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与苏格兰文学“二重性”的渊源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小说《为芬尼根守灵》是一部梦幻小说:芬尼根的怀旧噩梦和伊尔威客的未来美梦。过去与未来、神灵与英雄、现代与蛮荒构成结构上二元对立的文本特质。乔伊斯之所以如此循环状地巧妙布局,刻意建构两相成对的二元对立世界,实际上是吸收和消化了19世纪苏格兰文学二重性的精华。人格分裂和二重性身份是19世纪苏格兰文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主题,尤其是詹姆斯·霍格小说《忏悔》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小说《化身博士》在乔伊斯小说《为芬尼根守灵》中都有明显的暗示和借用。由此,乔伊斯借用了霍格《忏悔》中罗伯特和乔治的"对立下融合"(苏格兰式对立)关系刻画出既有矛盾又有亲情的商和闪;借用吉尔-马丁,塑造出盖平-吉尔;《化身博士》中的汉弗莱成为《为芬尼根守灵》中的汉齐伊(HCE)。如此,19世纪苏格兰文学揭示的二重性自我和人格分裂的心理学观点,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各种可能性提供重要参考,也开启了以乔伊斯为代表的爱尔兰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燕卜荪是20世纪一位具有原创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学批评家。从《朦胧的七种类型》到《复杂词的结构》,燕卜荪对英国文学文本中大量词语及其意义的生成和演变进行了从内涵到外延、从语义到语境的挖掘和研究。本文着重考察和梳理燕卜荪对"含混"和"复杂词"及其内在机制形成的界定和探讨,分析"浓缩教义"如何使得词语背负复杂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关系,从而导致词语意义的生成、变化和沉淀。文章还对对燕卜荪的"复杂词"和威廉斯的"关键词"进行对比,以期揭示二者之间的独立取向和共同目标,最后得出燕卜荪是一位文化语义
M. H.艾布拉姆斯将华兹华斯诗学等英国浪漫主义诗学归属指向"艺术家"的"表现论"这一划分至今依然是国内外学界主流认识。然而,华兹华斯诗文书信表明,他一直奉行的是指向"读者"的"实用论"创作理念。正是这一理念决定了他诗歌题材和诗歌语言选择策略及诗歌价值评判标准。华兹华斯诗学的"实用论"倾向既是他积极因承古希腊罗马以降"实用论"诗学传统的结果,也是他深沉关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共同体"瓦解、劳动者被异化为"工具或器具"、"攫取和消费"导致道德滑坡、流行文学迎合"善变的
C. S.路易斯的《被弃的意象》描绘了作为"中世纪艺术巅峰之作"的中世纪宇宙模型,是阅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作品"迄今为止的最佳导读"。本文探讨路易斯中世纪宇宙模型中代表客观价值信念的"道"(Tao)如何构成他对现代性价值主观论的批判。本文先描述并评析中世纪模型的客观价值之"道"及其种种表达,并结合对路易斯另一力作《人之废》的分析,呈现路易斯对于"道"的捍卫与失"道"之现代"主观论毒害"的批判,进而论证欧洲中世纪模型的客观价值之道对于现代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导致的几大现代性症疾的
18世纪英国罪犯传记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高度模式化倾向,但作为一种风格鲜明的通俗文学体裁,它们既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反映了某种社会焦虑,又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道德、政治话语构建。本文主要梳理了罪犯传记的四种研究范式,虽然它们基本都沿用了把对象历史化、语境化的研究思路,但对罪犯传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给出了不同评价。这有助于我们思考解读18世纪罪犯传记,同时也为英国文学研究开辟一片新的领域。
在当代莎学史上,法国学者勒内·吉拉尔的《莎士比亚:欲望之火》具有独特的地位。吉拉尔一反弗洛伊德把欲望看作人的本能的观点,而是把欲望看作模仿,并以模仿欲望为理论框架,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欲望弥漫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吉拉尔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阐释,使精神分析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关于酒神宗教进入希腊的历史自古众说纷纭。狄奥尼索斯向来被认为是希腊宗教的"入侵者",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入侵者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进入希腊之后便成为希腊奥林匹斯主神之一,备受尊崇。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修辞学家泡塞尼阿斯、哲学家柏拉图等人都对酒神进入希腊这一历史事件提出过不同见解。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则通过戏剧的方式对此事件作出了文学的解释。不同于历史,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不仅揭示了酒神受希腊抗拒以及后来为希腊所接受的原因,而且,他还通过富有张力的戏剧行动进一步阐释了酒神必须进入希腊的意义。通过《酒神的伴侣》,
20世纪后半叶,英国女性主义戏剧在主流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变化。20世纪70年代,"妇女作家"这个群体定义了一种创造力,它不仅向英国社会性别不公正提出了批评,而且为戏剧创作、表演和鉴赏提供了与男性主导标准截然不同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消退,"妇女作家"标签受到排斥,女性主义戏剧面临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命运。如何评价这样的转变?本文的研究表明,女性主义戏剧在超越性别归属的过程中,表现出流变的现实主义特征,并且与社会和文化变迁产生呼应。艺术上,从利用史诗剧"陌生化"策略干扰幻
莎剧《皆大欢喜》中杰奎斯的"全世界是个舞台"独白举世闻名,但若忽略了这段独白的戏剧背景,则会将该剧过度解读为一出虚无主义的戏剧。本文从杰奎斯最重要的语言特征--"做譬喻"--入手,讨论了剧中的三重譬喻,即杰奎斯的譬喻及其误用、杰奎斯的身份寓意和罗瑟琳对"全世界是个舞台"的重新阐释。杰奎斯对明喻的强调体现出早期现代英国对传统修辞学的重新发现和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阶层的松动,而杰奎斯的滥用譬喻、模糊身份、疏离态度以及剧终各归其位、"皆大欢喜"的大结局质疑了早期现代英国社会的流动性,是莎氏对时代的
在传统解读中,马修·阿诺德的《吉普赛学者》常被视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其中的核心意象"吉普赛学者"与格兰威尔《论教条之虚妄》的关系也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重新梳理格兰威尔的思想并细读阿诺德的诗作,提出《吉普赛学者》的另一种解读:在情节方面,它隐含了一个复杂的秘术展示环节;在主题上,它凸显了理性的力量。
西方神话是诗人编制故事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诗人赋予旧神话以新意义。其中,普罗米修斯神话对西方思想史影响尤为深远。18世纪末"泛神论之争"背景下,青年歌德重新阐释的《普罗米修斯》诗作浮出水面,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诗人不得不设法摆脱斯宾诺莎主义的嫌疑。通过解读可以看到,与古代神话和古希腊肃剧诗人笔下的形象相比,普罗米修斯的启蒙者形象在"狂飙突进"时期更为激进,他凭借知识的权力反对权威,意图实现激进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