读者对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不甚满意,评论家也较多地指出长篇小说的不足,然而,在新时期文学第十个年头到来的前后,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仍然掀起高潮。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长篇创作,是这个高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浪头。长篇小说原本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最薄弱的项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以前,长篇小说创作尚是空白;“文革”前,仅有一部。近几年来,长篇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今年四月,全区出版的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计有九部
<正> 与汉文学一样,近年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技巧的探索和形式的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促进了文学观念的解放,提高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表现水平,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应该看到,有些作品,其思想容量与生活容量相对减弱,文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所松散。而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表记中国民族智能最高点的标本,因揭示了社会和人生的真谛而传
【正】 最近因工作关系,接触并整理了部分先隋少数民族诗歌,发现不少问题前人未曾解决或解决不好。现将一得之见以札记形式披露出来,供学界同仁参考,并以之请益于大方之家。
<正> 自从一九一六年蒙文木刻北京版《格斯尔传》刊行,迄今已过二百七十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部史诗不但没有失去它的光辉,反而越加显示旺盛的生命力,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向更加广阔的地域传播,引起世人的关切和瞩目。方兴未艾的国际蒙古学,就是以重点研究蒙古古典文学三颗灿烂明珠——《蒙古秘史》、《江格尔传》、《格斯尔传》为主要对象的。综观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