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命中率”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的命中率高不高,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课堂教学只有一个目标吗?这个目标是静止的吗?……目标的复杂性,给“中标”的可能性造成了较大的难度。那么目标在哪里?究竟应该怎样走?走的效果怎么样?成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问题。这里面都涉及到一个“度”的标准,也就是对“边际”的考量(所谓的边际,就是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产生的变化),即三维目标范围究竟在哪里?推进的“步幅”应该是多少?“中标”究竟体现在哪儿?这是对“准确定位”提出的问题。
  一、 目标在哪里——三维目标需要有核心
  三维目标的边际在哪里?它不是三个分散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面。这三个面共同构成目标体系。但是我们发现某些教师设计的目标不在同一个维度上。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人美版美术教材《谁画的鱼最大》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知识技能: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方法过程:能够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果我们把这三个目标联系起来看,了解了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的关系,就能画好一条大鱼,就能热爱大自然了吗?显然,目标之间出现了大小远近的差异,这不是一个目标的三维。
  那么这个目标究竟应该怎样定呢?有的教师认为原有教材的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目标,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的目标是权威,课堂应该不折不扣达成,有的教师认为教学需要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师可以自由设定目标……这些观点分别站在了学生、教师和编委的角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强调其中一方,必然会挤占另两方的空间。其实,这些主体是一个整体,对任何一方的摒弃,都会造成目标的散乱。这个目标应该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带有主体间性。只有这样,目标才能带动三者一起前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学目标首先应该确定核心,然后达成体系。例如在上述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中,首先确定核心。从教材的体系来看,前几节课分别解决了用方、圆等基本形状作画的问题,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讲授构图知识。从学生角度来看,运用对比的手法、构图的技巧作画是需要学习的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发挥女老师充满活力、细腻感性的特长,能够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图1,这个核心点是在教材、教师和学生需要范围内的一个点。
  这个目标是一个有三维向度的体系。首先在知识技能维度上,是了解鱼的形体知识,掌握构图技巧。在方法过程上,要突破学生容易画得太小,不会运用构图知识的难点,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变大、缩小的游戏,找到最美的构图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体验“画大”的快感,能够初步掌握辩证的态度,感受到“鱼大为美”的审美观点。如图2:
  这样的目标有宽度,在一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内;有高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引下;有深度,以方法过程为途径在行走。这样的目标设计有了三维的边际,就凝聚起来了,就利于师生实施了。
  二、 目标怎么走——目标推进需要有动力
  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两位选手比武,一位正中箭靶,另一位射穿箭靶。两者何高何低,明眼人一看便知。看看有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力尽而止,而有些则“其进不能自已”。两者的动力因素不足,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后劲。再来看看我们的课堂,有的教师教授学生画《吃虫草》,让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结构、色彩,其中发生的故事,知识点非常繁复,技能极尽复杂,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作业,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很多同学的感受却极具“摧毁力”。他们惊呼,“吃虫草太可怕了。”这和教材的目标——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妙背道而驰。由此可见,虽然这位教师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其中的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教学目标推进需要有怎样的动力呢?显然,不同的目标需要有不同的动力因素。例如有的课堂以“运动”为内容目标,那不妨让学生在快节奏中去体会运动的美妙,有的课堂富有故事情趣,那不妨设置情境让学生乐此不疲,有的课堂需要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那不妨采用合作的形式。这就需要根据目标和“障碍”,采用“直线球”或者“曲线球”的方法去“破门”,以达成教学目标。如图中这条曲线,就能示意:
  例如在人美版美术教材《会变的线条》一课中,对于毕加索的名画,儿童作初步了解就够了,而对于教材中不足的内容需要补充,例如要避免出现太多具象性的范作。教学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低年级儿童技法要求一次一般不要超过三个知识点,需要提供一些外部“刺激”,儿童最好采取画画玩玩的形式。此外还要考虑教师身边的教学资源有哪些,自身的教学风格有什么特长。考虑到这样的障碍和目标,我们就能设计最佳的教学路线,并且获得最大的动力因素了。
  三、 目标到哪里去——目标需在主体间转化
  教学的难点在于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推断的需要”,转化为“明示的需要”。对此,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明示的需要就是指“那些在需要者内心产生的需要”,推断的需要就是指“那些从外部引发出的需要”。“幸福教育的一个特征是在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持续对话的平衡。”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就是促成目标的转化。不容置疑,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推动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来自于教师。然而,有的教师不善于促成这种转化,例如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茂密的花》一课中,教师会一味要求学生采用前后遮挡的方法,尽量把构图画饱满。而忽视了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阐释,忽略了茂密和疏朗是辩证统一的……把教学变成了教师的为教而教,学生的为学而学。成功的教学需要有一种转化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才促使了教学的质变,才能推动学生的高质量学习。这种转化根据皮亚杰的智能发展理论,具有顺应和同化两种方式,平衡和转化是上述两种方式的过渡。例如笔者看到樱花在校园中飘落的景象非常唯美,连同学们也受到了感染,他们收拢落在地上的花瓣,然后再抛洒在空中,尽情地享受“花瓣雨”的洗礼。笔者灵机一动,这不就是最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吗,于是编制了教材《飘》。然后,让学生设计抛洒纸片的游戏,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接着又让他们观察纸片落在地面上的形状,发现飘的美感。大家发现,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有一种“飘”的动感。于是,有的用纸片做成《幸福家园》,有的贴成了《游动的鱼》,有的还开了个玩笑,做成了《彩色披萨》。转眼间,学生在笑声中结束了学习。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投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合理推进教学目标,成功转化教学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出了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怎样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学校体育工作通常是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向学生展现的,它通过游戏、活动、竞技的方式以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1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综合体、融合体。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课程的深度整合,关乎课堂教学,也关乎考试试题的研制,呼唤着我们对考试文化的研究。  时下的考试依然囿于对知识的考查。有教师认为,考试就要考一些“有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又常常被庸俗化为具体、实在的相对固化的东西。在语文上就比如字词的书写、句段的朗读与理解,等等。而相对来说难以被
<正>当下,小组合作学习不再仅仅是一种理念、思想,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和探究。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先看一个教学实例:一位教师
提高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通过数学来辨认社会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能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看本质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
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十多分钟,早操的孩子们才匆匆忙忙赶回教室。他们满头大汗,小脸因剧烈运动而涨得通红,校服的前后衣襟都湿了一大片。我问他们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他们还未坐定就怨声四起:“我们跳绳的动作不标准,又被罚了一遍,重跳了一次”。“我们又不是专业跳绳队的,而且又不喜欢跳绳,为什么非要我们整天跳啊?”一个女生气愤地说。  我安抚好他们,开始上课。可是一整节课,他们有的累得趴在课桌上呼呼直喘,有的拿着作