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肌肉病理及基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归纳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热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经肌肉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的15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和基因检测情况。

结果

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发病年龄3~38岁,平均(15.0±9.1)岁;以癫痫为首发症状6例,其次头痛4例及视力下降2例等;病程中癫痫最多见(14例次),其次为头痛(13例次)及卒中发作(7例次)等;颅脑MRI示13例异常,以枕叶受损最多见(10例次),其次为颞叶(7例次)及顶叶(5例次)等。肌肉病理示15例均发现强反应性血管(SSV)现象且SSV现象在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染色中呈活性增强表现,其次为破碎红纤维(RRF) 11例次等。基因检测显示13例存在A3243G点突变,2例未发现。

结论

MELAS综合征以癫痫、头痛及卒中发作为主要临床症状,颅脑MRI示以不对称性枕颞顶叶受损为主,肌肉病理以SSV现象最多见,基因突变热点是A3243G点突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0 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在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52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应用3.0T MRI及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肿瘤67例[术中磁共振(iMRI组)],单纯神经导航指导下切除肿瘤85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程度和预后情况。结果152例脑胶质瘤均成功切除。对照组和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微创化过程中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桥脑小脑角三维解剖模型,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路径,在三叉神经脑池段分别选择三叉神经入脑干处(a点)、入半月神经节处(b点)以及两者之间中点(c点)为显露靶点。分别以上述a、b、c 3个显露靶点为顶点做出圆锥a、b、c,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
目的探讨垂体零细胞腺瘤(NCA)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46例NCA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SM-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18~45岁16例、≥46岁30例)、性别(男29例,女17例)、肿瘤最大直径(1~3 cm 34例、≥3 cm 11例、<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惊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惊厥组(n=32)和正常组(n=32),惊厥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发惊厥持续状态(SC),并于惊厥发作30 min后分别经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2 μL(SC-生理盐水组)、BDNF 4 μL(0.1 μg/μL)(SC-BDNF组)、抗BDNF抗体2 μL(200
目的探讨miR-124过表达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miR-124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胶质瘤干细胞,以正常培养的胶质瘤干细胞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干细胞表型,采用RT-PCR检测miR-124及其靶基因Akt、Rel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分析其信号通路中炎性因子白介素-1(IL-1)、IL-8分泌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miR-124过表达慢
目的探讨自制激光辅助立体定向头架行血肿腔穿刺置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收治的67例壳核出血患者应用自制激光辅助立体定向头架行颅内血肿腔穿刺置管治疗(微创组),并以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方式治疗的53例同期壳核出血患者为对照(传统开颅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微创组患者与传统开颅组患者比较,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明显
目的观察耐替莫唑胺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U251 /TR)经放射线照射后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改变。方法体外常规培养U251细胞,低浓度替莫唑胺分步诱导法诱导建立耐药细胞U251/TR。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替莫唑胺、阿霉素、依托泊苷、硫酸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对U251、U251/TR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和耐药指数(RI)。采用双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不
目的对良性成人家族性肌阵挛性癫痫(BAFME)一家系进行8q23.3-24.1和10p15基因位点连锁分析。方法获得受试者同意后,采集临床拟诊为BAFME家系患者(7例)及家系对照者(13例)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标记物连锁分析对8q23.3-24.1和10p15 2个基因位点进行初步筛查。结果根据已报道的8q23.3-24.1和10p15染色体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