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降低自己的理财收益预期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101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给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客户都对理财收益比较在意,这本无可厚非,毕竟谁都喜欢多赚一些钱。但是,不少客户却对收益过分苛求,经常一张口就向理财经理要收益8%甚至超过10%的产品,而且还要保本,这让很多理财经理十分无奈:“这样的产品我们自己都想做,可哪能天天都有这么高收益的产品!”许多理财经理直呼:“这理财顾问简直没法做了!”
  收益预期要理性
  为了实现理财收益,理财者们最好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一下自己的收益预期。
  理财≠投资
  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理财不等同于投资,更不是致富手段,理财是帮助人们做好财务管理,实现一生的收支平衡。其次,理财是有风险的,要想追求高收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产品,其风险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较好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不出来或者影响较小,而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这种风险就会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理财产品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甚至出现本金亏损。
  因此,应该充分理解“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道理,在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和理财之前,就应该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投资理财行为是有风险的,如果发生一些风险事件,投资便有可能发生损失。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对理财产品的收益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保本保收益,还是保本浮动收益,或者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另外,大多数产品所介绍的收益率都是预期收益,并非到期的实际收益,而一些净值型产品会有一个业绩基准,可以被看成是产品的收益目标,这只可作为一个参考,而非确定的收益。
  另外还有一种产品需要理财者注意,即挂钩型产品。这类产品一般与股票、黄金等产品挂钩,通常会有两个收益标准,即如果期限内产品走势符合预期,客户就会取得一个较高的收益,否则就只能取得较低的收益。虽然产品管理人在设计产品时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收益预测,在产品到期时出现较高收益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过往绝大多数类似的产品也都取得了高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就不会有出现低收益的可能。对此,客户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小概率事件一旦出现时能够理智地承受风险。
  切勿一意孤行
  理财者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有充分了解。根据银监会有关规定,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要与自己的风险承受等级相匹配,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不得高于自己的风险承受等级。这就要求每个投资者在准备投资前,都应该先充分地了解自己,通过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忍受态度以及年龄、职业、资产、收入、资金闲置时间、资金用途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最适合的投资产品。如果测评结果显示,理财者不适合购买高风险产品,那么即使预期收益再高也该尽量避开高风险产品,决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意孤行,否则将可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比如,有一位客户曾经购买过一款净值型产品,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5%,每周开放一次,流动性强,收益相对较高。这款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但客户购买后不久由于急用钱,就将产品赎了回来。由于持有时间较短,加上那段时间资本市场的因素,产品收益只有4%左右。对此,客户很不满意。对此,笔者认为,这位客户在投资前没有很好地了解资金的闲置时间,以致资金投资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理财操作要灵活
  在产品持有期间要随机应变,随时准备好各种情况下的应对之策。比如,在持有的净值型产品收益偏高时,要沉着冷静,该赎回时要及时赎回,以便“落袋为安”。因为每款净值型产品都有其业绩比较基准,有时候由于受市场较好等因素影响,其实际业绩会超出基准较多,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其收益会重回基准附近,甚至有可能会发生亏损,特别是在持有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某银行有一款风险等级定位于成长级的理财产品,自成立以来,由于市场比较“配合”,产品管理人的判断也比较准确,因此收益一直较高,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年初资本市场比较好的那一段时间,净值增长比较快,收益非常高,许多客户都以大资金入市或者追加资金。
  不幸的是,2013年2月初,资本市场经过几个月的连续上涨,受获利回吐等因素影响开始掉头向下。这款产品和其他与资本密切相关的银行理财产品一样,短时间内都出现了收益的较大幅度下降,一些客户的账面收益因市场的突然下跌而成为“过眼烟云”,甚至损失较大。但也有不少客户听从理财经理的建议,在产品收益较好的时候落袋为安,保住了胜利果实。
  如果个人风险测评结果显示,理财者不适合购买高风险产品,那么即使预期收益率再高也该尽量避开高风险产品,决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意孤行,否则将可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翻译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而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富有极强的解释力。本文将讨论关联理论目前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关联 翻译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05-02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