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与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63022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与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的22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相关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多学科团队讨论判断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肝切除范围,行相应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因素分析。(3)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预测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4)随访和生存情况。(5)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的预测价值。

结果

(1)手术情况:2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171例行小范围手术切除(<3个Couinaud肝段切除),55例行大范围手术切除(≥3个Couinaud肝段切除)。226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2 550 mL,中位术中出血量为800 mL。226例患者中,89例出现术后肝衰竭,其他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9例、胆汁漏4例、消化道出血4例、切口感染3例、感染性休克1例,经过积极生命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2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2~49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12 d。(2)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PLT)、腹腔积液、术中出血量、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功能ALBI评分是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相关因素[优势比(OR)=0.490,1.077,0.763,1.613,26.342,0.990,2.458,5.052,2.875,34.570,95%可信区间(CI):0.248~0.971,1.030~1.127,0.699~0.833,1.248~2.087,2.722~254.936,0.985~0.995,1.386~4.361,2.467~10.347,1.807~4.576,11.674~102.376,P<0.05]。多因素分析中为了避免共线性,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采用不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肝功能Child-Pugh评分logistic回归模型中剔除TBil、Alb、PT和腹腔积液,结果显示:PLT、术中出血量、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是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独立因素(OR=0.991,4.462,2.412,95%CI:0.986~0.996,2.090~9.527,1.479~3.934,P<0.05)。肝功能ALBI评分logistic回归模型中剔除Alb和TBil,结果显示:PLT、术中出血量、肝功能ALBI评分是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独立因素(OR=0.990,4.867,42.947,95%CI:0.984~0.995,2.088~11.346,12.409~148.637,P<0.05)。(3)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预测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ROC曲线分析: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对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2(95%CI:0.577~0.727)和0.801(95%CI:0.741~0.8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0,P<0.05)。肝功能ALBI评分预测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最佳临界值-2.58,灵敏度为68.5%,特异度为86.9%。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大范围手术切除对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影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对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2(95%CI:0.554~0.731)和0.813(95%CI:0.744~0.8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7,P<0.05)。(4)随访和生存情况:226例患者中,217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3~7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5个月。随访期间,134例患者生存,92例死亡。(5)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PLT、甲胎蛋白(AFP)、腹腔积液、肿瘤直径、手术切除范围、合并门静脉癌栓、合并脉管癌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HR)=0.954,1.003,2.958,1.698,1.155,1.785,2.326,3.001,1.324,95%CI:0.911~0.999,1.000~1.005,1.955~4.476,1.115~2.585,1.103~1.209,1.138~2.802,1.310~4.130,1.983~4.546,1.037~1.690,P<0.05]。多因素分析为了避免共线性,剔除Alb、腹腔积液,结果显示:AFP、肿瘤直径、合并脉管癌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HR=2.237,1.080,2.122,1.309,95%CI:1.439~3.476,1.028~1.134,1.362~3.305,1.010~1.697,P<0.05)。Kaplan-Meier曲线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 A级和B级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6个月、25.2个月,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1,P<0.05)。肝功能ALBI 1级和2级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6个月、31.0个月,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9,P>0.05)。

结论

术前肝功能ALBI评分预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价值优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但肝功能ALBI评分不是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温州市中医院(3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3例)收治的9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检查前禁食8 h,检查时不行腹部加压,采用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两肾下极水平。由2位副高职称医师进行图像分析。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后,根据患者意愿和个体情况选择不
一年一度的日本外科学会定期学术集会是日本外科学领域历史悠久的学术盛会,持续向外科同道传递外科学各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笔者摘选2018年第118回日本外科学会定期学术集会腹腔镜肝切除术、肝移植、肝外胆管癌、胰腺外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作一整理和解析,以期为肝胆胰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优化提供新的信息和参考。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术后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对MVI阳性患者的疗效以及综合治疗对肿瘤复发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6例行肝切除术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肝切除术后选择TACE、射频消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肿瘤复发患者选择上述3种方法中1种或2种为
目的探讨肝脏X受体激动剂T0901317对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人肝癌细胞MHCC97-H、人肝癌细胞Huh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各自的空白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加入0 、1、3 μmol/L T0901317。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各组细胞肝脏X受体靶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相对表达量。
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符合米兰标准的早期诊断率仅为20%~30%。这影响了肝癌治疗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分析原因除了对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普查力度不够,肝炎携带者对肝炎与肝癌相关性知晓率低以外,还与医务人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检查诊断不规范有关。国内外均已发布及定期更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规范及详细流程,但临床实践未严格按照诊断流程实施的情况仍常见,导致延误诊断及治疗。笔者结合国内外有关原发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联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门静脉穿刺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在精准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运用腹腔镜超声联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门静脉穿刺ICG荧光染色行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患者26例,收集并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及门静脉分支流域分析;术中腹腔镜超声定位肿瘤及目标肝段门静
肝癌是全世界第5大常见恶性肿瘤,高居男性和女性癌症死因的第2位和第6位。肝癌起病隐匿,绝大多数就诊时已属中晚期,缺乏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自2007年索拉非尼被批准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以来,靶向治疗药物为进展期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近10年里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近乎停滞不前。随着瑞戈非尼、乐伐替尼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相继问世,肝癌靶向治疗再次迎来曙光。
国际上现有两种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分期标准,即中国的程氏分期和日本肝癌研究组的Vp分期。这两种分期区别不大。笔者较为推荐程氏分期,因为在影像学检查中日本Vp分期中的Vp1期和Vp2期较难分别,且日本Vp分期没有程氏Ⅳ期,而程氏Ⅳ期癌栓不可切除已无争议性。这两种分期的共同缺点为只考虑癌栓侵犯门静脉程度,而未考虑其他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因素。笔者借用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的优点,把以下影响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7例行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127例受者中,24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其中1级、2级、3级分别为17、5、2例;103例术后未发生急性肾损伤。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处理方法依据改善全世界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2012年指南。观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