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328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心脏病、吸烟、高脂血症、饮酒、血小板活性等。

其他文献
急性脑血管疾病后常发生高血糖。高血糖可提高脑组织内葡萄糖浓度,通过加重乳酸酸中毒、自由基损伤、抑制缺血脑组织ATP的恢复、减少局部脑血流量等机制加重脑损伤。原因是中线结构受刺激和应激反应造成的皮质醇、生长素、胰高血糖素的升高和T3降低。
近年来,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血液异常占青年缺血性卒中的1%~25%,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蛋白C、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抗磷脂抗体阳性及脂蛋白(a)增高等,有可能参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对此进行积极探讨,对预防和治疗青年缺血性卒中是很有意义的。
以微弹簧圈(MC)栓塞颅内动脉瘤(AN)是80年代末问世的血管内介入技术,它能在栓塞AN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其远期疗效尚不能确定,在目前尚不能全面取代手术。提高宽颈和巨大的AN的栓塞率,降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文章阐述了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现代观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
文章简要介绍脑缺血后局部铁浓度升高,促进自由基产生、脂质过氧化,加重脑的缺血损伤,以及铁螯合剂治疗动物缺血性脑病实验研究的进展。
多种血液病包括血细胞疾病、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等,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在病因暂不明的青年卒中病人中更为常见。文章对一些血液病伴发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的综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卒中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使用神经保护剂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介绍了近年来神经保护剂临床研究进展。
脑血栓形成长期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但随着诊断学的进展,这一传统观念正受到挑战。文章介绍了卒中的病因学,脑微栓塞和微栓子的概念,指出微栓子造成的无症状微损害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导致痴呆症状。
闭塞性脑血管病,如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偏瘫、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视网膜中央动脉或中央静脉闭塞引起的视力减退、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均可通过血管内的介入治疗得以改善。介入治疗的方法分溶栓、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根据病变可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文章对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颈、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它为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文章对这一新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疗效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