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中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陆机《文赋》有关文章功用的论述及思想,是其文论思考的起点和基础,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所表露出的清醒的意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论对于文学意义的终极看法。
  关键词: 《文赋》 文章功用 文章地位 中介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①,陆机《文赋》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②。但对于《文赋》最后一段关于文章功用的思想,以往学者只是指出其与儒家文论的继承关系,缺少发现③。事实上,对于陆机文论创新点的探讨固然有意义,对于其继承传统思想的分析亦意义重大。这些独创性的方面,超越了个人主张,凸显了传统思想的深刻力量,反映出传统文学思想更有意义的侧面。如艾略特所言:“从来没有任何诗人,或从事任何一门艺术的艺术家,他本人就已具备完整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就是对他和已故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关系的评价。你不可能只就他本身来对他作出评价,你必须把他放在已故的人们之中来进行对照和比较。”④这里说的是艺术家,但对于作为理论家的陆机,这一论述也是适用的。
  一、关于文章功用的基本思想
  《文赋》最后一段原文如下: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应该说,本段文字的每一句都有渊源,但陆机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把文章的功用如此集中并深刻地表述出来,并在此问题上达到一个高度。
  具体而言:“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是对于语言形式(文—辞—言)与情感意义(理—质—意)关系问题的众多探讨的高度概括。这些探讨大量存在于儒、道等各家思想论著之中,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语言形式以情感意义为根据,情感意义以语言形式为表现。同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以明道”(韩愈)、“文以载道”(周敦颐)等论调,也在这里被先行涉及。“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则开启了《文心雕龙》的“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等论述。“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表现出来的时间意识,又回荡着来自于司马迁、曹丕等人对于文章价值的期许。“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的风教之旨,是对于儒家诗教传统的继承。而“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则来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廿五年》)。而且它在强调文章“行远”的同时又强调其“入微”,既接续前文的“固众理之所因”,又连贯后文的“云雨”与“鬼神”。这个比喻,超越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在思想的形象性和深刻性上,达到了当时的理论高度。“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是全文的收束,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左传》“三不朽”的思想,以及后来《文心雕龙》中“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的欲通过写作在后世实现自身价值的意识。本句超越了文本中多次申述的作文之“难”和对作文技巧的锱铢必较,再次回到了一个理论家和一个文章作者所应有的对于文章写作的最大期许和最高自信。它显示了陆机对于文学功用的基本思想。
  二、文章功用思想与对文章地位的界定
  《文赋》关于文章功用的思想是与其对文章地位的界定分不开的。如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所言:“陆机对文学之‘用’的高声赞美主要集中于它的中介作用,例如文学把隐蔽的东西显现给他人,它把分散的东西或有分散之势的东西结合起来:它结合旧与新、近与远、隐与显,把一己之德传布给众人等等。”⑤这种“中介”意识,并非陆机首创,在儒、道先贤的论著中已初现端倪,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着更为精炼的表述,但从先贤到《文心》的发展过程中,陆机的贡献是重要的。
  首先,《左传·襄公廿五年》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清人阮元《文言说》云:“《左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何也?……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衍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可见,孔子对于言之有“文”的强调,是为了服务于文章“达意”、“行远”之目的。文章和写作,是作家在一个具体时空中的个体事件,是一个原点,但作为作家情志的表达,这一原点却天然地指向社会,必然由个体走向公众,并进而实现其社会效能。恰如钱穆所言:“中国文学可谓有两大特点:一普遍性,指其感被之广;二传统性,言其持续之久。其不受时地之限隔,都是中国文化之特点所在。此即《易传》所谓可大与可久。”⑥这种“可大”“可久”的精神是一种“行远”的精神。而“行远”背后对于文章地位的界定(一个原点),就是《文赋》对于文章作为“众理之所因”和一个“津”的界定,也就是宇文所安对于《文赋》的阐释:“中介”。这种“中介”意识,在道家思想中有着初步的闪现:《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在郭象把“枢”解释为“枢要”之后,后人对这一问题多有误解⑦。事实上,这里的“枢”在其最初意义上只是一个比喻,和后文的“环”、“钧”等同。它们是“道”在文本中的比喻形态,或“客观对应物”(艾略特语),是道得以显现的中介。
  其次,陆机的中介意识,构成了《文心雕龙》的思想资源,如章学诚所言:“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文史通义》)刘勰论文章,是从“道”至“人”,再至“文”的。如他在《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与“天文”、“地理”的“道之文”相比,文章首先是“人之文”,其次是“道之文”,因为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这样,《文心雕龙》就从“道—人—文”的结构关系上,确立了文章的崇高地位,这也许是古人对于文章地位的最高赞美了,而这样的赞美,是由陆机发其端绪的。
  总之,从孔子对文之行远的期许(原点)、庄子对道的比喻(枢),到陆机对文章功用的自觉(津),再到刘勰对人—文地位的界定(天地之心),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作为结论:中国文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就古代文论发展来说,无论孔子思想中的“原点”意识,还是陆机对文章“津”的设定,以及刘勰对文章“天地之心”的赞美,都有着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文章自身不构成目的,它只是多重关系之中的一个中介,连接着更为宽广的世界,所有形式的追求,不过是服务于作为中介这一目的。《文赋》对构思和技巧的探讨与对文章功用和地位关系的界定,也应作如是观。可以说,这一思想侧面符合传统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但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却被后世学者忽略了。
  钱穆是对这一精神有着明确认识的学者之一。比如,他不仅指出中国文学的“可大”、“可久”精神,而且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并没有一种离开社会实际应用而独立自在与独立发展之纯文学,与独特之文学家。”⑧这些论述是符合实际的,显示了论者对于传统文学思想的清醒认识。事实上,不以作品形式上的完善为满足,而是力求在“用”的层面来看待文学,以及在强调“用”的同时建构起作家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对应关系,一直是传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诗言志”为“开山的纲领”⑨的古代诗学,最初就隐藏着这个思想预设,如周策纵在《诗:志之所趋》一文中所指出的:“中国‘诗’字的原始意义实本于迅速的运动和有目标的指向这两个观念。”“言志的‘志’,在早期含义较广,可包括知、情、意,而主要的是指心之所趋向。”⑩
  最后,也许可以指出,这种观念,是和一种更深的精神诉求互为表里的。这种诉求在某些地方被表述为“宁静以致远”,但也可能在更为功利的层面上被确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炼程序。
  
  注释: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85.
  ②李天道.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5,(5).
  ③张少康.文赋集释:“《文赋》最后一段论述文章的社会功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陆机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基本上是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观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69.
  ④艾略特著.李赋宁译.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3.
  ⑤[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81.
  ⑥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2.
  ⑦[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三秦出版社,2005.
  ⑧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⑨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⑩周策纵.弃园文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07.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李天道.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5,5.
  [4]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李赋宁.长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5]宋东阳.《文赋》与儒家文学观[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4.
  [6]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2.
  [7]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王先谦.庄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母亲”是众多文豪笔下热情歌颂的对象,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多大,在这一点上似乎都达成了共识,但女儿和母亲的相处却不只是这么简单和纯粹。本文试图从自传体小说《情人》和《小团圆》中探求杜拉斯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的形象。  关键词: 杜拉斯 张爱玲 《情人》 《小团圆》 母亲形象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导,她从十几岁开始写作,直到
摘 要: 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指导学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以倡导文明公德,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寓教于乐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 主题班会 幕后工作 导演    80后不顾传统,90后蔑视传统,但目前的教学又要求学生接受传统中老祖宗留下的精华。针对此种情况,学校教导处提出“诚信考试,弯腰捡起一片纸,争做文明小公民”的号召,并安排各班举行一次“做文明小公民”的主题
摘 要: 现今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感迷失、教学效能低下、训练实践作用不大等问题,笔者认为,致使写作教学陷入困局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疏离感”。作文教学作为一种集体的教学行为,它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共享性等多层教学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对于写作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本文引入了教育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概念,对写作课堂中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
摘 要: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期的作品,传统观点大多认为,这篇作品质疑了南方传统习规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束缚。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深层文本中,女性主义呈相反走向,这是一篇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小说,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  关键词: 《一个正派女人》 婚姻 友情     凯特·肖邦(1841—1904)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第一代女权作家或女性主义
摘 要: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反讽 悖论 李
摘要:网络时代,博客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博客的由来与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新升格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博客应用于新升格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辅导员 博客 新升格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
摘 要: 校规即“学校所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学校为了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而制定的规则或行为规范。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都会以各种方式向学生说明学校的规范,以期明确并遵守规范。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校规的认同程度,以及违规的主要原因,为学校的规范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校规 认同 违规    校规即“学校所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学校为加强学生管理,训练学生个人责
摘 要: 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和素质缺陷都表现鲜明,但木桶原理告知我们,素质缺陷严重制约大学生的成才,也关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充分发挥育人职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扬长避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主
摘 要: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推行,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对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对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质量调查的基础上,从学业水平、个性能力、综合素质、毕业意向四个维度对自主选拔入校的学生进行了分析,建议从扩大自主招生范围,构建科学、多元的测评指标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改革测试方式,建立常态化评价机制等方面优化自主选拔录取机制,以促进高校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特色型、创新
摘 要: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素质教育    1.高校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优势  1.1 文献优势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是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物质保障。作为图书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