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象和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和注入情感来反映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艺术作品是形象和情感的化合物,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体。形象和情感的融合,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共同熔铸为艺术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艺术本质,形象, 情感
艺术的定义为:“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艺术是创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从而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具有形象性、想象性、虚拟性、审美性、自由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
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从艺术史的视角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中、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和分析繁杂众多,讨论也一直不曾间断, 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究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无论是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潜意识说”等,还是中国美学中的“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这些艺术本质观都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作用,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和切入视角不同,对艺术的本质探讨可谓众说纷纭。他们有的从艺术的“再现现实”出发, 来界定“艺术”的基本内涵;有的则从艺术的基本属性或艺术的服务对象出发来说明艺术的本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看,任何一种艺术本质观都受到过其他理论的质疑、挑战,甚至被指责和批判为错误的、有偏见的理论。
艺术的首要任务或其根本性质就是美。具体说,“艺术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张黔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提出“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的让欣赏者产生非功利心态并进而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在艺术本质的层次里,形象和情感是缺一不可的。艺术特有的性质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
一、艺术通过形象来传情达意
“形象说”认为,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哲学、社会科学则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任何艺术都需要一种形象化手段,这种形象化的手段包括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想象两个方面。任何艺术必须首先是一个有形象的对象世界,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齐白石作画的“经典”学说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云云。”即使这种似与不似也都是有形象存在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在实际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的具体情景。它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显示着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艺术品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艺术形象或由若干艺术形象所组成的形象体系。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中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鹿角立鹤,器高143.5厘米,宽41.4厘米,重38.4公斤。整个器物造型由鹤身、鹤腿、鹿角、两翅、座板等组成,有多处纹饰。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鹤头左右两侧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鹿角立鹤是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风格独特。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鹿角立鹤出土时放置在东室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该作品主要采用夸张变形手法,鹤头上呈圆弧形的两只鹿角完全对称,不同于自然形态的鹿角,立鹤颈部比例有所拉升。作品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塑造出了造型优美的形体结构,表现出鹿角立鹤的神奇。修长的鹤颈,张开的鹿角,韵律的双翅,精美的纹饰,有力的腿爪,这些局部和整体形象都突出强调运用流线造型,直线与弧线的穿插有序,呈现出音乐般的律动和美妙。这种造型美重点不在于要求色彩、纹样等简单地去摹拟事物,再现现实,而在于使其外部形式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格调、风尚和趣味。采用的对称手法可以表现出一种严肃完整的情调,依靠由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气氛情调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思想。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想象总是“由某个欲念或意图控制住的”。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鹿角立鹤这件作品直接摹仿或再现鹤、鹿动物的局部形象特征,创作者以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品的主体,创造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再现物,是创作者基于客观现实世界而虚构摹拟的想象动物,具有一种脱离和超越现实的意象性。意象乃心中“营构之象”,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言说的。意象既不拘于心,亦不拘于物,而是心物有机结合所呈现的一种状态。鹿角立鹤显现和传达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这种感情,意在从中获得一种自由感和超越感,达到了审美性质所要求的亲切感和距离感的高度统一。
二、艺术的根本特性在于表现情感
情感问题是美学理论中关于审美意识的最基本的问题。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活动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情感贯穿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整个过程之中。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融注了情感因素,艺术形象是一种情感形象。情感对于艺术形象,犹如血液对于人体,缺乏情感的艺术形象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所遵循的常常是情感邏辑,而艺术评价也是一种情感评价,它包括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评价和艺术欣赏者的情感评价。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艺术活动表现情感。他认为艺术家在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公众的或集体的情感,是大众的心声。从心理学看,艺术以情感为特质,为中介,但从认识论看它又不仅仅是情感。情感、想象诸心理形式,偏重于人的个体、经验、类型的形态方面。艺术既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形式的特质,也要有深刻的理性内容,因而情感想象的形式又必须和认识的伦理的内容相结合。中国最早的美学文献《乐论》(荀子)就强调艺术的一般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刘勰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为情而造文,不为文而造情”,就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也指出了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是情感。《诗经?小雅?鹤鸣》中词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中以鹤比喻贤人。笔者认为“青铜鹿角立鹤”的创意来源于《诗经.小雅》中《鹿鸣》和《鹤鸣》这两篇乐诗。是曾侯祈盼贤人政治理念的美好寄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代诗人崔颢这首传颂千古的黄鹤楼诗,乃是我国诗人以鹤为题材的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鹤自古就被视为吉祥鸟,是群禽之长,鹤除了吉祥之意外,也是人们心中吉祥长寿之象征,“松鹤延年”是中国人最爱用的祝寿词。2007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吉祥物是由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胡博飞创作的“鹿角立鹤”,取名为“楚楚”。该吉祥物是以湖北重点文物青铜器“鹿角立鹤”为原型,通过卡通变形而成的。鹿、鹤都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鹤的两个翅膀,既象征湖北展翅高飞,又表示艺术节翩翩起舞。红、黑、金黄是楚文化绘画传统色彩,脖子上的云纹也是楚文化漆器的经典文饰,亦可以看成阿拉伯数字“8”的变形。湖北省随州市将鹿角立鹤作为市标,“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寓意经济腾飞、吉祥如意等。这些艺术作品中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才具有了艺术特殊功能的感染力,带给欣赏者以共鸣,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
从前辈艺术家们的理论探讨来看,从艺术创作实践来看,艺术所特有的性质只能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艺术反映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和注入情感,情感和形象才是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本质的层次里,形象和情感的融合,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共同熔铸为艺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3] 刘锡山、赵迪奉、孙跃云.《艺术概论与鉴赏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7.
[4] 方卫平.艺术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试谈艺术本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1985年03期:70-76.
关键词:艺术本质,形象, 情感
艺术的定义为:“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艺术是创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从而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具有形象性、想象性、虚拟性、审美性、自由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
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从艺术史的视角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中、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和分析繁杂众多,讨论也一直不曾间断, 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究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无论是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潜意识说”等,还是中国美学中的“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这些艺术本质观都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作用,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和切入视角不同,对艺术的本质探讨可谓众说纷纭。他们有的从艺术的“再现现实”出发, 来界定“艺术”的基本内涵;有的则从艺术的基本属性或艺术的服务对象出发来说明艺术的本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看,任何一种艺术本质观都受到过其他理论的质疑、挑战,甚至被指责和批判为错误的、有偏见的理论。
艺术的首要任务或其根本性质就是美。具体说,“艺术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张黔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提出“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的让欣赏者产生非功利心态并进而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在艺术本质的层次里,形象和情感是缺一不可的。艺术特有的性质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
一、艺术通过形象来传情达意
“形象说”认为,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哲学、社会科学则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任何艺术都需要一种形象化手段,这种形象化的手段包括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想象两个方面。任何艺术必须首先是一个有形象的对象世界,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齐白石作画的“经典”学说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云云。”即使这种似与不似也都是有形象存在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在实际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的具体情景。它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显示着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艺术品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艺术形象或由若干艺术形象所组成的形象体系。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中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鹿角立鹤,器高143.5厘米,宽41.4厘米,重38.4公斤。整个器物造型由鹤身、鹤腿、鹿角、两翅、座板等组成,有多处纹饰。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鹤头左右两侧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鹿角立鹤是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风格独特。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鹿角立鹤出土时放置在东室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该作品主要采用夸张变形手法,鹤头上呈圆弧形的两只鹿角完全对称,不同于自然形态的鹿角,立鹤颈部比例有所拉升。作品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塑造出了造型优美的形体结构,表现出鹿角立鹤的神奇。修长的鹤颈,张开的鹿角,韵律的双翅,精美的纹饰,有力的腿爪,这些局部和整体形象都突出强调运用流线造型,直线与弧线的穿插有序,呈现出音乐般的律动和美妙。这种造型美重点不在于要求色彩、纹样等简单地去摹拟事物,再现现实,而在于使其外部形式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格调、风尚和趣味。采用的对称手法可以表现出一种严肃完整的情调,依靠由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气氛情调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思想。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想象总是“由某个欲念或意图控制住的”。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鹿角立鹤这件作品直接摹仿或再现鹤、鹿动物的局部形象特征,创作者以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品的主体,创造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再现物,是创作者基于客观现实世界而虚构摹拟的想象动物,具有一种脱离和超越现实的意象性。意象乃心中“营构之象”,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言说的。意象既不拘于心,亦不拘于物,而是心物有机结合所呈现的一种状态。鹿角立鹤显现和传达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这种感情,意在从中获得一种自由感和超越感,达到了审美性质所要求的亲切感和距离感的高度统一。
二、艺术的根本特性在于表现情感
情感问题是美学理论中关于审美意识的最基本的问题。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活动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情感贯穿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整个过程之中。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融注了情感因素,艺术形象是一种情感形象。情感对于艺术形象,犹如血液对于人体,缺乏情感的艺术形象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所遵循的常常是情感邏辑,而艺术评价也是一种情感评价,它包括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评价和艺术欣赏者的情感评价。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艺术活动表现情感。他认为艺术家在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公众的或集体的情感,是大众的心声。从心理学看,艺术以情感为特质,为中介,但从认识论看它又不仅仅是情感。情感、想象诸心理形式,偏重于人的个体、经验、类型的形态方面。艺术既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形式的特质,也要有深刻的理性内容,因而情感想象的形式又必须和认识的伦理的内容相结合。中国最早的美学文献《乐论》(荀子)就强调艺术的一般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刘勰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为情而造文,不为文而造情”,就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也指出了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是情感。《诗经?小雅?鹤鸣》中词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中以鹤比喻贤人。笔者认为“青铜鹿角立鹤”的创意来源于《诗经.小雅》中《鹿鸣》和《鹤鸣》这两篇乐诗。是曾侯祈盼贤人政治理念的美好寄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代诗人崔颢这首传颂千古的黄鹤楼诗,乃是我国诗人以鹤为题材的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鹤自古就被视为吉祥鸟,是群禽之长,鹤除了吉祥之意外,也是人们心中吉祥长寿之象征,“松鹤延年”是中国人最爱用的祝寿词。2007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吉祥物是由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胡博飞创作的“鹿角立鹤”,取名为“楚楚”。该吉祥物是以湖北重点文物青铜器“鹿角立鹤”为原型,通过卡通变形而成的。鹿、鹤都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鹤的两个翅膀,既象征湖北展翅高飞,又表示艺术节翩翩起舞。红、黑、金黄是楚文化绘画传统色彩,脖子上的云纹也是楚文化漆器的经典文饰,亦可以看成阿拉伯数字“8”的变形。湖北省随州市将鹿角立鹤作为市标,“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寓意经济腾飞、吉祥如意等。这些艺术作品中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才具有了艺术特殊功能的感染力,带给欣赏者以共鸣,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
从前辈艺术家们的理论探讨来看,从艺术创作实践来看,艺术所特有的性质只能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艺术反映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和注入情感,情感和形象才是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本质的层次里,形象和情感的融合,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共同熔铸为艺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3] 刘锡山、赵迪奉、孙跃云.《艺术概论与鉴赏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7.
[4] 方卫平.艺术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试谈艺术本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1985年03期: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